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關注孩子語言的進展

一般來說 ,孩子一歲以前能叫爸爸,媽媽或牙牙學語。二歲左右,發音雖然不正確,但已能說簡單的詞彙,短句亦逐漸出現,例如“回家”“要喝水”。 三歲時,漢語拼音大部分的音已能發出,只有個別的音發不準。另外,漢語四聲的學習也有一定的發展程式,這四聲的練習約在二歲時就應完成學習。

家長應關注孩子語言的進展

根據發上分析, 若孩子三歲還無法說簡單短句,四聲發音仍維持在音調的一聲階段,父母就應提高警覺,應檢查幼兒是否有聽障,或有構音方面的問題,及時幫助他發展正確的語言能力。

一般兒童語音不清可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能否聽得全”;二是“能否講的全”

兒童聽力正常與否可進行簡易測試 :

作用兩個相近的發音問他,如聲音相同就點頭,不同就搖頭 。例如讓他別“床”“船”的發音同不同,就很容易瞭解其是否能分辨得清楚。

如果“聽”沒有沒有問題,兒童發音與否就在於其構音能力的好壞。

構音問題與大腦感覺動作功能之發展有關。因為感覺動作功能操縱著發音器官,包括胸腔、腹腔、聲帶的動作及下顎的輔助,舌頭、牙齒、嘴唇之間的配合。這些部位若配合不正確,不靈活,發音就無法清楚。

我們發現所有嬰兒開始說話時都不是很清楚的,但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隨著“感覺動作功能”控制的發音器官(口、齒、舌、唇)彼此配合也日益靈活,發音也就日趨清楚了。

還有一種情況,

有些家長把兒童不會講話或語音不清的原因歸結於舌繫帶太短

,其實所謂的大舌頭的小孩子經過一段時間訓練,舌頭就會變得較為靈活,可見其說話不清楚並非舌頭大,而是操縱舌頭的能力不良所致。

家長應關注孩子語言的進展

事實上,

如果發現兒童將舌頭伸出嘴唇外緣,舌頭呈現雞心狀,舌尖凹陷時,才算是舌繫帶過短或太緊,

這種情況才可能會影響到舌頭的操縱。此種現象應經由醫生診斷後,再決定是否需要做手術治療。

不少人舌繫帶也不見得長,但發音方式和構音能力卻不差。同時,並非長舌的人就會講話講得很好。由此可見舌繫帶若非過短,也不一定非動手術不可,若有發音不良,講話不清的現象,應屬大腦感覺動作能力發展不夠成熟,以致無法適當操作發音器官的緣故,解決的途徑也應從這些方面入手。

首先我們要知道小兒說話所需哪五種基本技能:

1、小孩能發出各種聲音,而且音調有高有低。

2、能聽和辨別聲音的方向,並且有了聽覺選擇性,對某些聲音予以注意,而對另一些聲音不予理睬。

3、有模仿性行為,特別是模仿發聲及發聲時的方式。

4、會想像,對不呈現在眼前的事物用假份性的遊戲反映出來。

5、認識熟悉的事物,當大人蓋住眼前的實物時,小孩會尋找。

小孩開口說話猶如打破堅冰一樣,是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開口說話看似簡單,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

家長應關注孩子語言的進展

只有當小孩具備上述5項技能時,才會有語言的產生。現在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賦予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那些開口遲、說話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在此,我們要奉勸父母們不要太急躁,因為小兒說話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它是沒有捷徑可行的。父母要耐心地觀察,並促進這個過程的發展,哪怕短時間內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語言上的絲毫進步,也不要氣餒。

結語

實際上,小孩語言的進展在開口說話之前是悄然進行的。如果此時父母灰心喪氣,放棄教孩子說話,那麼失敗則是難免的。所以,我們建議父母要用遊戲開發小兒的語言能力,預防語言發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