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康復需要培養的個人思維

焦慮症康復

需要

培養的

個人

思維

1

好多焦慮症患者苦惱於症狀的反覆和狀態的時好時壞。“剛才還好好的!剛吃沒幾口飯就覺得又不行了!”,“我怎麼還不好?為什麼又開始反覆?”,“好難受啊,什麼時候是個頭啊!”不斷經歷症狀的反覆,是焦慮症恢復的一個特點。康復的朋友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我們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向好的。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點選閱讀《認知行為療法之日記法》)跟大家提及過“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哇!”這個現象。

焦慮症康復需要培養的個人思維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針對遙遙無期的康復和反覆出現的症狀困擾,我們該培養怎樣的思維才能早日脫離苦海。

2

“我怎麼還不好?”“我為什麼又反覆了?”……當你在心裡不斷重複這些話的時候,你其實是在對自己表達“ 我應該快點好!”“我的症狀應該不反覆才對啊!”“我應該強大!”……這樣的潛臺詞。事實上,你越這樣想就越焦灼。

“我應該”是許多焦慮症患者的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慣性如果不主動覺察、進行調整,會一直跟隨著你,延緩你的康復程序。

每一次“我應該”背後,都有兩個小孩在對抗。一個是嚴格的“理性小孩”,一個是情緒化的“感性小孩”。

“理性小孩”的邏輯是,只要你能達到某個標準,你才是合格的。在那之前,你都不值得開心。這種思維方式會讓你不斷對自己心生厭惡、自我攻擊。

我在心靈成長的體驗中,以及陪伴、支援其他焦友們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焦慮症這個群體大多數人都是“我應該”思維的受害者。

焦慮症康復需要培養的個人思維

3

放下過度的理性,不再說“我應該

......

”;擁抱感性,對自己說“我需要

......

”。

當我們懊惱“我本應該做好”的時候,潛意識裡真實的需要也許是“我想休息”。如果我碰巧戳中了你的痛處,下面的小練習也許會幫到你。

當你再開啟“我應該”模式考慮問題時,請你:

首先做幾次

深呼吸。

用鼻子緩慢吸氣,然後喂喂張開嘴慢慢吐氣,反覆幾次直到你平靜下來。

然後,把剛才的“我應該”模式換成“我需要”。

比如當你在心裡想“症狀怎麼又反覆了?我什麼時候才能好?”的時候,試著換成“我需要……”這個句式改寫。在這些煩人的牢騷和抱怨的背後,你的需要和渴望是什麼呢?很可能是“我需要安慰”“我需要鼓勵”或者“我需要被理解”。

接著,如果可以,請你繼續運用聯想,將“安慰”、“鼓勵”和“理解”這些你想到的抽象詞語賦予更為具體的感覺,然後儘量滿足自己的需要(不切實際的需要除外哈~~)。

比如,當我想象“安慰”這個詞時,我會想起來某個女性朋友溫柔的聲音,然後我可能真的找個時間去聯絡她,和她說說話。有個朋友告訴我,當她去想象“安慰”這個詞時,她想到的是一個顏色誘人的蘋果,然後她就去真的吃了一個蘋果,後來就開心起來了。

這是一個發掘內心真實需要的過程。也許你並不能一下子抓住自己的需要,但是隻要順著這個思路,你遲早會遇見那個“感性的小孩”,你會知道他渴望的是什麼。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合情合理的,我們需要分辨。不過,從過度理性到拾起久違的感性,已經是一個不小的跨越了,不是嗎?

如果你能把自己照顧得很舒服,焦慮症這隻虛張聲勢的妖貓也就對你奈何不得了。

焦慮症康復需要培養的個人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