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倖存者偏差:誰能聽到那些不幸者的呼聲

無處不在的倖存者偏差:誰能聽到那些不幸者的呼聲

蔣旭峰(資深金融人士)

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未倖存者已無法發聲。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資訊。

倖存者偏差的由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幾乎每天派遣轟炸機飛越英吉利海峽,許多飛行員在這個冒險行動中不幸犧牲。為了提高飛行員的生存機會,統計學沃德教授應軍方要求,利用其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提供關於《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率》的相關建議。沃德教授提出的建議非常奇怪:裝甲位置不該是彈孔最密集的機翼,而是未中彈的機尾部位。

他的想法是:有著千瘡百孔的機翼的飛機既然能安然返航,顯然這些彈孔幾乎不會損害飛機。而中彈位置與返回飛機不同的戰機,均未能安全返航。也就是說,平安歸來的飛機遭受彈孔攻擊的部位,都是最不致命的地方,所以不會導致飛機墜落。統計學家給工程師犯的這種致命錯誤取了個名字──“倖存者偏差”。

無處不在的倖存者偏差:誰能聽到那些不幸者的呼聲

生活中的倖存者偏差

這些年直播帶貨的興起,多少雞湯軟文鼓勵大家投資創業,彷彿讓大家看到原來賺取那麼容易。戚薇、李佳琦不過如此,我開個直播間應該也可以賺那麼多錢。殊不知,在你看到的成功背後是有著多少的失敗,多少個失敗才堆積成了寥寥幾個成功而已。有些成功是無法複製的,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果你只是看到表面,而沒看到實質,那麼你的複製只會是死路一條。

父母口中一直說的別人家孩子,也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父母只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與別人家的長處比,因此怎麼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其實自己的孩子也有閃耀點,只是父母選擇性的忽略了而已。

無處不在的倖存者偏差:誰能聽到那些不幸者的呼聲

投機學中的倖存者偏差

大家有時會受到股票推薦的簡訊,觀察一段時間發現推送的股票推送有時還挺準的,進而就轉為付費行為。其實這中間也存在著倖存者偏差。我們來做這麼一個實驗。在第一輪股票推薦中,你把漲跌兩種結果各分成50條簡訊,傳送到100個人手中,等到第二天行情結束,一定會有50個人拿到了正確的“預言”。第二輪推薦,再各發25條,到上一輪的50位“幸運者”手中,又會有25個人拿到正確的答案。以此類推,多輪下來,“倖存者”就誕生了。如果剛巧,這位倖存者並不知道“倖存者偏差”的理論,那麼恭喜你,他一定會心甘情願奉你為“大神”。是不是很簡單?

無處不在的倖存者偏差:誰能聽到那些不幸者的呼聲

大資料模型的倖存者偏差

都說機器不會說謊,但是機器的場景是人造的,在構建場景過程中如果不注意一些細節,大資料模型也會失真。

在線上信貸場景中,放款機構會透過模型評分篩選使用者,評分較好的使用者可以獲得放款,評分較差的使用者直接被拒絕,機構只能獲得放款使用者樣本的好壞標籤,對於大量拒絕使用者的還款情況無法獲得。

隨著時間的推移,機構手中的訓練樣本都是“評分較好”的透過使用者,而沒有“評分較差”的拒絕使用者,由此訓練的模型在“評分較好”使用者中表現越來越好,在“評分較差”使用者中卻無法得到任何驗證。

但是,金融風控模型真實面對的客群卻包括了“評分較差”的使用者,模型在“評分較差”使用者中無法得到驗證,導致訓練的模型越來越偏離實際情況,甚至通過了大量應該被拒絕的壞使用者,致使大量壞賬出現,直接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無處不在的倖存者偏差:誰能聽到那些不幸者的呼聲

小微信貸的倖存者偏差

小微金融一直是國家鼓勵的領域,各種監管政策與指標導向使得每個銀行都有相關產品推出,而且條件優越,利率都在3-5%之間。然而我們看到的是,小微企業依舊難以獲得銀行低息貸款,銀行依舊困惑為啥沒人來申請,獲客艱難。

小微企業在初創的前四年,淘汰率非常高,企業經過四年執行後,穩定性增強,此時往往才獲得第一筆貸款。當前民營、小微企業高呼的融資難,融資貴,一定程度上講,還屬於經營的比較好,比較成功的小微企業的煩惱。對於那些創業失敗、至今沒有獲得貸款的大多數小微企業來講,融資可能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話題。銀行真要下沉做小微,就應該設計更接地氣的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而不是老往金字塔尖存活的很好的客群去做服務競爭。銀行金融服務也不只有貸款一種,銀行僅僅將小微金融服務的目標聚焦在貸款上,不也正是一種 “倖存者偏差麼”?

無處不在的倖存者偏差:誰能聽到那些不幸者的呼聲

世界的關注點永遠在那些偶然的成功者身上,卻忽略了上萬倍沒被機率選中的失敗者。正是因為“倖存者偏差”的存在,讓我們只能看到別人的成功,而更多失敗的人,我們選擇視而不見。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頭條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