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今明兩年會爆發的指數

一個今明兩年會爆發的指數

“蘋果指數”今日上漲1.51%

累積

漲幅+1.51%

這是一個我自己編的指數,成分股是進入蘋果200家主力供應商名單的A股上市公司。

先來介紹一下蘋果供應商名單。這個名單每年更新一次,在蘋果官網“供應商責任”頁面上可以查到,目前還是2017版,估計很快會有2018版出來。

2017名單中的公司主要來自五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臺灣50家、美國47家、日本44家、中國大陸及香港23家、韓國13家。

23家這個數字比之前一些媒體報道的要少,是因為蘋果名單是按工廠名寫的,而一些不太出名的外國公司因為工廠設在大陸,導致把它們統計成了中國公司。比如韓國公司高偉電子,因為向蘋果供貨的工廠在東莞,經常被算成中國公司,美國線藝也是類似的情況。

這裡列出23家中國公司中在A股上市的,一共12家:歌爾股份、藍思科技、比亞迪、超聲電子、依頓電子、科森科技、立訊精密、德賽電池、欣旺達、信維通訊、安潔科技、東山精密。

這就是“蘋果指數”的構成了,12只股票等權重,我甚至覺得一年半載之後它會把市場所有主流指數遠遠甩在身後。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我的炒股軟體裡“蘋果概念股”有大幾十只?兩種可能,一是很多概念股可能是次級供應商甚至三級供應商,要知道蘋果一共有好幾千家供應商,大多數是不夠資格進這個名單的,比如京東方A,蘋果電腦的一部分顯示屏是它的產品,但量比較少;還有一種可能是蹭概念的,實際根本不在蘋果體系裡面,這個我就不點名了,總之你要炒蘋果概念,最好的辦法就是按這個名單來,未必收益最高,但一般不會踩坑,只要業績平穩,股價上漲是早晚的事。

正文就是以上這些了,下面說點題外話。很多人看不起“中國製造”,認為中國只能靠人口紅利大量生產傾銷低附加值產品,所謂“8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的段子到今天還是很有市場。但如果你自己看完這份蘋果供應商名單,就會知道在當今世界最頂級的消費電子配件生產領域,中國已經妥妥的是世界第四(把臺灣加一起這種精神勝利法就沒意思了),供應商數量超過整個歐盟,要知道一向以“精密”形象示人的德國,僅有4家蘋果供應商。

我還看到網上有自媒體文章寫過,一部蘋果手機中國只能賺到6美元,有不少人以此為理由對中國製造大加諷刺批判,那我們就來看看中國公司到底從蘋果手機上能賺多少。

一部IP8配件總價值大約是250美元——想想售價,利潤率真是高的可怕——其中價值超過20美元的有5部分,分別是:面板、外殼及線路板結構件、攝像頭模組、處理器、射頻和功率放大器件。

第一部分面板有52美元,基本都被日韓吃掉,到了“糞叉”就是三星一家壟斷,目前京東方已經打進蘋果電腦供應鏈,但離給最主力的手機產品供貨還有距離。

第二部分價值是50美元,這一塊是中國公司參與度和利潤都最高的地方,特別是前後玻璃蓋板,被藍思科技和伯恩光學100%壟斷。這其實不太符合蘋果的供應鏈管理原則,一般至少都要有來自不同地區的三家供應商,唯一的解釋就是中國公司在這個領域競爭力實在太強。

另一箇中國公司的優勢領域是揚聲器件,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港股上市)正在往壟斷髮展,目前唯一的競爭對手是臺灣美律實業,而且已經把它的份額擠壓到很小。

線路板結構件方面,有超過10個國家地區的數十家供應商,中國公司還只能參與競爭,談不上有優勢,主要包括超聲電子和依頓電子的印製電路板、東山精密的柔性電路板、立訊精密的聯結器、金橋鋁型材的鋁合金中框等。

第三部分攝像頭模組以前也是被日韓包圓,但去年開始歐菲光透過100%收購索尼攝像頭模組產能打進去了,2018年名單裡必然有歐菲光,大家可以把它和上面列的12家等同。

第四和第五部分中國公司參與度就比較低了,這兩塊基本都是美國公司的自留地,只有信維通訊在天線領域有一點突破,另外江豐電子在晶片金屬靶材上有供貨,雖然目前規模很小進不了名單,但有必要關注其成長性。

再往下排就是低價值的領域,中國公司也不多了,主要是德賽電池的電池、立訊精密的資料線。值得一提的是感測器和晶片一樣,是中國公司的絕對弱項,後者正在奮起直追的故事大家聽的多了,前者中A股公司匯頂科技其實挺厲害的,未來也許它能實現零的突破。

算完這些賬,是不是覺得“6美元”一說很可笑?盲目自大固然很討厭,但妄自菲薄也沒什麼意思,平常心才能炒好股,才能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