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這個世界,我曾經來過。”

小編在年前,發表了一篇文章《2020年起禁漁10年!我們的母親河長江怎麼啦?》,告訴大家,長江生態日漸惡化,不得不採取全面禁漁、且為期十年的強制措施。

而新年伊始,又聽到長江的又一條噩耗:

“長江所專家正式發文宣告: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於 2005-2010 年間功能性滅絕。”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文章刊載於2020年1月2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大多數人的心理震動,基本都能用這句話概括:

“未曾遇見,已是永別”。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一、長江魚王的傳說

1. “巨魚長吻似利劍”

白鱘,又叫中國劍魚,之所以有此別號,不僅是因為它有著長長的、利劍一般的吻部和頭部,還因為它是我國特有的珍惜物種。

長江水底水流湍急光線昏暗,因此白鱘長得眼睛很小,視力也不好,而它長長的頭和吻,遍佈陷器和羅倫氏器(面板感受器),就像一臺掃描器一樣,幫助它們輕易感知周圍環境的各種變化。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2.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

成年白鱘長2-3米,重200-300千克,像青草鰱鱅這種體型的4大家魚,白鱘們可以整個生吞不用咀嚼。

上世紀50年代,魚類學家秉志先生記載了一條在南京捕獲到的最大白鱘:體長7。5米,體重908千克!

可以說,這一條白鱘不僅是長江魚王,也是我國淡水魚類中當之無愧的王者。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孕育了眾多生命的母親河

3。 從遠古走來的王者

1。2億年前,白鱘的先祖——劉氏原白鱘自東亞起源,而且同樣被認為是同時期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類。

3000多年前,白鱘是華夏文明中,祭祀神靈的祭品。“天子始乘舟,薦鮪於寢廟”,“。……其特大者,

謂之王鮪

”,《禮記》、《週記》都曾記載天子以白鱘祭祀宗廟,祈求祖宗與上天保佑。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金沙遺址出土“雙鱘紋金帶”

當然,在那個年代,華北和近海的各大河流中都有分佈這種體型龐大的白鱘,被古人視之為奇物。

而至今,漁民中也流傳一句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的不像樣”,“臘子”指的是同樣處在滅絕邊緣的中華鱘,“黃排”胭脂魚如今同樣也是瀕危魚類,而“象”便是指白鱘了。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危起偉1993年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鱘

二、曾經王鮪今何在

長江白鱘,活躍在歷史中,卻在我們這代消亡,大部人人所知的有三大原因。

一是亂排濫放導致的長江汙染、生態破壞;二是江上挖沙、貨運船隻往來頻繁、且不分晝夜,讓魚類遊動環境變得危機四伏;三是漁民捕魚手段日新月異、“大小通吃”,對白鱘的生存造成了極大威脅。

而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葛洲壩、三峽等大大小小無數水電站的修建,也是重中之重。它們分割了白鱘種群、壓縮了白鱘的生存空間、破壞了白鱘對天時的感知、也破壞了其繁殖地。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有時人們會在大壩上修建“魚梯”,以方便洄游魚類透過大壩

大壩攔江而建,上游的白鱘去不了下游,下游的也去不到上游,原本就不多的種群數量被分割得更小;而活動空間同樣減少,也意味著覓食範圍縮小。

同時,大壩對長江的水量、水速、水溫等都產生了重大變更,這讓原本依據這些判斷天時、以進行各類活動的魚類,都無所是從、無法生存繁衍;

而且,白鱘屬於洄游類魚種,每年春季都要溯回千里,到長江上游金沙江段產卵。而1988年,葛洲壩截留後,白鱘已無法找到祖祖輩輩沿用的“產床”,一部分在壩上撞得頭破血流,一部分偶爾憑幸運闖進“魚道”,卻又被守道張網的漁民紛紛捕獲,最終在葛洲壩下方勉強開闢了一個新的產卵場,數量已是銳減。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50年前,白鱘還有很多,而在半個世紀裡,它消失殆盡。

20世紀70年代,每年可捕獲白鱘約5噸。漁民說:“那時候(鱘)魚肉用板車拖到街上去賣,像賣豆腐一樣,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稱。”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1999年,白鱘統計數量不足400尾;

2003年以後,科研人員再也沒有發現過白鱘。

2020新年伊始的這篇論文,為它開具了死亡證明。而2002年人們拍下的一隻誤捕白鱘,成為了它們留在人世間的最後一段活體影像資料。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白鱘最後的影像

三、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葛洲壩、三峽的建立,對於整個國家的能源、水利、農業建設甚至國民生存,都有著重大意義;但這些年,更多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地方上水電站越建越多,卻從未從自然環保角度考,進行綜合性的考量與規劃。

在白鱘的滅絕過程中,人們做過保護的努力,但終究沒有成功。

到今天為止,對白鱘的人工飼養從未成功;也未能保留下卵、精子、受精卵,或可培養的活細胞,或普通冷凍組織,

人類科技手段的進步未能趕上白鱘滅絕的速度。

網上流傳的許多白鱘照片,其實是它的近親:北美匙吻鱘,雖然處境稍好,但同樣處於瀕危狀態。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白鱘唯一近親:北美匙吻鱘

而眾所周知的長江三鮮:“河豚、鰣魚和刀魚。”其中鰣魚已基本絕跡,而刀魚的產量也急劇下降。

與白鱘同處長江的白鰭豚,同樣是我國特有的水生哺乳動物,號稱“活化石”,其1988年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6年,被認定其功能性滅絕。

而中華鱘、長江鱘同樣處於瀕危狀態。比白鱘幸運一點的是,它們已成功人工繁殖,並每年會放流到長江;然而,自然狀態下,長江鱘已連續多年未檢測到野生種群;中華鱘已連續3年未發現自然繁殖跡象。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被IUCN評為“極危”的中華鱘。市面上有商家售賣供食用的“中華鱘”,其實是雜交鱘

白鱘說:郵票證明,我來過……

長江魚王滅絕:活了1.2億年,我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丁仲禮院士說:“地球不需要人類拯救,需要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未來的某一天,人類能憑藉殘存的鋼筋水泥、塑膠手機,證明自己曾經來過這個世界嗎?

但願人類不要像曾經的白鱘一樣,活了1。2億年,卻仍然是地球上的一個過客。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