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低頭:有骨氣的人,不是趾高氣揚,而是低頭蓄力

01

古人說: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一個人有骨氣,並不一定要趾高氣揚,而是蓄力待發,靠實力去超越對手!

蠢人愛出頭,智者常低頭。

低頭,是真正的提升,悶著聲去進步!

學會低頭:有骨氣的人,不是趾高氣揚,而是低頭蓄力

02

低頭是主動謙讓

春秋時期,有一個魯國的殘疾人叫王駘,雖然少了一隻腳,但文學境界頗高,經常被人登門拜師。

王駘教育的方式非常獨特,教育你的時候,話不會太多,但一定會讓你滿載而歸。

如此影響力,同樣作為文學高人的孔子也想拜訪。

孔子內心謙遜,認為自己的境界還是有待提升,自然便開始尋找王駘求學。

為了找到王駘,歷經重重磨難,在宋國差點被殺,兩次被魯國驅除,在衛國被拘禁,走到陳蔡被圍困,走到商周迷路……他一次次的低頭,換來了後人的敬仰。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忘記了王駘的名聲,而孔子的名望開始興盛。

一個人的高貴,往往內在就有極致的謙卑。

學會低頭:有骨氣的人,不是趾高氣揚,而是低頭蓄力

俗話說:“

小狗無知嫌路窄,大鵬展翅恨天地。

拼搏之人,往往希望自己大鵬展翅。然而現實的槍口,直接給他打成了“小狗”。

再也不敢強出頭了,再也不會硬骨頭了。

一句“

人到中年不如狗

”,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了。

學會把頭底下,智慧便會不斷湧出,而謙遜的氣場往往也能讓別人對你產生敬仰。

成功者,往往低著頭,集百家所長,成一人之功業。

學會低頭:有骨氣的人,不是趾高氣揚,而是低頭蓄力

03

低頭是積攢實力

春秋時期,楚莊王的無為而治被世人好奇,因為他繼位三年,竟然一次政令都沒有發出。於是,有的大臣便以比喻諫言:“有一種鳥,三年不叫,也不飛,是什麼鳥?”

楚莊王說:“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為了楚莊王要忍三年呢?因為當時身邊小人太多,那些若敖氏等亂臣賊子一直在暗中觀察他,其他國家也對他虎視眈眈。

所以,一不小心,自己國家就“內外串通”。面對如此局面,保持忍讓謙遜,才是摸清形勢的最佳反擊。

三年後,經過“韜光養晦”的楚莊王,已經羽翼豐滿,終於把身邊的奸臣處理的一乾二淨。

所以,遇到強勁的對手,陷入困頓的局面,你就得握緊拳頭,然後低頭,對別人微笑。

把自己的理想,藏起來,靜待人生的春天到來。

學會低頭:有骨氣的人,不是趾高氣揚,而是低頭蓄力

04

低頭是等待機遇

導演李安,在出名之前事業非常的辛苦,一直在影視界蟄伏了六年。

六年中,李安一直處於低谷,在電影上所有的付出,幾乎都沒有回報和收益,最終在出品《臥虎藏龍》後,終於名聲大噪。

在一次採訪中,柴靜問他:“你不怕失敗嗎?”

李安回答:“

怕,怕才有勁,怕人才會提高警覺。就像小孩跟老虎漂洋過海,他後來發現沒有那個老虎他活不了,沒有那種恐懼,沒有讓他一個驚醒的感覺

。”

都說藝高人膽大,如果你不付出努力,又怎麼會抓住機遇呢?

低頭意味著埋頭苦幹,而付出的一切,定會在合適的機緣得以回報。

學會低頭:有骨氣的人,不是趾高氣揚,而是低頭蓄力

05

人們常說:“

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

失敗者,常常趾高氣揚,生怕別人不認識他,實力不夠,還得罪了一大幫人。

成功者,往往低調沉默,擔心別人識破自己,深藏不漏,最後超越了所有對手。

不要怕低頭沒面子,就怕要抬頭的挨棒子。

作者:心悅歷史。

關注我,帶你暢遊歷史。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