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市面上有很多人在講,營銷、引流、復購……

這些做好了,毫無疑問都能帶來增長。

但有些“增長”,真的是業務當前所需要的嗎?

不同業務在不同階段,我們又該如何衡量呢?

只有用對指標,才能找到正確的增長姿勢!

本文共2276字,全文閱讀需7-9分鐘

內容較幹,建議收藏,慢慢閱讀體會

商業模式決定衡量指標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一句話——

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

對於產品/業務,主觀的認知總有偏差,但資料不會說謊。透過可量化的資料能夠對新功能給予較為客觀的反饋,從而驅動下一步的產品決策。

作者將商業模式歸為六大類:電子商務、Saas、免費移動應用、媒體網站、UGC、雙邊市場,並針對每類商業模式提出了具體指標(

因中美市場差異不同,指標僅供參考

):

(一)電子商務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電子商務行業資料指標

(二)Saas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Saas行業資料指標

(三)免費移動應用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免費app的資料指標

(四)媒體網站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媒體網站的資料指標

(五)

UGC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UGC的資料指標

(六)雙邊市場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雙邊市場的資料指標

發展階段決定衡量指標

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也需要不同的衡量指標:

階段一:移情

【含義/主要目標】

確定好解決的問題和對應的解決方案,驗證問題是否存在,以及使用者會不會為你的產品買單。

【如何驗證問題】

1。 問題是否足以讓人感到困擾(痛苦程度);

2。 是否有足夠多的人感到困擾;

3。 他們是否在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問題一旦得到驗證,就可以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來驗證解決方案。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最小可行性產品驗證

【關鍵指標】

客戶是否願意為他支付金錢/時間

階段二:黏性

【含義/主要目標】

專注留存率,才能證明使用者能持續使用你的產品,所以要對原型產品進行迭代。

【開發功能前7問】

1。 這個功能有什麼幫助?

2。 你能衡量這一功能的效果嗎?

3。 功能開發需要多久?

4。 這一功能是否會使產品變得太複雜?

5。 這一功能會帶來多大的風險?

6。 這項功能有多創新?

7。 使用者說他們想要什麼?

【關鍵指標】

參與度,使用者與你的互動時間以及回訪率

階段三:病毒性

【含義/主要目標】

使用者與他人分享你的產品或服務

【三種類型】

1。 原生病毒性:根植於產品內部,作為產品的使用功能存在

2。 人工病毒性:一種迫於外力的存在,往往是一套獎勵系統

3。 口碑病毒性:源於滿意使用者的交談,與你的產品或服務無關

【關鍵指標】

傳播係數(每位現有使用者能夠成功轉化的新使用者數)、傳播週期

階段四:營收

【含義/主要目標】

證明商業模式,追去營收的最大化和最佳化

【關鍵指標】

客戶獲取成本、客戶終身價值

階段五:規模化

【含義/主要目標】

盈利後,公司即可從自身發展模式切換至市場擴張模式

【關鍵指標】

薪酬、API流量、渠道關係、競爭者

找到好的資料指標

要想找到正確的資料指標,有5點必須牢記:

(一)量化指標與定性指標

定量資料回答“什麼”和“多少”的問題,定性資料回答“為什麼”;

定量資料排斥主觀因素,定性資料吸納主觀因素。

(二)虛榮指標與可付諸行動的指標

當我們拿到一個指標,下意識地問自己:“依據這個指標,我將如何改變當前的商業行為?”

如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麼這個指標就很有可能是一個虛榮指標。

比如“總註冊使用者數”就是虛榮指標。這個數字只會隨時間增長,並不能傳達關於使用者行為的資訊:他們在做什麼?是否對你有價值?很多人可能只是註冊一下,就再沒有用過。

這裡要注意8個虛榮資料指標——

點選量

:只要網站上可點的東西多,數字就很高

頁面瀏覽量

訪問量

:100訪問量來自於1個訪問了100次的使用者,還是100個訪問了1次的使用者?

獨立訪客數

:只能顯示有多少人訪問了網頁,卻不能告訴你這些人在頁面上做了什麼,他們為什麼停留?是否離開了?

粉絲/好友/讚的數量

網站停留時間

收集到的使用者郵件地址數量

下載量

(三)報告性指標與探索性指標

報告性指標讓企業時刻了解企業的日常運營、管理性活動;而探索性指標讓企業瞭解“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實,提供原本不為所知的洞見。舉個例子:

Facebook 釋出開發者平臺不久,麥克·格林菲爾德在該平臺上推出“朋友圈”。到2008年,“朋友圈”透過病毒式傳播擁有了 1000 萬用戶。但他發現,只有不到20% 的圈子在建立後有活動的跡象,這意味著變現效果不會理想。於是,他透過使用者資料庫開始了深入的探索式分析。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他發現,在整個群體活躍度十分低迷的情況下,一個特殊群體撐起了整個產品的活躍度——媽媽群體。這些探索性指標成為他的依據:

與其他群體比,媽媽群體發站內信篇幅長 50%;

與其他群體比,媽媽在帖子中附圖片的機率高 115%;

與其他群體比,在Facebook深入交流的對話機率高110%;

與其他群體比,點選“提醒”的機率高 75%

……

於是,麥克團隊重新調整了產品重心,當年10月在Facebook推出了“媽媽圈”的社交產品。一年社群使用者數就達到450萬,參與度極高。最終成為了獨立網站。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

(四)先見性指標與後見性指標

先見性指標預測未來,比如透過“銷售漏斗”中現有的潛客數,大致能預測新客戶數,從而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後見性指標則解釋過去,如季度訂單量、流失率等,問題已然出現,只能“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當企業擁有的資料量不足以預測未來時,先見性指標更是頗具價值。例如,投訴量的增加或意味著客戶會終止產品與服務,而產品退貨、賬號登出等指標則在探尋問題方面具有一定的滯後性。

(五)相關性指標與因果性指標

相關可以預測未來,因果關係意味著改變未來。

但僅考慮關聯而不追溯因果,會導致錯誤決定。

最後,在實際工作中,資料往往是駁雜的,如何讓自己專注於產品的核心資料上,在正確的時間樹立正確的目標,第一關鍵指標(OMTM)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所謂OMTM,即一個在當前階段高於一切、需要你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數字。

在問題驗證階段,關心客戶的眾生價值並沒有什麼意義,但當你接近產品與時長契合的時候,它可能就是你的專注點。

指標找對了,才能實現正確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