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壇心語: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為新時代增光添彩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為新時代增光添彩

蔣振遠

筆者是一位退休教師,對教育有不解之緣。在近半個世紀的教育生涯中,精心致力於“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適時施教)”,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伴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教育也邁進了新時代,面對當前的大好形勢,我驚喜地感到:教育的春天真正到來了。筆者認為:“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的主題,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新思想,明確新擔當,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為新時代增光添彩。

一、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新時代的教育要有新內容

新時代確立了教育價值選擇的新座標系,教育要有新作為,必須以未來為導向,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新時代的教育要有新的內容:

(一)學校教育觀念的創新

一是由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提高素質,發展能力,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操、品質和人格。二是由面向少數學生轉向面向全體學生,摒棄教師為應試而教,學生為應試而學的現象,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發展的教育。三是由只重視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採用“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重視學生的學,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二)資訊化建設的創新

“大資料”在當今時代的作用不容忽視。教育“大資料”所呈現出來的優勢不僅僅表現為資料量的龐大,它更表現為資料背後的本質。教師可以透過教育“大資料”預測出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新時代的教師,工作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將知識的輸出形式變得多樣化;將統一形式、集體化的教學轉變為資訊科技支援下的教學。教師在瞭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前提下,將知識進行遷移、整合並進行傳授。“大資料”的發展,給教師帶來發展個性化的機會,可以說在教育學上是有非常大的意義的。“大資料”技術可以在教育平臺上跟蹤和關注老師和學生的教學、學習過程,記錄老師和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課下行為的數字化痕跡,透過在教育活動中對微觀行為的捕捉,為教育管理部門、學校、老師和家長提供最直接、客觀、準確的教育結果評價。

(三)教師水平提高的創新

一是培養“三高”教師(面向全體)。透過教育科研常態化,加速建成高師德、高學識、高能力的教師隊伍。高師德:敬業愛崗、刻苦鑽研、無私奉獻;高學識:知識廣博、學術水平高;高能力: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高水平。二是造就“科研型”“學者專家型”教師(面向部分)。要求是:掌握現代教育理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具備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資訊科技能力;具備教育和科研理論基礎,科研意識強,掌握科研方法;具備科研能力,能獨立完成科研課題研究;有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

(四)教育評價科學的創新

科學的評價體系具有導向、激勵作用。評價體系包括教育、教學和學生素質綜合評價。以往的評價,側重於“教的怎麼樣”(對教師),“知識掌握的怎麼樣”(對學生)。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適時施教)的評價,對教師應側重在教育是否“適合學生”上,即組織、指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怎麼樣。對學生來說,應側重在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的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怎麼樣。

(五)服務育人形式的創新

打破低效率的“自然經濟式”的“小而全”的管理模式,尋求專業性較強的社會化管理模式。對綠化、保潔、保安、飲水與食堂實行社會化管理,以“建立安全文明校園”為契機,全面健全制度,強化責任,預防為主,層層落實,在人防、技防、物防方面,都上一個臺階。 積極組織校際聯動教研,爭取和國外、省外的一些名校結成兄弟學校。

三、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新時代的教師要有新擔當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今天有什麼樣的教師,明天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時代飛速變化,現在的教師不同於以往的教師。新時代的教師要有新擔當:

(一)確立新時代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理想和信念,是教師奮鬥、前進的方向和目標。新時代的教師要確立以下理念:一是確立“網際網路+”理念。現在“網際網路+”,已經運用到各行各業中,也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在網際網路+的背景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了解其概念背景,跟緊時代浪潮,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資料”的便捷,服務於教育教學。二是確立全面綜合素質的理念。對學生的培養體現在多種方面,在教育、培養、評價學生時應採用全面的角度,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三是確立實踐創新教育理念。在科教興國的背景下,作為新時代教師,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鍛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成為一個有創新思維、善於實踐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二)創立新時代的教學方法

一是資訊化教學手段。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家校互動,使用智慧化教學產品進行授課創新等。深入瞭解並應用資訊化教學手段,發揮資訊化教學的優勢,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工作效果。二是“大資料”輔助管理。教師可利用學生各類資料,比如上課、作業、實驗等資料,有效進行資料分析,分析學生特點及行為,總結學生的行為規律,對學生進行因人施教,最佳化教和學的過程。三是把課堂變得有趣。讓學生學起來覺得更有參與感,更投入,更快學會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花費心思備課、上課,創新教學形式,用心設計課堂內容,在不斷嘗試和努力中把課堂變成有趣的學堂。

(三)開發新時代的教育課程

一是教科書之外的知識。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教科書上的知識,更需要傳授教科書之外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啟學生的視野。二是課堂之外的體驗。教師不僅在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更需要引導陪伴學生走到課堂之外,去體驗更多不同形式的學習,走近自然、走近生活、走近他人、走上社會的學習,在體驗中去不斷構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是學習之外的生活。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生活情況,比如學生的身體、心理狀態,注重學生全方位的變化與成長,重視生活教育、德育教育。

(四)開啟新時代的教師發展

一是發揮教師的個性化風格。注重教師個性化發展,有不同的授課風格,不同的人格魅力,並非都成千師一面的教師模板。教師首先要自己激發創造力和思維,才能給學生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教師的潛移默化會影響很多個學生,鼓勵教師獨立發展,同時也是鼓勵學生獨立發展。二是加強教師的自我學習。教師一定具有勤奮好學的品質,做會學習的教師。掌握多種學習渠道,不斷充實和豐富自我能力,樹立並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孜孜不倦的學習中完善和最佳化自我。三是更懂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教師需要更懂學生和家長的需求,不能埋頭苦幹,閉門造車,要加強與家長、與學校的溝通與聯絡,共同合作,相互幫助,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更好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更快樂健康的成長!

四、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新時代的學生要有新能力

新時代的教育要把培養“國際型人才”作為學生成長的目標,培養出能瞭解世界,參與國際競爭、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熱愛祖國,適應國際活動能力的人才。讓學生樹立這樣的觀念:中國是我們的,世界也是我們的,今天的中國學生將是明天世界的主人。這不是霸權世界的野心,而是作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壯舉,是年青一代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的具體行動。新時代的學生要有新能力:

(一)具有團隊合作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團隊的基礎之上,發揮團隊精神、互補互助以達到團隊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對於團隊的成員來說,不僅要有個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盡所能、與其他成員協調合作的能力。

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已經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研究組,一個團隊。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社會需要是團隊合作意識。

(二)具有溝通交流能力

溝通是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活動。

交換一個蘋果,各得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各得兩種思想。

溝通交流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基本方式。善於溝通,樂於溝通,勤於溝通的人才能融於集體中,不孤立。

(三)具有生存技術能力

生存技術能力包括很多,如:運用外語、使用電腦、駕駛、理髮等。任何一門技術都是生存的柺杖,多一個柺杖就多一個支撐。

(四)具有獨立辦事能力

獨立工作能力是指個人對本崗位的工作能獨立操作完成的能力。合作並不等於依賴,依賴他人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成功者需要自信,自強和自立。在具有這種能力的基礎上再與他人合作才有意義。

(五)具有學習研究能力

學習研究能力是當今學生的基本能力。學習研究,是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與形式。學習是動物世界的本能,用知識改變世界是人類特有的功能,透過學習研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成功者的標誌。學生要善於研究,勤于思考,掌握學習方法,為終身發展和學習奠定好基礎。

(六)具有承受挫折能力

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挫折是正常的,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會出現烏雲,平靜的海面會掀起巨浪一樣。挫折能教學生學會生活。要告訴學生,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要氣餒,要充滿自信,勇敢地迎接挑戰。

(七)具有關愛他人能力

讓愛充滿世界,世界就是一個樂園。愛是相互的,付出比獲得更高尚。關愛他人是一種美德,是大公無私的表現。

(八)具有語言表達能力

能否把一件事情的原委說清楚是語言表達能力的體現。這種能力在人際交往中,在工作與學習中是很重要的。朱自清說過:“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兒是在說話裡。”(朱自清《說話》,原載1929年6月10日《小說月報》)學生不僅要有新的思想和見解,還要在別人面前很好地表達出來;不僅要用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做貢獻,還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感染、說服別人。

五、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新時代的學校要有新作為

(一)學校教育的新形態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適時施教),要體現在“適合”二字上。一是適合學生的課堂形態,未來的課堂應有豐富教育資源的“課程室”,裡面有實物資源,也有網路資源,每個學生都可以從網際網路上找到某個學科的“最佳教室”。二是適合學生的學校形態,未來學校既有實體的,也有虛擬的,學校應建成面向所有學生的特色教育資源。三是適合學生的師生關係,師生間將建立一種“新型夥伴關係”,彼此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教學相長。在區域內不同的學校建設特色課程基地,讓學生在不同學校的課程中浸潤。四是適合學生的教育形態,將來的教育是“混合式”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從不同的學校選課。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從教育的工業化思維走向教育的資訊化思維,從機器化的生產轉向個性化的培養,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服務。不久的將來學生的學習不像現在這樣老在一個空間裡,而是不斷地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場所。

(二)學校教育的新方式

教育方式是溝通教學與實踐的橋樑,教育方式的構建、選擇,要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本質出發。新時代的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徵是:教學物件是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目標是培養創新能力;教學過程是主動、生動活潑;教學法是啟發內因轉化;教學環境是和諧愉悅共振。這些基本特徵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一個統一體,它們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滲透,相互轉化。

(三)學校教育的新課堂

新課堂是指適時施教(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動感習得”課堂。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為主導,學生在(師生、生生、人機、小組)互動中感受知識,在(眼觀、耳聽、腦思、心想、口說、鼻聞、手動)練習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課堂教學方式。“動感習得”課堂結構:一是學生主動自學:教師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簡明提示學習目標;根據預習的內容,列出自學題目,引導學生自學。二是合作能動討論: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根據自學題目,學生 (同位或前後排為一組)進行討論。三是師生互動研討:在學生自學、討論後對學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難和問題師生進行研討。四是當堂自動練習:在前三步的基礎上,為鞏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當堂所學知識進行練習,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進行口頭、書面或動腦、動手練習

(四)學校教育的新中心

學校教育的新中心,是指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這需要妥善處理好一下關係:一是全面發展和學有特長之間的關係。全面發展是指學生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可持續均衡發展並最終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學有特長指的是,學生有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領域。學校教育要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認識到不同人的不同發展目標。為實現這樣的目標,學校在課程設定上應當針對不同型別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體系,不斷探索不同型別人才發展的需求和培養規律。對同一學科的教學也要分不同的層次,搭建不同型別的教育平臺供學生選擇,讓不同能力、不同興趣、不同願望、不同目標的學生在學校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教育機會與教育資源。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視野之間的關係。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並在未來走向國際舞臺的時候自覺成為繼承、創新、輸出中華文明的文化使者。國際視野的培養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不同國家和民族對人類文明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不同文明成果如何促進全世界的發展繁榮,認識到要為人類發展承擔起各自的責任與使命。學校透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等方式妥善處理好這一對關係,對於學生成長為可堪大任的時代新人十分必要。

三是學會做人、求知、辦事、生活四者之間的關係。四“會”之中,首位是“做人”,因為“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使命,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幫助每一個學生髮現自己、發展自己,幫助他實現其個體生命的價值,培養“完整的人”。“求知”不僅指會學習課堂知識,也指能在大自然、社會生活實踐以及人際交往中學習。這是一種開放的學習,強調學習不是為了獲得系統化的知識,而是藉助知識掌握認識世界的方法與手段。強調自主地實踐所學的知識,並能夠對所處的環境產生積極的、建設性的影響。“辦事”與“求知”是“行”與“知”的關係,前者是後者的實際應用,“知”的目的在於認識世界,而“行”則旨在改造世界。“生活”,是希望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能擁有高遠的志向、獨特的能力,成為社會公共生活積極的領導者、主動的建設者,還能在回到個人生活空間時,成為一個有著豐富生命內涵、生活情趣、藝術審美能力的人。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明·王陽明)新時代、新徵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們要不忘“教育強國”的初心,牢記“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銳意進取,埋頭苦幹,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國新教育的改革發展,為實現“強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該文獲2018年山東省老幹部“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一等獎。)

教壇心語: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為新時代增光添彩

●作者簡介:蔣振遠,中共黨員,中學特級教師,“適時施教”理論創立者,新中國課堂教學的開拓者,墨子研究學者。曾任:中國西部教育顧問,中國教育學會“高效閱讀”課題組特聘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適時施教”課題組組長(課題批准編號:13010488B ),山東滕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從教50年,精心致力於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多次承擔國家級教育科研課題,有著豐富的理論建樹和創新實踐經驗。主要論著:《適時施教的藝術》、《二十一世紀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讀》、《墨子寓言故事選》、《新課程背景下適時施教的藝術》、《適時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論》等。第一個提出墨子為世界首倡“義務教育”的觀點,編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條》、《墨子寓言故事選》填補了墨學研究的空白。現任:國家基礎教育實驗研究中心、中國基礎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研究(適時施教)”(課題編號:中基課2016197)課題組組長,中國墨子學會職業教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棗莊科技職業學院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適時施教(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理論研究,墨子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