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那個看不見的王安石

3.《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那個看不見的王安石

王荊公

在整部《水滸傳》裡“王安石”是個一次也沒有出現的人物,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卻是引發了一些水滸愛好者的爭論。大家都爭論什麼呢?這個我在上一篇《<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穿越的范仲淹》中有所說明,在這裡我們仍然簡單說明一下:《水滸傳》開篇始於

宋仁宗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三月,此時范仲淹已經去逝六年了,也就是說范仲淹是穿越進水滸的,而在這一時間實際出場的其實是王安石,但作者卻沒有寫,而是用范仲淹來代替了王安石。對於這個爭論,我在上一篇《<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穿越的范仲淹》做了一些說明,文中我詳細闡述了作者為什麼要將范仲淹穿越過來(需要詳細瞭解請閱讀我的上一篇文章),但是卻沒有闡述作者為什麼要將日期選在

宋仁宗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三月這個王安石出場並向宋仁宗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的時候,但又不寫“王安石”,這究竟是為了什麼?“王安石”在《水滸傳》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一個實際沒有出場的人物,往往是很難直接評論作者的意圖,因此我們只能去推理。

怎麼推理?上一篇我也進行了一定的評論,但不管是各路大咖的評論,還是水滸愛好者的評論,基本都集中在兩大問題上:慶曆新政VS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范仲淹VS王安石。那我們就先來看一下兩場變法。

范仲淹--慶曆新政

起因:

北宋慶曆年間內憂外患,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內憂:百姓疾苦,各地民變起義不斷,國家機器冗兵、冗員、冗費問題嚴重;外患:遼和西夏侵犯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

重要參與人員:

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

歷時:

慶曆三年(1043年)九月開始,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結束。

重要施政:

“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條陳十事

結局:

由於“有人誣衊富弼欲行伊霍之事,私撰廢立詔草”,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知邠州、兼陝西四路安撫使;與范仲淹同一天,富弼亦被罷去樞密副使,,改任京東西路安撫使、知鄆州;三月初五,韓琦罷樞密副使, 加資政殿學士, 知揚州;八月二十一日,歐陽修罷河北都轉運使,改知滁州。至此慶曆新政結束。

王安石--熙寧變法

起因:

北宋神宗繼位,國家雖表面繁榮,其實在仁宗年間的內憂外患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重要參與人員:

王安石、呂惠卿、章惇、曾布、蔡京等。

歷時: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開始,至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結束。

重要施政: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保甲法、將兵法、三舍法等。

結局:

“一方面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此外朝堂內務也是一片反對新法”,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王安石罷相,後隨起復,由於變法派內部分裂,變法已經難於推行,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辭去宰相,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駕崩。至此熙寧變法結束。

透過上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慶曆新政與熙寧變法其實他們的起因是相同的,目的也一樣,都是為了解決北宋王朝長期積累的制度問題及社會矛盾,從而鞏固和加強當時的封建王朝統治,在客觀上解決了社會的問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從今天看來他們都有他積極的一面,特別是王安石變法,其影響的廣度和深度都是相當大的,但是我們要說,這是今天人們的看法,在作者——施耐庵那個時期的文人士大夫卻不會這麼看。我統計了一下,宋及以後大部分文人士大夫對兩場變法的觀點,具體見下圖:

3.《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那個看不見的王安石

從上面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對王安石的變法在施耐庵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基本持負面看法,而對慶曆新政則基本持正面看法。就此有的人就認為作者把王安石隱去,就是因為批駁王安石變法,以此隱喻後文的瘟疫、妖魔其實都因為王安石變法引起的(

說明一下:對於這場瘟疫是什麼情況,妖魔又是如何的公案在後面篇章我會詳細闡述,請大家持續關注我的頭條,本篇不做闡述

),范仲淹在此處只是“借用”。明末清初水滸評論大家金聖嘆先生(公元1608年4月17日-公元1661年8月7日)是持這一觀點的,這也基本上是當前水滸點評的主流觀點,但我寫《水滸傳》評論的初衷就是我覺得當前的主流觀點是被金聖嘆先生所誤導的,每讀一遍,就會越覺得不對。正如我在上篇《<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穿越的范仲淹》中所論述,范仲淹在《水滸傳》中絕不是隨意地“借用”(詳細分析見我上一篇《<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穿越的范仲淹》),而是表明范仲淹就是另一個宋江,是處在廟堂之上宋江的影子。

回過頭我們再來看一下上面的圖表對比,就可以看出,首先王安石的為人操守還是普遍認可的,其次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和范仲淹也是一致的,出發點也一樣,但是因為兩者實施方案的不同卻導致結果完全不一樣。於是,我們是不是隱隱地發現“王安石與范仲淹的關係”和“晁蓋與宋江的關係”有些相像呢?

答案是:確實相像,這才是作者的真實意圖,作者在這裡採用的是春秋筆法,用范仲淹來隱喻宋江,而用看不見的王安石來隱喻晁蓋。

我們再來看一張圖,大家就更加清晰了。

3.《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那個看不見的王安石

看看圖中的對比,現在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范仲淹與王安石的關係”就是宋江和晁蓋的關係“”,他們一一對應。所不同的就是:范仲淹與王安石高居廟堂,宋江與晁蓋處江湖之遠而已。因此與范仲淹和宋江的關係同理,王安石就是另一個晁蓋,王安石是晁蓋在廟堂的影子,同理晁蓋就是另一個王安石,晁蓋是王安石在江湖的影子。作者在進行晁蓋這一人物的設定描寫時參照的就是王安石,不信?大家再來看下面的圖表:

3.《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那個看不見的王安石

這一下我們就非常清晰了,具體我們來分析一下:

名字都取義石頭:

王安石:安石者安定石基也,比喻居廟堂者安邦定國;晁蓋:蓋者,鎮也,晁蓋移青石寶塔鎮鬼,比喻處江湖者保一方平安(見水滸正文)。

名號的對應關係:

王安石:諡號:文,與范仲淹的諡號“文正”對應;晁蓋:人稱“保正”,與宋江的綽號“呼保義”對應。

外號手法相近:

拗相公:“拗”者,性格執拗也,“相公”者,民間對宰相的稱呼;托塔天王:“託塔”指晁蓋有移塔鎮鬼這一行為,“天王”是民間對豪俠的美稱。

都有嗜好:

王安石:不修邊幅,不好聲色,一心致公,清正廉潔;晁蓋:不娶妻子,為人仗義,專好結交江湖好漢。

都有敬重/感激之人:

王安石:范仲淹的新政是王安石的榜樣,一生敬重范仲淹;晁蓋:宋江捨命送信救了晁蓋,對此晁蓋感激一生。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看出施耐庵在寫晁蓋時,就是以王安石為原型參考的,王安石就是在廟堂之上的晁蓋。寫到這,有的愛好者可能會又會產生一個問題:晁蓋是水滸中提綱挈領的重要人物,既然王安石就是對映晁蓋,那作者完全沒有理由隱去不寫啊?這是一段公案,

我在開篇前面的評論篇章主要是以人物對應關係來點評,至於公案我會在人物對應評點完畢後再來詳細闡述,所以希望大家持續關注我的頭條,點選關注並加入到我的粉絲團隊裡來。

在本篇我只做一個簡單的描述,就是作者在開篇把王安石隱去,這是春秋筆法,其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沒寫”就是“沒了、沒有”,也就是一則預示著晁蓋在《水滸傳》中第六十回晁天王曾頭市中箭身亡,二則告訴大家在水滸一百單八將中是沒有晁蓋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水滸傳》中看不見的“王安石”就是那個在一百單八將中沒有天罡地煞星位地“晁蓋”。作者不寫,不是沒有,而是另有深意,這就是施耐庵在開篇中要告訴我們的。

至此我們已經評點完《水滸傳》開篇第一回中兩個重點人物,下一篇我們將評點水滸開篇中那個最神秘的張天師。

敬請大家點選持續關注我的頭條,期待我的下一篇水滸評論《<水滸傳>評論系列之開篇-要用透鏡才能看清的“張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