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莊子》齊物論 |人籟

解讀《莊子》齊物論 |人籟

何為人籟?人籟就是人言。大言小言都是人言,而人言出於人心,人心不一則人言不一,人言不一則是非不明。諸子百家,唯我縱橫。莊子是這個時代的另類人物,他力排眾議,提出與眾不同的主張,認為百家之爭不如不爭,大言小言不如不言。

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標準並不一致,逞一時之快妄加評判,相互爭辯攻擊,贏了會怎樣?輸了又能怎樣?最後喪失的卻是事物的本性和自己的本心。一切是非對錯我們只要靜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以不言應萬言。

解讀《莊子》齊物論 |人籟

才智超群的人,心胸是廣博而豁達的,而那些有小聰明的人樂於斤斤計較,整日體察那些別人想不到的角度。

解讀《莊子》齊物論 |人籟

那些合於大道理的言論,就像不斷燃燒的熊熊大火,氣焰凌人,讓人不得不相信認可。而那些心懷技巧有小聰明的人,他們說出的話就很淺薄、瑣碎,不停地嘮叨,沒完沒了。

這些人就算是睡著的時候,他們的神魂還是在相互交流,心煩意亂,醒來之後又會形體不寧與外界分離,整天勾心鬥角,相互算計。這些事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最常見的,因為他們睡覺的時候是一個狀態,醒來之後又是另一個狀態。

他們每天都要跟外界的人打交道,出現相互摩擦,所以有些人說話遲緩,有些人就裝得高深莫測,也有些人會謹小慎微,不敢多話。

在世俗面前,不管是有大智慧的人還是有小聰明的人,不管是有大道理還是淺薄的言論,他們一遇到小驚嚇就會惶恐不安,遇到大的驚嚇就會驚慌失措,丟了魂魄。他們平時說話辯論就像離弦的箭一般迅疾、尖銳,那些是是非非都是因這樣尖酸刻薄的言論而產生,人世間的是非就是由這些舌頭搬弄而來。

他們將心思存留心底,按捺不表,心裡卻想著坐待時機。但他們整個人的精神狀態越來越頹廢,猶如秋冬的草木逐漸衰敗。這說明他們的身體在日益消耗,他們沉迷於自己所從事的各種世俗的事情,導致無法恢復原來很放鬆的精神狀態。他們的心靈被貪慾矇蔽,束縛,這些都將陪伴他們不斷走向衰老、頹敗,直到無法恢復自我,沒有了生機。

他們有欣喜,有憤怒,有悲哀,有歡樂,有憂思,有嘆息。他們時而反反覆覆,出爾反爾;時而恐懼、躁動、輕浮,時而奢華放縱;時而又張狂,造姿作態。這些都是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的行為。

這些行為就像音樂聲從中空的樂器中發出來,又像菌類植物從土地上的蒸汽中生長出來。這種種狀態日夜在我們面前相互更替、交換,但我們從來不知道它是怎麼出現的。算了吧,還是算了吧,我們一旦懂得了這一切產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人怎麼會變成這樣?也就明白了這些情況產生、形成的原因。

解讀《莊子》齊物論 |人籟

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沒有我本身的對立面,就沒有我本身。那麼沒有本我,也就是我自己給我自己的本身,就無法呈現我的對立面。

就如一面鏡子,沒有我,鏡子裡面也就出現不了我,只有我站在鏡子對面才會出現我。當我們這樣去認識、認知的時候,就接近於事物的本身了。

解讀《莊子》齊物論 |人籟

所以我們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這個對立面,它是相對性的。但是就算我看到這個對立的我,也不知道我的人生行為或精神行為到底是受什麼驅使的?彷彿世界上真的有一個主宰,但是我就是看不到主宰在哪裡?

那麼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將這些得到的想法去驗證,驗證我們的想法到底對不對?這就是用實踐去檢驗想法,但是我們又看不到這些想法的形體,所以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卻又是抽象的,沒有具體的形態。

這就像人的骨節、眼耳口鼻,七竅六髒,肝腎等,這些東西都完整地存在於每個正常人的身體裡面。但是你能說我對哪一部分更加親近一點呢?還是說我對耳朵、鼻子,或其它哪一個器官關係更好一點呢?同樣我也不能說我對它們都很喜歡,或者說我對某一部分格外偏愛。

如果有了這樣的判定,我難道就可以對一個部分說它們就是我的奴僕嗎?或者對另一部分說它們是我的妻妾嗎?奴僕和妻妾之間難道還能夠相互支配嗎?或者說它們都是主,那我實際上就是輔的關係,讓它們輪流做主左右著我的身體,可是它們又誰都不是誰真正的主人。

所以說,無論尋求到它們的主或輔究竟與否,都不會對它們的真實存在有什麼好處、壞處,或者利弊得失。

解讀《莊子》齊物論 |人籟

人一旦秉承了天地之氣而形成形體,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後的消亡。他跟外界環境相互對立,相互摩擦。

他的行動就像奔跑的野馬,沒有什麼力量能讓它停止下來,因為他生下來原本就是一個不斷運動的狀態,這聽起來真的很可悲啊!

解讀《莊子》齊物論 |人籟

他終身承受著驅使和奴役,卻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輩子困頓疲勞,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到底在哪裡?這難道不悲哀嗎?

人們說他沒有死還活著,但沒有死亡對於他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我們發現一個老人,他的身體形骸,器官功能,都在慢慢地衰竭,精神、情感也緊跟著一塊兒衰竭,這算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呢?這好像也很難說吧。

人生在世本來就是這樣的迷茫無知,有很多東西是我們不知道的,難道這個世上只有我才這樣迷茫無知嗎?世人有不迷茫,不無知的嗎?好像也沒有吧。

所以我們人的做法,是對自己心中形成一定的主觀意見,我們一直遵從思維裡的主觀指導思想,然後去完成自己的行為邏輯。我們經常追隨這種已經形成的偏執,或者不偏執的己見,我們把它當作老師,然後去付之行動,去作出各種選擇。

那麼誰會沒有老師呢?為什麼必須通曉事物的更替,並從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探尋真理的智者才有老師呢?比如說只有持教師證的人才能做老師嗎?那不一定啊,孔子都說三人同行也必然有一個比我有能力的人,這個人就能成為我的老師。

所以愚昧的人也有自己的主觀想法和主觀意見,他們也有自己的老師啊!人在沒有思想上形成成見之前,他就有是與非的觀念。

這就像今天我們說要到越國去,而昨天就已經到達了,這是一個悖論,一個矛盾。這就是把沒有的當作有,顛倒黑白。沒有就是有,把不存在的事情當成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聖明的大禹都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我又能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