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持一年: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然後崩潰了

晚上8點,我翻開《大家的日語》,自學第15課。

21點37分,我開始讀《感官回憶錄》,提升寫作敏銳度。

23點10分,我坐床邊讀《逃避自由》,見縫插針思考人生。

23點56分,睡前刷手機,喜歡的公號推了新書單,挑了2本,京東下單。

12點23分,睡覺。

用書籍、網課、學習APP填充生活縫隙,日子似乎緊湊充實,未來可期。

我身體力行,「 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坐地鐵看書,洗澡聽書,週末泡書店,做夢都在參加讀書會。

可是這樣的生活持續了1年左右,然後我崩潰了:

明明認真看了這麼多書,上了這麼多課,怎麼感覺我沒半分長進?

都說21天養成一個習慣,為啥我不僅一點不享受,反而還厭學了?

今天分享的一篇文章,可能將解答我們很多人的困惑:

不是我們不夠努力,不是我們天賦不夠;真正的問題在於:

“我太愛學習了!”

我堅持一年: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然後崩潰了

01.

學習已經成為逃避現實

最高尚的藉口

之前鑽研木工,並嘗試用軟體3D建模的我,買了N本又貴又厚的書,在寢室裡各種研究。結果呢,半年過去,連個像樣的木雕都沒做出來過。

我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後來去實習,只能打雜、跑腿,但我又不想犧牲寶貴的週末,去做被人使喚的小嘍囉,也不想因為懂得少被人笑話。

而瘋狂看書給了我充分的心理慰藉:看,我在打地基呢,我是真的在為未來做準備。

結果是我準備了2年都沒付諸行動,而且時間拖得越久,越感覺沒準備好。

後來我發現,我不是沒做好行動的準備,我是不敢放棄沉沒成本,而所謂的「自我提升」正好可以麻痺自己。

實際上,資訊通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學習早就變成世界上最容易辦到的事情之一:

網路中各種7*24小時的學習課程從未間斷,穿著睡衣就可以學遍全世界。

但學得越起勁,就越可能成為你行動遲緩的遮羞布!

我堅持一年: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然後崩潰了

02.

學得再用力

用錯方法都是白搭

以下是牛津大學教育學研究生院的一段課堂對話:

教授:“請簡單地解釋一下什麼是絕對命令。”

學生:“絕對命令是指哲學家康德在倫理學上的……“(以下省略幾百字概念背誦)

教授:“不錯。你每天學習多長時間?”

學生:“最少6小時。”

教授:“那麼第二個問題,你為什麼學習?”

學生:“……”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無意識犯這個錯誤。

一陣瞎學,卻不知道學習的目的為何。

瘋狂學習之後,發現無論如何無法提高,浪費了很多時間,又傷害了自信,然後陷入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學不好,惡性迴圈。

這是因為學習的方法根本就是錯誤的。

根據美國教育界常用的“布魯姆認知體系”,

我們平常學習時的“看書、記憶”等方法,屬於「低層次思維」。

當然了,不打這些基礎就沒有思維的上層建築,但時間一長就會覺得極度枯燥而無法堅持,很多人的學習之路就斷送在了這一步。

而學習效率最高的

分析、評價、創造則屬於「高層次思維」。

美國國家培訓實驗室做過的一個學習方法效果測試,也給出了支援論證:

透過閱讀能吸收的知識僅為10%,而透過討論,實踐或向人講述的方式,知識吸收率高達50%,75%和90%!

我堅持一年: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然後崩潰了

我們平時所謂的學習,基本上就在底層方法上徘徊。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書感覺還是又蠢又無知?因為看得越多,真正吸收的卻始終有限,能不挫敗麼?

03.

不要以為攻堅克難

自己就是個狠角色

曾經我為了完成讀書計劃,跟進網路班程序,加入各種打卡群、互助學習班,對自己執行軍事化管理。

我學習的原則只有一個:All in。

但漸漸我發現,這樣瘋狂地學習車輪戰並未如預期,度過瓶頸期即轉入正軌,而是越發沉重,最終放棄。

波士頓學院的心理學教授Peter Gray認為,

主動學習本就是人的天性,前提是你對它感興趣。

嬰兒看見父母走路,會自發嘗試,跌倒無數次他們也不會沮喪,而是越挫越勇直到真正習得。

因為它充滿好奇,此時學習是天性,學會是目的,一切自然而然。

直到這種天性被摧毀。

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然後糾結為什麼他們不再主動學習了

——因為主動學習最核心的動力:好奇心,娛樂性,社會性都被剝奪了。

我堅持一年: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然後崩潰了

仔細想想,那些讓你反覆崩潰的書和課程,有多少是你真正感興趣的?

逼迫自己學習的負面體驗一旦積累過多,大腦就會抗拒合作,到後來,即使是面對很感興趣的內容,也提不起興致了。

所以,別覺得朋友圈打卡王都很強大,除非他真的正好學起來感到興致勃勃,否則就是在殺雞取卵,扼殺最珍貴的學習本能。

04.

避雷,不是不學

是要巧學

當然了,這並不是鼓吹“讀書無用”,只是天下“武藝”,總繞不過一個“巧”字。

以下提供一些巧學成才的好辦法:

極簡學習,“少即是多”。

學習中最常見的陷阱,就是什麼都想學,且希望都能徹底弄懂。

結局通常是攤子越鋪越大,越挖深越無力,最後傷及脆弱的自信心。

事實上大牛們都在反其道而行。

1997年喬布斯回到蘋果,上任即砍掉90%的產品,專注於其中1、2種;每年的百傑集思會,他會問大家:

“我們下一步該做的10件事是什麼?”

在大家提議、辯論、確定這份列表後,喬幫主會將後7件劃掉,然後宣佈:

“我們只能做前3件。”

我堅持一年: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然後崩潰了

即便有顆探索全世界的心,也要明白:每一個階段只能專注於少量的幾個主題。

別悶頭學,去實踐,去創造。

如果你不想變成那種“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人,我建議你馬上行動。

透過討論,實踐和講述,你才能更快抓取吸收知識,而只有掌握高層次的思維技能(分析、評價、創造),你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快樂。

比如我想成為撰稿人,看了很多寫作教程,練了很多筆,學得很辛苦;然而獲得的進步,卻遠不及我成為公眾號作者3個月的收穫。

當然,很多時候機遇未到,你可能暫時沒機會輸出,那也可以把自己學到的講給他人聽。

參加讀書會、辯論會都是比干讀書更優質的選擇。

畢竟理解和記憶只是基礎,實踐和輸出才是“升維攻擊”。

要麼選擇感興趣的,要麼選擇亟待解決的。

興趣是學習之母,想要事半功倍,就得“用愛發電”,此處無需贅述,拿出追愛豆的勁頭,世界你都打得贏。

然而生活中,並不是人人都能任性只學自己想學的,總有需向現實低頭的時候。

那麼試試這一招:

不是以後找機會把學的東西用起來,而是為了用而學。

我堅持一年: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然後崩潰了

根據情境學習理論,

在限定時間內解決一個「既有挑戰又能給你帶來成就感」的問題過程中,「順便」去學習某個知識,效果是最好的。

反過來講,如果一件事你真的不感興趣又必須學,不如先給自己一個很酷的任務。

比如不得不從零開始學習公文寫作,咋辦?

——向領導要一個必須出成果的公文寫作任務。

你必然會十臉懵逼地開始,卻也絕對會躊躇滿志地完成。

為了交差或者得到認可,你肯定要大顯神通去閱讀、挖掘、輸出。

這是不是比你入職第一天就在辦公桌上擺N本公文寫作教程,3個月過去卻只看完序言高效多了?

看到這,你大概已經明白,我會感到迷茫,並不是真的因為「我太努力了」,而是

我既沒找準努力方向,也沒領會努力技巧。

人生的努力當然是永遠不嫌多的,但別人懂得坐車,而你只會跑,就是漸漸拉開差距的緣由。

何以自救,唯有讀書。我是靈魂自救者,關注我一起閱讀、寫作和思考。

文章源於公眾號LinkedIn(ID: LinkedIn-China),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