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百善之先,孝與不孝依然是評價是非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

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孝是諸德之本,孝為百善之先。儒家思想的本質是相信人性之善。正如孟子所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盡心上》

我們常說

“人之初,性本善”

。對父母的孝正是人的良知良能,也是人之為人的善端。但本性之善如果不加以培固,人心就會變得麻木不仁,就會遺失人性中

“最初的美好”

。不孝是人性的淪喪。愛親之心如果不能很好地呵護和引導,子女便會以自我為中心而罔顧父母的感受,甚至遺棄年邁的父母,更為荒唐的還會出現弒父弒母這樣大逆不道的行為。

孝是百善之先,孝與不孝依然是評價是非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

孟子畫像

這樣的行為時時都在挑戰著我們的道德底線:有因索要錢物未遂而將父親劈死的;有因父母管教苛刻而屢次給父母投毒的;有因瑣事口角而砍殺甚至肢解父親的;有因怨恨母親不及時寄送生活費而在機場就手刃母親的;這樣的例子我不願意更多地列舉,更不願意相信這是已經或正在發生的我們身邊的活生生的事件。儘管我一直都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但隨著孝道教育的缺位和物質慾望的畸形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中,泯滅人性、喪盡良知的不孝的行為卻比比皆是、觸目驚心。

孝是百善之先,孝與不孝依然是評價是非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

不孝的行為

再將不孝的範圍擴充套件開來,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孝不義之舉:有人自殺、溺水時,圍觀者冷眼旁觀甚至冷言刺激;有人當街受辱時,路人冷漠圍觀甚至與施暴者狼狽為奸;交通肇事之後冷血逃逸甚至殺人滅口;諸如此類事件中不僅僅是施暴者的良知泯滅,那些從旁圍觀的所謂

“守法公民”

,他們的良知之善在此刻也已經蕩然無存。同樣,我們還經常聽到,有人因為見義勇為身負重傷,卻因得不到他人的及時相助而陷入貧困,甚至也得不到被救助者的感恩和回報,更有甚者反被受助人誣為肇事者而百口莫辯……進而引發了一個讓人無奈的弔詭現象——老人摔倒之後,目擊者不是及時伸出援手,而是考慮要不要去幫忙扶起來甚至要不要報警和向醫院求助。

孝是百善之先,孝與不孝依然是評價是非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

見義勇為

透過這些事例不難看到,我們到底遺失了多少人性之善。我們不願意看到這種種當身的罪惡,但是它卻鋪天蓋地地充斥著我們的網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也衝擊著我們的神經。人的道德在這個時刻同樣也蕩然無存。面對如此不堪的現象,我感到一種深深的哀痛與遺憾。在漢文帝廢除肉刑之前,所有的罪犯無論身犯何罪都必須接受這五刑的懲罰。而在這許多罪行中,最重的莫過於不孝之罪。當然,反而言之,被處以五刑之一,本身就是不孝。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所講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便是從這種刑傷的角度而言的。

孝是百善之先,孝與不孝依然是評價是非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

漢文帝畫像

但如果為了實現更高意義上的孝道,儒者也時刻要有

“以身殉道”

的準備。漢代有一位我們熟知的著名人物——司馬遷,他曾經身受腐刑,也就是宮刑。當時因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孤軍深入敵後而被匈奴人圍困,寡不敵眾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因此震怒,朝堂之上幾乎都在迎合武帝對李陵的一片聲討,唯有司馬遷這個與李陵並無深交的史官卻犯顏直諫,為李陵的行為進行辯護,因而觸怒漢武帝。後來漢武帝不僅夷滅李陵的三族,也給了司馬遷兩個選擇:死刑或者宮刑。如果按照正常的選擇,一個有氣節的儒者,寧願接受死刑,也不會接受宮刑。

孝是百善之先,孝與不孝依然是評價是非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

司馬遷畫像

但是司馬遷因為秉承了父親司馬談的遺願,要完成一部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報任安書》

)的皇皇鉅著,尚未完成,所以他選擇了宮刑,忍辱含垢以完成父親的遺願。可以說宮刑對司馬遷的人生是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給他的後世子孫帶來的屈辱也是顯而易見的。縱觀中國歷史,歷代的帝王對孝子孝行都大加褒揚,同時也都十分注重對不孝行為的處罰。甚至在漢代,還有這樣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據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記載,西漢衡山王劉賜的長子劉爽,

“坐王告不孝,棄市”

。衡山王劉賜與兄長淮南王劉安密謀造反,結果他的謀反行為敗露,無奈自殺。

孝是百善之先,孝與不孝依然是評價是非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

劉賜劇照

劉賜謀反行為的敗露,直接的原因是他的兒子劉爽派人到朝廷自曝家醜舉發弟弟劉孝私造鏃矢意圖謀反。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劉爽的做法是對國家有利的,作為皇族的一員,是對朝廷有所貢獻的。儘管如此,他的結局卻是被朝廷以不孝的罪名棄市。這在漢代對貴族來說是最嚴厲的懲罰——在鬧市公開示眾並執行死刑,僅僅是因為他的父親衡山王在謀反前上書漢武帝上告他的不孝行為。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甚至是事關社稷安危的國之大事面前,孝與不孝依然是評價是非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這就是儒家最根本的價值判斷。在漢代對孝道的高度重視之後,歷朝歷代都將不孝的行為明確為在法律層面上不能得到寬恕和赦免的重罪。所以孝行一直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即使僅僅為了統治的需要,不孝的行為也要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參考文化《報任安書》《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