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之下的泥沙

昨日,不少朋友會發現朋友圈被一個叫《後浪》的影片刷屏了。楊冰老師滿眼的期望以及慷慨激昂的演講讓不少人動容,同時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後浪》之下的泥沙

當代青年人是怎樣的一個群體?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啃老族""非主流"這樣對某個年代群體的標籤?也是這個群體,如今是中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你們是垮掉的一代!你們不能吃苦!怎麼罵罵都不行說辭就辭?刺耳的評價還在耳邊迴響,這頭就響起了對這個群體的歌訟,這種矛盾的並列才真正反映出當代年青人的群體割裂。

圖書館中備戰考研,寫字樓裡996的是不是青年人?腳踏鬼火,高喊給個雙擊的是不是青年人?他們在社會上所獲得的褒貶是不同的。顯然前者會獲得更多人的鼓勵,後者得到更多的是嗤之以鼻。那麼你覺得哪個才是群體的代表?很多人會偏向前者,畢竟這樣更符合主旋律,但我們不能否認也有一部分人更喜歡關注後者。

喜好不同併為自己的選擇去實踐,這是正確的,但你為了自己喜歡或看好的群體去攻擊或仇視其他群體,這是目光非常短淺且自私的行為。目前的網路上這種現象太過氾濫,很多自詡文化人,精英的網友認為自己喜好的東西是陽春白雪,而那些和自己喜好不同的則貼上"俗"的標籤。這種割裂其實反映出一種現實,令人無奈的現實,那就是這一代青年人生長環境的割裂。

高樓林立是新時代,那蘺芭圍牆就不是了嗎?影片中的青年人的確帶著一股朝氣,令人振奮,新中國有這麼一群人建設未來可期。但我本人看這個影片並無太多的觸動。整個影片下來唯有IG、FPX、RNG的鏡頭會讓我有些共鳴,其餘的帶給我的感覺並不直觀,甚至有些厭煩。玩鬧享樂,表現自己就是青年人的全部嗎?至少影片給我的感覺是的,他們洋溢著幸福擁有選擇的權力,但我所經歷的生活告訴我並不是。

我的同齡人大多在思考如何買到人生中的第一套房,他們面對喜歡的東西要考慮花唄額度是否夠,點個外賣要先搶個紅包。每日繁重的工作之後,是消費慾望的極度剋制,你不能說他們沒有消費慾望,他們若有錢也會大手大腳,只是他們不敢。某種程度上他們失去了選擇的權利,他們只能被動跟著社會的節奏走。在專業以及工作的選擇上,更多人偏向高薪而非高能。一面是直播,IT,電商,電競的欣欣向榮,一面是醫鬧頻發,研究所高學歷低薪招聘。作為一個青年人,你怎麼選擇?

抗洪救災,巡邏支教的多數是青年人,我有影片中沒看到。崇山峻嶺搭橋鋪路,架塔挖洞的也有很多青年人,我同樣沒在影片中看到。與其說影片展現的是青年人的喜樂,倒不如說是大城市青年人的狂歡。

當然,表現美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誇讚後浪奔湧的同時,別忘了浪潮下的泥沙。這是B站的影片,更多表現B站使用者所喜愛的東西並沒有錯,但它代表不了所有青年人,也代表不了大多數青年人。

而有一點至關重要的是,誰來評價後浪,前浪嗎?

影片中,生活中的確是我們的前輩對我們進行評價,但我個人認為這種評價有些片面,且會攜帶個人的時代濾鏡。能準確評價後浪的只有後浪,當時間長河流過,後代的人才能結合整個時代對前人提出中肯的評價。

我們要做的,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無論走的是哪條道路。不必悲觀看待這個社會,也別輕視時代的轉軸。警惕消費主義的同時,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