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強 不一般的又小又強

小強 不一般的又小又強

蜚蠊(fěi lián 蟑螂)就是常說的小強。它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真是悠久又頑強。

生活習性

蟑螂喜歡選擇溫暖、潮溼、食物豐富和多縫隙的場所棲居,這就是它們孳生所需要的4個基本條件。凡是有人生活和居住的建築物內,一般都具有這些條件,所以蟑螂就成了侵害千家萬戶衛生的害蟲。明白它的習性就好解決啦。

喜暖愛潮是蟑螂的重要習性。不難發現,不管在飯店、家庭,還是在火車、輪船上,廚房總是受侵害最嚴重的場所。就是在廚房,它們一般也喜歡棲居在靠近爐灶、水池、冰箱外部的地方。

喜暗怕光,晝伏夜出,這也是蟑螂的重要習性。白天它們都隱藏在陰暗避光的場所,如室內的傢俱、牆壁的縫隙、洞穴中和角落、雜物堆中。一到夜晚,特別是在燈閉人睡之後才出外活動,或覓食,或尋求配偶。因而,在一天24小時中,約有75%的時間都是處於休息狀態。

蟑螂體扁,適於鑽縫藏洞,可以躲進很窄小的縫洞中。例如德國小蠊的成蟲和若蟲可躲進僅1。6毫米的縫隙,懷卵的雌蟲也可在4。5毫米寬的縫隙中棲居。它們在縫隙中棲息時,足緊貼著身體,尾須平伸或與支撐面接觸,觸角常伸向外面,不時揮動,保持警戒狀態。

不同種類的棲息場所有所差異。德國小蠊多見於各類縫隙中,如管道周圍、牆縫、護牆板等的縫隙和地板之間的裂縫中。美洲大蠊亦喜棲息於大的洞孔,偏愛溼熱的環境,例如釀造廠發酵車間、豆製品加工場等,也常在陰井、下水道、地下室等處群居。黑胸大蠊多見於碗菜櫃、桌子和水池底下角落等處。

在冬天,它們多集居於廚房,緊挨爐灶和暖氣片等熱源附近棲居和活動。到了盛夏高溫季節,廚房溫度過高,它們分散遷移到別處,因而廚房的蟑螂密度反降低,但分佈擴大。

蟑螂還有群居的習性。常可發現在一個棲息點上,總是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幾百個聚集在一起,這主要是由於資訊素的誘集作用。蟑螂的成蟲和若蟲都能分泌一種“聚集資訊素”,它由直腸墊所分泌,可隨糞便排出體外。在蟑螂棲居的地方,常可見它們糞便形成的棕褐色糞跡斑點,糞跡越多,蟑螂聚集也越多。由此可見,在蟑螂防治中,搞好衛生、清除蟑跡是一項重要的措施。

蟑螂是雜食性昆蟲,食物種類非常廣泛。各類食品,包括麵包、米飯、糕點、葷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飲料等等,尤其喜食香、甜、油的面制食品。蟑螂有嗜食油脂的習性,在各種植物油中,香麻油對它們最有引誘力,所以有些地方稱它們為“偷油婆”。在食糖中,紅糖、飴糖對它們的引誘力最強。

蟑螂除了喜愛各類食品外,蟑螂也常咬食其他物品,例如在住房、倉庫、貯藏室等處,它們可啃食棉毛製品、皮革製品、紙張、書籍、肥皂等等。在室外垃圾堆、陰溝和廁所等場所,它們又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甚而啃咬死動物。

但是不同種類的蟑螂,食性也有一定的差別。例如德國小蠊愛吃發酵的食品和飲料,美洲大蠊喜食腐敗的有機物,而澳洲大蠊卻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等等。

正是由於蟑螂到處爬行,無所不吃,它們沾染和吞入了很多病原體,再加上它們邊吃邊拉的惡習,成為一些病原體的機械性傳播者。

水對蟑螂的生存比食物更為重要。蟑螂能耐飢而不耐渴。如表2~3所示,美洲大蠊在只給幹食不給水的情況下,雌蟲只能存活40天,雄蟲只能存活27天。反之,如果有水無食,則雌蟲能存活90天,雄蟲能存活43天。

當處於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無食又無水時,蟑螂間會發生互相殘食的現象,大吃小,強吃弱,特別是剛剛蛻皮的蟲子,不能動彈,表皮又嫩,就成了競相爭食的獵物。

進化不再嗜甜

大家可能一直以為蟑螂什麼都吃,但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原來部分蟑螂現已進化至不再嗜甜,意味著那些殺蟑螂藥,不能再以「糖衣陷阱」作餌。

美國研究人員1993年已發現部分蟑螂藥餌不能消滅它們,因它們拒絕進食這些誘餌,但未知原因。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研究隊伍透過實驗終於找出因由,原來很多蟑螂因進化而出現基因變異,已戒掉吃糖,以求生存。

研究員以在家居和辦公室常見的德國蟑螂作實驗,他們分別擺放含葡萄糖的果醬及花生醬,結果絕大部分蟑螂接近果醬時會像觸電般彈開,對花生醬則趨之若鶩。研究員解釋,關鍵在向大腦通報食物資訊的神經元。通常葡萄糖會刺激蟑螂神經元,告訴大腦那是甜的,但基因突變後,除甜的資訊外,神經元還發送噁心訊號,最後噁心神經元壓倒其它神經元,大腦得到的資訊是眼前食物難吃。它們吃到糖,就像人吃到太酸或太苦的食物,想立即吐掉。

研究人員用來作實驗的德國蟑螂有19批,取自美國、俄羅斯、波多黎各、韓國,其中7批對糖避之則吉,顯示避糖蟑螂不是美國獨有。

隨著蟑螂不再嗜甜,滅蟲公司已棄用含糖誘餌多年。他們表示,現時蟑螂最喜歡高碳水化合物和基礎蛋白質。

後期它的危害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