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達裡湖

去拜訪魯王城,達裡湖是繞不過去的。在廣袤的草原上行走,倏然出現一片浩渺無邊的水面,心情自是闊朗怡然,達裡湖作為內蒙古最大的內陸湖之一,號稱百鳥樂園,華子魚的王國,僅此就足夠誘人了,倘若有機會觀摩冬捕,場面的壯觀定難忘懷。

印象達裡湖

達裡湖風光 攝影蒙志剛

初次造訪達裡湖是在草原復甦的春季。在空曠中向北疾馳,克什克騰五月的天空,藍天清澈,白雲高遠。離開了充斥著汽車尾氣的城市,空氣似乎多了些清涼的味道。那年五一,我和父親、姑媽還有妹妹四人一路驅車向北,行駛在人煙稀少的大通道上。

克什克騰是塞北著名的旅遊勝地,整個旗(縣)被命名為5A景區,在全國也是少有。其實克什克騰旗於我並不陌生,我出生的小山村離克旗只是翻過一座小山包的距離,距離最近的兩個村子可以用雞犬相聞來形容。然而達裡湖在我的心靈深處卻是個充滿神秘的地方。車行在貢格爾草原上,似乎要奔向天的盡頭。在空曠中向北疾馳,深諳草原是流動的海的玄妙。四個多小時後,我們已經沐浴在達裡湖微涼的春風中。水面在春風中泛起波紋,一波接一波的起伏著、盪漾散開;水草剛剛呈現淺淺淡淡的綠,大部分還是枯黃的表情。傳說中的水鳥不成規模,想必它們尚在北歸的途中。岸邊的魚網孤獨的掛在那裡,似乎已經被人遺忘了許久;幾艘小船擱淺在岸邊,風乾的船舷有著歲月濃重的味道。華子魚洄游的季節還沒有到來,我知道再過不久這裡將會是另一幅熱鬧的景象,旅遊季還未到,這裡的一切都顯得蕭瑟清冷,連一路延伸到湖中央的棧道,也被孤獨下了魔咒

印象達裡湖

達裡湖風光 攝影蒙志剛

我只是匆匆的與夢中的達裡湖有了一面之緣,說實話,於我而言,沿達裡湖畔匆匆走過只是過往瞬時的一瞥,並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印象,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覺與達裡湖的暫短接觸未免過於潦草。我們此行的核心目的是來祭拜我的姑祖母,無暇顧及風景。

姑祖母安葬於達裡湖邊不遠處,一個靠北的小山坡上,墓地向陽而開闊。五月塞外,大地才剛解凍不久,融冰的水還有些冰冷,夜晚放置在外的水盆還會有小冰凌出現。但是向陽的姑祖母墓地卻一片祥和溫暖,我們浩蕩的一行幾十人,擺放好祭品,在姑祖母的墓前長久肅立,來緬懷這位一生經歷坎坷的女人。這個堅韌的小個子女人 ,在最艱難的時刻,選擇和丈夫一起渡過難關,再苦再累都要守護家人。頑強的姑祖母,在老年收穫了四個子女全身心的愛,她的晚年過得幸福美滿。

祭拜完姑祖母,一路向著灑滿陽光的村子走去,此時的塞北草原已經有小草萌動,儘管春來的似乎晚了一些,可是所有的期待都是值得的。腳下是鬆軟帶著彈性的泥土,才冒尖的青草芽兒還沒有伸直腰身。放眼望去,淡淡的綠,毛融融的鋪散開去,一下子就把枯黃的草原從冬天裡解救了出來,有了生機,有了朝氣。再望達裡湖,遠遠的一汪碧水蔚藍,與天空挽著手、擁抱著成為一體;分不清哪兒是天空,哪兒是湖水;都是那麼清澈、那麼蔚藍。面對如此美景,才見達裡湖的失望一掃而光,欣喜在心底盪漾,激起萬千美麗的浪花來。

印象達裡湖

達裡湖風光 攝影蒙志剛

雖然時間過去有幾年了,儘管我費了好大的力氣也說不清姑祖母最後生活的村莊名字,但是我記得達裡湖就夠了。每每想到達裡湖,內心都會萌生溫柔的情愫,我美麗堅強的姑祖母一生顛沛流離,最後長眠於此,真是老天眷顧,是她的福份吧!想姑祖母安度晚年的達裡湖邊,那時的她一定沒有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吧;有風情絕美的一汪碧水相伴,姑祖母一定樂在其中,把這裡當成了故鄉吧!

我家陽臺上的一盆黃色的小花,是我帶回來的紀念,那是我在達裡湖邊發現的。它厚厚的葉子,像多肉,又像手指,翠綠翠綠的;中間開著黃色嬌豔的小花,雖然不是驚為天人的美,但是別有一翻風骨;它不嬌貴,不怕寒冷,不媚俗,沒有煙火氣。四季常開的花期,不想取悅誰,想開就那麼任性的開著。

常常無事可做時,靜靜的對著小花出神,看著小花,我彷彿又來到了達裡湖邊,達裡諾爾清澈的湖水依然波光粼粼,草木皆有靈性,而魚更是水中的精靈。華子魚洄游的場面我不止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過,雖然沒在現場,但仍覺震撼。

印象達裡湖

達裡湖風光 攝影蒙志剛

達裡湖又叫“達裡諾爾”,漢譯為“象大海一樣寬闊美麗的湖”。達裡諾爾湖是內蒙古四大內陸湖之一,被稱為“百鳥樂園”,享有我國第三大天鵝湖的美譽。湖周長百餘公里,呈海馬狀,湖周圍草地緩升,百里際天,僅東南角地勢下沉,曼陀山斜橫而出,視為屏障。元朝最後一個皇帝順帝妥歡帖睦爾曾在此泛舟,大跳天魔舞,並且把這一宮廷舞蹈與當地的蒙古族舞蹈相融合另其大放異彩。達裡諾爾湖還有崗更諾爾和多倫諾爾湖兩個姊妹湖,亮子河、貢格爾河、沙裡河宛若引線一樣將三顆宛若珍珠的海子穿在了一起,形成面積238平方公里的高原湖泊,總儲水量達16億立方米,最大水深13米。達裡湖西北面是元朝最後一個都城應昌路的遺址,靜靜的座落在那裡的灰色建築看不出任何表情,與過往的流雲說著過往。湖南岸為曼陀山莊,上有水瑩洞、元龍興寺遺址。湖北岸有平頂山,山崖側留有先民巖畫,別具遠古傳奇色彩和深邃的文化底蘊。當然,達裡湖的神奇還在於湖本身的存在和湖裡產的魚。在坦蕩的草原上,突兀閃亮一片銀光,浩渺無邊的水面,遍尋不見水的源頭。這片湖水鹼性含量非常高,不可思議的是居然能看到魚的身影。

印象達裡湖

達裡湖風光 攝影蒙志剛

達裡湖盛產鯽魚和瓦氏雅羅魚(俗稱華子魚)。清代《口北三廳志》載:“所產華子魚,每年三、四月間,自大湖溯流而進,填塞河渠,殆無空隙,人馬皆不能渡。”如今魚塞河塘的景象雖然不見了,但年產華子魚和鯽魚仍達100多萬斤,為內蒙古赤峰市最大的天然漁業基地。適者生存,達裡湖的華子魚和鯽魚適應了鹼水,與其他淡水魚有著顯著區別。達裡湖的魚到其他湖泊無法生活,而別的湖魚在達裡湖也註定活不下去,瓦氏雅羅魚是全世界獨有的魚種。最奇妙的是達裡湖魚的孵育方式,每年春末夏初,大量的華子魚和鯽魚紛紛湧上河岸,它們要到岸邊淺水處的草叢裡產卵,魚卵在草叢中孵化成小魚,洄游進達裡湖,從而保證達裡湖的魚群生生不息。產卵和洄游期間的魚比較弱勢,過去附近的人們常常用水桶把魚撈回去,成立漁場後對產卵魚和洄游魚嚴格保護,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還間歇性燃放爆竹,驚走飛鳥對魚的侵襲。漁場還人工製作草把,插在水裡讓魚兒安靜孵卵。樸實的克什克騰人深諳,只有保護好魚的後代,才能保證達裡湖的生命鏈。達裡湖鯽魚在我國北方同類魚中生長速度最慢,魚齡最長,所產商品魚均在5—10年齡,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頗高。達裡湖華子魚、鯽魚是生長在內蒙古高原內陸蘇打型半鹹水湖水質中的珍惜土著野生魚,生長、繁育環境純天然無汙染,屬洄游性淡水魚,生活於高緯度地區,每年適合生長的時間短,加上特殊的鹼水環境,生長緩慢,生長週期較長,商品魚平均生長年限都在5年以上,個體大的甚至超過10年。特殊及優質的生長環境使達裡湖魚的肉質堅實、口感鮮嫩,營養價值豐富,富含多種對人體極為有益的微量元素和18種氨基酸。

印象達裡湖

達裡湖風光 攝影蒙志剛

沒有親眼見到的洄游場面的遺憾在第二次去達裡湖時得到了彌補。前年盛夏,我有幸第二次造訪達裡湖。此時綠意環抱著達裡湖,一傾碧波更顯蔚藍寧靜。已經拋棄了蕭瑟,迎來大批遊客的達裡湖像個盛裝的蒙古族少女,婀娜端莊,韻味十足。牧民放下皮鞭,加入了旅遊創收,烤魚的攤位有許多。香味順著風直往你鼻孔裡鑽,讓你垂涎。趕緊掏腰包,買條鮮美的烤華子魚以褒味蕾。其實湖還內還產有紅鯉魚、鯽魚,肉質鮮美無比;達裡湖產華子魚和鯽魚更是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登記。

第二次與達裡湖辭行有百鳥與我道別,每年盛夏丹頂鶴、白枕鶴、白鶴、天鵝、鴻雁、銀鷗、燕鷗等百餘種水禽來湖區繁衍後代,為湖區贏得了“百鳥樂園”的美譽。那日,我看著達裡湖在暮靄中漸漸迴歸安寧,水鳥在夕陽下梳理著羽毛,金色的餘暉給岸邊的水草鍍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我對著此情此景竟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形容詞來描述它。

達裡湖的冬捕節讓我與這方聖土有了第三次親密接觸。一年一度的冬捕已演繹成當地的民俗節日。趕到達裡湖,持續半個月的“冬捕”已經過半。湖岸和冰面上彌蕩著白色的煙霧,即便是在零下30℃左右的高寒天氣,人們一睹從冰面下捕魚的壯觀熱度不減。冰面上作業捕魚,是達裡湖人世世代代延續至今最古老的捕魚方式,捕魚前先祭祀湖神,一人多高的“頭魚”架兒立在空地上,九盆聖火呈圓形擺放在共桌前,挺拔的蘇魯錠格外引人注目,悠揚的馬頭琴掀開儀式的帷幕,德高望重的老人點燃了聖火,冬捕旋即開始。遊曳於冰層下面的華子魚蟄伏冰面下壓抑太久,倏然見到陽光、呼吸到新鮮空氣的激情釋放出來,每一次收網都是豐收的宣洩。魚兒拉出水面,在冰雪中跳躍著的身影是我平生所見最生動的景象,竟然忽略了嚴寒,冬捕瞬間點亮了冬日的激情。

印象達裡湖

與達裡湖三次結緣成了內心揮之不去的情愫,似乎有太多的牽絆與不捨都與達裡湖有關。而我,不想與一方盛名的達裡湖談情,只想靜靜立於不喧囂的達裡諾爾一側,漫步在神奇的土地上,碧天一線,水汽含煙,分不清哪是湖哪是天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