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三十而已》這部劇有多火爆就不用阿信再介紹了吧,看看每天上熱搜的數量就知道了。

昨天在萬眾期待中放出了大結局(阿信還花重金氪了超前點播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女主之一的顧家終於和渣老公離婚了,王漫妮去了國外,鍾曉芹和陳嶼復婚。不過遭到了部分網友的瘋狂吐槽說結局爛尾。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劇中三個30歲的女主,貫穿各個階層

:已婚已育的富太太、已婚未育的上海本地人、未婚的滬漂族。

奢侈品銷售導購王漫妮,獨自在上海打拼8年,無車無房,月入1萬5,房租8500。每天玩命工作,為的是賺更多的錢,過更好的生活。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那什麼是更好的生活?

王漫妮奮鬥的目標就是過上富太太顧佳的生活。

顧佳,名校畢業,雙商線上,“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御夫育娃如魚得水、拼事業也能原地逆襲,成功把老公從煙花程式設計師變成公司老總後,做了全職太太,堪稱“完美女性”代言人。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富太太的生活是不是可以每天在家“葛優躺”呢?當然不是,劇中的顧佳既要幫得了老公,帶得了兒子,進行嚴格身材管理,還要手撕小三。

更打擊人的是,

富太太圈裡的鄙視鏈真的能將人生吞活剝了去。

背五萬塊一隻的香奈兒,會被從合影裡裁掉。把包愛護地放椅子上,會被嘲諷。

咬著牙配上一隻二十多萬的限量版愛馬仕,才能勉強擁有一張富太太圈的入場券。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本質上來講,

顧家的焦慮代表了大部分新富階層的焦慮。

而作為土著的鐘曉芹,雖然不缺錢,但沒有丈夫的尊重,工作做得渾渾噩噩,日子過的也很憋屈。

那麼,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為了過好這一生,又要花多少錢才能達到?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什麼是美好的生活?

在回答上面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來看看什麼是好的一生?

關於美好生活,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有一個經典的論斷。1930年在《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的文章裡他曾預言:

100年後,進步國家的生活水平將比今天高4~8倍,人們每天最多工作3個小時即可滿足全部的物質需求,人們將利用充裕的閒暇時光,過上睿智、愉快和滿意的生活。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凱恩斯

這篇文章在當時沒有引起任何水花,現在距離凱恩斯口中100年後的2030年將至,經濟學家們又紛紛開始討論起來。

畢竟,誰不想過上凱恩斯預言裡的美好生活啊!

比如在

《金錢與好的生活》

中,英國經濟史學家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率先探討了凱恩斯預言的美好生活,他們列出了

美好生活的7個基本元素

,分別是:

健康、安全、尊重、個性、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友誼和閒暇。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他認為,實現了所有這些元素的生活就是一種美好生活。其中

一個元素的不足不能被另一個元素的充裕所抵消。

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在某個領域多麼成功,如果缺少健康、閒暇等基本元素,就算不上是過上了美好生活。

毋庸置疑,這7個基本元素的主要經濟保障就是

財產。

富太太顧佳住進了千萬豪宅,在上海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可以說已經擁有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財富。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網友因此還推算出顧佳夫婦的淨資產為1500-1800萬。

房子月供大約10萬,兩夫婦年收入200-300萬。這種程度的new money,確實離上海頂級貴婦圈有差距。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再看王漫妮,上海打拼的單身女性,是奢侈品店的高階銷售,還簽了百萬大單,按理說她的收入應該挺高的。

但實際上她工資1萬5,房租就佔了8500,她還要每個月給家裡打錢,所以儘管她這麼拼,手裡的錢卻捉襟見肘。

直到碰上渣男梁正賢,經濟狀況才稍微改善,神通廣大的網友也算出來,梁正賢給王漫妮送車、送包、送首飾、出去玩這些林林總總花了差不多近百萬。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但顧佳和王曼妮過上了理想的美好生活嗎?不一定。

按照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的理論,美好生活圖景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

閒暇。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就算有錢了,為何也沒有閒暇?

在凱恩斯的預言裡,現在人們每天最多隻需要工作3個小時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凱恩斯的預測,似乎是基於常識性的假設:每週工時將隨著生產率的增長而下降,收入存在著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每一筆額外的收入會產生更少的額外滿足。

用大白話解釋就是,

隨著社會越發富足,人們越發傾向於擁有更多的閒暇,而非更多的收入。

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每週工時將會逐漸減少,直到每小時收入增加的效用等於每小時閒暇增加的效用。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可扎心的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90年過去了,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人口增長了大約 1/3,在科學技術的飛速帶動下,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

人均收入確實增長了 4 倍

,差不多達到了凱恩斯預言的水平,可人們的工作時間嘛,想想時不時就要引發熱議的“996”和“過勞死”吧。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在如今這個高度競爭的社會里,有才能但不富裕的人需要更加努力才能獲得過去富裕階層的社會地位。所以無數像王漫妮這樣的人為了增加收入在拼命工作,拼命加班。

那麼富裕階層呢?

顧佳每天在上烘焙課、泰拳課、陶藝課、瑜伽課,看起來這些都不是有償工作,這些是傳說中的閒暇嗎?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不是的!凱恩斯說了,

閒暇是我們為閒暇而閒暇

,而非為其他事情。比如為了談生意而去打高爾夫,為了減肥而做瑜伽,這些就統統不是閒暇活動,而是一種工作。

判斷閒暇的標準最重要的一點是——

沒有外在的強迫

。它接近馬克思所說的非異化勞動,即“自由表現,因此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搬磚的打工一族在拼命奔跑,富人也不是躺著數錢,近年來的研究表明,

富人的工時數明顯增加了。

在凱恩斯時代,上層社會的人工作時間比底層要短很多,富人和貴族根本不為薪水工作,辦公時間少得驚人。而如今,反而是低收入工人的工時數有所減少,而許多富人的工時數卻大大增加了。

那些高薪人士願意比過去工作更長的時間,也許並不是因為對工作的興趣增加了,而是因為他們

對收入越來越缺乏安全感,一旦停下來,可能會立馬掉隊。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所謂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

真正的閒暇是什麼?不存在的。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我們都在為“地位商品”買單

在《三十而已》裡,率先衝上熱搜的是“愛馬仕包”。

別說,還真有經濟學家研究過愛馬仕包。經濟學家弗雷德·赫希給“愛馬仕包”這類寡頭商品貼上了一個標籤——

“地位商品”

,能否擁有它們並不取決於我們收入的絕對水平,而

取決於我們相對於其他人的地位。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地位商品”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不管社會整體富裕程度如何,它們永遠屬於最富有的人。因此,不管我們如何diss愛馬仕包,為獲得這些商品而展開的競爭永遠都不會停止。

事實上,

這種競爭還將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加劇。

“地位商品”的存在,使凱恩斯希望中的人人都“獲得滿足”的願景變得黯淡,因為大家不可能都住進最好的房子,開上最好的車子。

在凱恩斯生活的時代,大部分家庭支出都用在麵包、住房、衣服、採暖和其他公共設施上,而競爭性消費只佔總消費的很少一部分。如今,這種情況似乎被顛倒過來。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的大筆支出不是用在購買生活必需品上,而是

用於購買能提高地位的商品,即使窮人也是如此。

對於什麼是提高地位的商品,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也有明確定義。

第一種是攀比商品,

指的是因為其他人有所以我也想要的商品。某種程度上是出於嫉妒心理,或者想和別人一樣。這兩種慾望在孩子身上表現得特別強烈,促使家長更努力地工作,以滿足孩子的需求。

第二種是虛榮商品

,指的是因為別人沒有所以我想要的商品。虛榮商品迎合了人們對差異性、專屬性和“與眾不同”的慾望。它們不一定是最貴的,但能讓它們的擁有者產生優越感。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就像顧佳後來花28萬買的那隻愛馬仕kelly包,雖然價格跟200多萬的喜馬拉雅鱷魚皮沒法比,但勝在難買,所以才會出現劇中一群貴婦輪流捧著這隻kelly包看。

兼具以上兩種商品特點的是

“凡勃倫物品”

,這是以美國炫耀性消費經濟學家託斯丹·凡勃倫而命名的。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託斯丹·凡勃倫

人們之所以想擁有這種商品,是因為它們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這種昂貴,起到的作用實際上是

為財富做廣告

凡勃倫物品的另一個作用是

“炫耀效應”

。眾所周知,幾乎所有明星/富人都喜歡奢侈品,價格越高,奢侈品就越具有專屬性,能擁有者寥寥無幾。

如果奢侈品價格下降,其需求可能也會下降。(現在知道為什麼在今年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奢侈品大牌都在紛紛瘋狂漲價了不?)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我們的工作不斷滿足我們的慾望,而我們的慾望又不斷加重我們的工作。

無處不在的廣告從各個方面激發人們的消費慾望,消費成為現代社會的安慰劑,以及對我們長時間的非理性工作的虛偽獎勵。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說:

“上層社會失控的消費引發了一種奢侈品狂熱情緒,它已經控制了我們所有人。”

藉助跟風和凡勃倫效應,富人們偏愛的

奢侈品價格拉動所有商品的價格走高

,導致各階層的人必須更努力地工作,而他們原本只需要向本階層的人看齊。

黑格爾說:

“需求……不是由那些直接體驗過它的人創造的,而是由那些試圖以其謀利的人創造的。”

如今,我們面對的最大困境不是金錢,而是社會上每個人都處於不必要的慾望、加班工作、賺更多錢的迴圈中,有意或無意的,

失去了探索更多邊界的可能性。

《三十而已》: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過好這一生?

《三十而已》的最後,顧佳離婚後帶著兒子和爸爸去了茶園住下,鍾曉芹靠著賣出的百萬版權逆襲,而王漫妮揮別渣男,選擇出國重新開始。

關於多少錢才能過上自己理想生活,每個人心中都不一樣。

我們對於金錢和美好生活的定義和期待,可能真的需要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