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讀書筆記

《黃金時代》讀書筆記

文革限制與束縛著人們,壓制著人們心中對真實的追求與渴望,而《黃金時代》的內容恰恰是人民都心知肚明卻引以為恥的真相。

對於文革是怎麼樣的,沒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也沒有資格說真正的理解與懂得

,我們只能從王小波的文字中讀出黑暗、荒謬甚至有些許恐怖的意味。

當然單憑文字遠遠無法描繪出那個時代對當時人們的摧殘與傷害,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不過是孰輕孰重的差異罷了。

大多數的人逆來順受,默默接受這樣的生活放棄抗爭,當然像王小波這樣的人即使是在那樣的時代裡,那樣的文化背景下依然敢於揭露真相,敢言大眾之不敢言,在面對王二的那些交代材料,那些所謂的領導除了要求寫細節外,也抱有欣賞的態度。

這或許能說明他們只能從字裡行間感受性所帶來的體驗,而不敢直面對待。

在中國,性始終是個被壓抑的敏感話題,甚至很多人還嘗試從文化的角度來壓制它,這是人性的弱點,是文化的弱點。

一、性的自然和人對自由的嚮往

即使是改革開放後的21世紀,人們談性色變,唯恐避之不及。

很難想象王小波是怎麼樣的膽魄與勇氣在文革那樣的年代裡敢於寫出那樣純粹自然毫無藻飾的赤裸裸的性愛。

是對人體與性愛之美最崇高的敬意嗎?是對文學藝術“飛蛾撲火”的追求嗎?是對自己內心的聲音勇敢無畏的表達嗎?

亦或者是毫無任何原由的,純粹只是像那潺潺的流水般,無論白天黑夜自然而然無拘無束的流淌,從心間從筆尖不緊不慢的流出。

二、王小波小說中的遊戲精神

“遊戲”越來越從“玩物喪志”向更深層次的理解發展,所謂遊戲不僅僅是存在於網遊,就像讀書不僅限於紙質的書本,還可以是各種電子形態的文章,

不管是紙質還是電子都只是文字呈現的不同載體,就像“遊戲”是王小波思想與見解的載體,同樣也是對社會最真實表達的載體。

《人權宣言》裡說

“自由即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

,多麼美妙且極具魅力的解釋。我無法找出比“自由”更為性感的詞彙,不加任何修飾,沒有任何的限制與壓抑,像樹葉上的脈絡那樣在陽光風雨的洗禮下自由生長。

正如周國平所言:

“王小波的文字調侃中有一種內在的嚴肅,鄙俗中有一種純正的修養。”

生活的索然無味以及周圍環境的麻木並沒有讓王小波“同流合汙”,他始終在尋找一種自我的平衡,以一種反“烏托邦”的精神追尋自由與內心的平靜。

三、生命存在之謎

人為什麼活著?

生命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而我聽到“生命”這個詞鑽進耳朵的是鳥唱蟲鳴的勃勃生機;是嬰孩降臨世間的第一聲啼哭;是展現在眼前的涓涓細流;是浮現在腦海中的綻放的花朵與歡笑的孩童。

我們都是旅人來這世間走一遭,輕輕地來輕輕地走,帶不走任何,為的是功名利祿嗎?為的是榮華富貴嗎?為的是吃喝玩樂嗎?年紀尚淺,尚不能品味這偉大而神秘的命題,

與我而言,也許活著,就是為了感受快樂與悲傷,幸福與絕望,我們終此一生,就是在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黃金時代》中也具備狂歡色彩,不僅僅屬於作者王小波個人思想表示的一種形式,而且體現了王小波在文字創作中自由表達的創作態度。

站在制度之外的王小波,以人性的方式表達了他擺脫政治道德說教束縛的自由,反映了他在人物建構和設計中對現實的反叛,以及他對文化大革命時代的闡釋、批判和反思,體現了他在創作中的姿態和力量。

當然,王小波的小說沒有佈道的意義。他在批評中國知識分子的文章中,也強烈反對這種在創作中的道德灌輸。

他把知識分子“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用現有的道德體系來談論他人”的文學態度,歸結為“中世紀的遺產”

,並論述了知識分子關注社會時,不應認為自己道德上是正直的。最重要的是,認為自己有資格教別人,應該

“按照現代標準來表達知識分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