傣族關門節——不隆重,卻意義非凡的節日!

傣族的開門節、關門節和潑水節是傣族的三大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傣族的特色節日潑水節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七月中旬剛好關門節來臨,接下來,小編就帶你去了解這這個節日,感受傣族風俗中的節日習俗!

傣族關門節——不隆重,卻意義非凡的節日!

關門節,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曆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關門節,傣語稱“毫瓦薩”,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三個月的關門被視為信眾的安居戒齋期。

傣語“進窪”,意為佛祖入寺。在每年傣歷9月15日的這天,各村寨的佛寺都要擊鼓為號,告訴人們節日已到,村寨佛寺裡的佛爺在這一天都要集中到佛寺唸經,而老百姓們則要做齋飯,準備日常用品送到佛寺讓僧侶們享用。信徒們要到佛寺去滴水、納佛。

傣族關門節——不隆重,卻意義非凡的節日!

傣歷十一月十日至望月期,還要舉行一次大“賧佛”活動,由佛爺、和尚集中誦讀經,全村寨的信徒都要到佛寺靜聽經文和懺悔。

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了農事繁忙的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了很多戒規:傣家人不舉行婚禮,不蓋新房,不出遠門;和尚不得隨便外出,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臺,拿佛的東西等。直到3個月後,即開門節的時候,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正常活動。

傣族關門節——不隆重,卻意義非凡的節日!

這次小編有幸被傣族園的小夥伴邀請到家裡參加他們的關門節, 傣族園位於雲南西雙版納橄欖壩,景區內有我國儲存最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雖然變成了景區,可是淳樸的傣族人民依然保留著最原始的傳統。

早早的傣家人就穿好純白的傣裝,準備好需要給僧侶們的齋飯和日常用品,揹著竹籃,籃子裡放著傣家自制的蠟燭條,白線織的布,虔誠的朝寺廟走去。

天還沒亮就相聚在傣族園裡的核心寺廟,曼春滿佛寺裡,每年的重大佛事活動期間,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西雙版納等地的僧侶和信教群眾都要雲集於此進行朝拜和誦經活動。傣家人在這裡靜跪聽佛爺唸誦經文,滴水給已故的親人。

一跪就是半把小時,可知宗教在西雙版納,在傣家人心中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勸化和滋養著人們的心靈,指導和教育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傣家人民世世代代都能保證民風淳樸的原因之一。

9點左右儀式結束後,傣家人回到家裡,為節日準備著豐盛的美味佳餚。大家井然有序地做著自己分內的事情,切佐料的,切肉的,殺雞……各自展示著廚藝刀工,有說有笑。

餐桌上有趕擺雞、佐料魚、白灼蝦、炒牛肉、撒撇湯、素炒青菜,豬皮配番茄喃咪,牛肉剁生,雜菜湯,西瓜和芒果。有葷有素。

傣族關門節——不隆重,卻意義非凡的節日!

菜上桌,家裡兒女們要上竹樓禮請老人下樓吃飯,每人手拿一根傣家蠟燭條,很誠心的跪在房間內,接受老人的祝福,才上桌,這還沒完,傣家人還會邀請傣族章哈進行表演(傣族章哈是傳統的曲藝唱曲形式)只有在重大活動的時候,才能夠聽到章哈歌手娓娓動聽的歌聲,唱的內容多為歷史故事或歌唱勞動、生活、愛情等,有的是祝福、有的是讚詞。

滿滿的儀式感

傣族關門節——不隆重,卻意義非凡的節日!

環節結束,要等老人先動筷,小輩才能開始吃飯。

傣族關門節——不隆重,卻意義非凡的節日!

美酒配美食,一家人其樂融融,一早上的忙碌都被拋的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