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形如美食的佐料、工藝品的拋光,甚至服飾的剪線頭工作,這些細節看似無關緊要,卻往往決定了某件事物的體驗與品質感。

就好像那些大頭蓋的牙膏,在你擠出膏體,順手將它豎放的時候,或許並沒有意識到,從一開始,設計師就是為了讓膏體隨重力流下而故意設計的。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一加7T 系列釋出會的 Keynote 有數百頁,大部分留給了手機。而向來以產品經理自居的劉作虎,專門拿出一頁寫下了一句話 “做好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手機的產品設計充分詮釋了“看似”二字的深意,它雖然只有手掌大小,但每一處細節都值得推敲。也正因為手機的體積不大,方寸間的產品設計才更充滿了魔力。

一加7T 是近年來“T”系列手機改動最大的一次。在它身上,一加的產品設計理念貫穿其A面與B面。

手感

如果我們把設計的A面當做“看得見”,B面就是“看不見”。

比如“手感”,它是一種“看不見”的主觀體驗,難以言說只能親手觸控,可一旦真切體會到,便會明白其中的妙處。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一加7T 整機手感如鵝卵石一般圓潤,後蓋表面摸起來順滑,又很貼合手掌的弧度。從第一代到如今一加 7T系列,一加所堅持的線條與弧度組合,是它交給使用者的手感保障。

此處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一個名詞:AG(啞光霧面玻璃)工藝。它透過對玻璃表面進行蝕刻,以呈現出磨砂質感。

這種處理可以帶來三個好處,使玻璃表面呈現出接近金屬的光澤,也擁有順滑的觸感,同時防指紋殘留。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2018 年 5 月,一加6 正式釋出,它便開始了 AG 工藝的應用。一加每一次新產品的釋出都對原有的工藝進行改良。一加7T 採用的是第四代 AG 工藝,對內部鍍膜設計進行最佳化,並在後蓋玻璃表面進行精細拋光。

被使用者認可的,自然會被行業所認可。今年剛釋出的 iPhone 11 系列上也採用了 AG 玻璃。兩家對於細節極為苛刻的公司,在手感這件事上先後走到了一起。

從 2014 年第一代的 babyskin、竹製手機後蓋材質開始,一加嘗試了多種新技術和材料,一頭扎進手機觸感的研究上。

六年前科技公司強調技術的實用,而一加卻認為技術與手感同樣重要。

一臺手機,一眼便知好不好看,而好不好用,則需要上手才知。在使用者日日夜夜都與手機接觸的時間裡,“好用”便包含了手感。

“No detail is too small。”

劉作虎在產品設計中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這一設計理念在一加電視上也可以見到。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圖片來自 GSMArena

他對於設計的要求近乎於苛刻。一加電視的後殼採用了大面積的凱夫拉紋理,這在整個電視行業都是絕無僅有,極具美感和現代感。整個後蓋除了四個 VESA 安裝介面(便於牆掛)之外,觀感上沒有任何螺絲口,非常簡潔。

為了達到乾淨的視覺效果,工藝難度提升了好幾倍。因為想要在視覺上達到隱形,就得把介面、電源線、HDMI 線等等“雜物”給藏起來。最後團隊摸索出磁性蓋板的方案,才解決了這一難題。而圖上的外介面區域,也是用的磁性蓋板。

這些隱藏在視覺之下的B面設計,雖然看不到,卻能在長年累月的使用中感受到它帶來的體驗提升。

對稱

說完“看不見”的設計,我們再說“看得見”。

對稱設計會給人帶來美感,尤其是藝術作品裡。手機大體為矩形,這本身是一種幾何對稱。因此若在機身上找到對稱的標準,它也是美的。

一加7T 後背上的圓形攝像頭模組,被調侃成“奧利奧”,實際上一加對其有著更深入的思考。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關於為什麼會選擇圓形,劉作虎給出的解釋是:“從任何方向看,圓形都能實現完美對稱。”

鮮有人知的是,在做出這顆“奧利奧”前,一加前後嘗試過 50 多種設計方案。產品經理劉作虎不得虛名,他看過前幾次方案之後都覺得還不夠,要求團隊反覆修改,最後才得到從任意角度都看起來對稱的結果。

在光照之下,圓形模組的外沿也是一個光環,恰好與攝像頭外圈相呼應。

對於工業設計來說,這是一次大膽的新嘗試。一加必須在這上面找到設計與實用的平衡。

因為攝像頭模組的對稱僅僅是表面,它還需要抗磨損,保護攝像頭。

圓形模組的工藝十分複雜。

把它分拆來看,邊框的上下兩層分別起著保護與美觀作用。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上層是黑色不鏽鋼,下層為藍色鋁合金。將兩種材質結合到一起,需要給上層的不鏽鋼用 PVC 上色,而下層的鋁合金則得用單晶鑽石刀進行切割。

如果你正手握一加7T,圍繞攝像頭模組看一圈,你便能輕易發現這個細節。

然而設計師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來衡量內部的零件堆疊,這個反覆修正、打磨的過程,還會增加一定的產品成本。

一加的紅

一加7T 的“奧利奧”出現在了一加主推的產品宣傳海報中:兩臺一加手機被一隻手握住。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這與以往一加手機海報只有手機主體有了很大改變。

一加變的不僅是海報,在經歷了六年成長後,一加展現的是它對自己新的要求。

每一位收到一加手機的使用者都會發現,手機包裝是一個細長且通體紅色的盒子,正面左上角是產品的簡短几句話介紹。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左為一加7T,右為一加7

如果你看過一加7T 系列手機發佈會,就會對這種設計有很深的印象:色彩上,一加的紅色極為突出,除此之外沒有其它任何亮色,而是以黑白藍灰基礎色作為輔色;此外,產品圖形上也大量採用了線條勾勒的方式,科技感十足。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今年 9 月,一加請來了 Mats Hakansson 作為創意總監,並宣佈品牌視覺升級。而 Mats 在入職一加之前,為 Nike、W 酒店、梵克雅寶等品牌都有過合作。

參與過不同類別的專案設計後,Mats 對於多元化設計有著個人獨特的理解。因此在一加品牌視覺設計風格上,他大膽地採用了一些視覺展現方式來增強品牌辨識度。事實上,就連英文字型的採用,一加也選擇了一種弧度平緩、邊距更精細、筆畫粗細一致的新字型(Neue Haas Grotesk),它能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Neue Haas Grotesk字型

而對於手握真機的主視覺海報,Mats 是這樣看的:“與其他品牌使用 CAD 繪圖不同,我們呈現的是握在手裡的真機。這進一步印證了 OnePlus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美學設計,其實都是為人服務的。在產品上來說,使用者體驗排在首位。Mats 的觀念與一加六年來的堅持不謀而合。

升級後的整套品牌視覺,與一加的工業設計有著同樣默契。它在視覺上更加聚焦,一加也樹立了自身更高的標準。

現在,你只要看見這種設計語言,便能聯想到一加。

科技與設計並行

第一臺 Android 手機誕生於 2008 年,它有著一個極具寄託意義的名字:Dream G1,夢想手機。

彼時的 Android 手機重視技術與功能性,卻忽視手感的使用體驗——回憶一下 G1 的厚重側滑機身吧。

然而今年智慧手機 11 歲了,手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如果將馬斯洛需求嫁接到手機上,你會發現功能已成基礎需求,合理的產品設計是你更想追求的目標。

近年一加節奏略有變化,將旗艦產品線拓展為了一個系列,分別有數字系列和 Pro 系列。與其它科技企業不同的是,一加向來不以手機效能為首要宣傳點,而是在旗艦配置的基礎上以細節設計取勝,他們更加在乎使用者實際用起來的感受。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依靠精品策略和對使用者體驗的重視,一加積累了大量的口碑使用者。

2019 年上半年,一加推出了行業第一款商用 90Hz 2K+流體屏產品,一加7Pro ,並請來小羅伯特唐尼做品牌大使。

而一加7Pro上市後的成功,可以說讓一加憑藉一己之力,推動了整個手機行業高重新整理率螢幕的普及。

下半年,當Google推出了搭載90Hz螢幕的Pixel 4,90Hz 技術已成為行業流行之時,一加又根據使用者反饋繼續最佳化90Hz,並自研“90Hz 巴赫演算率”演算法,完善軟硬體的結合,將一加7T系列的流暢體驗推到極致。

劉作虎在一加7T系列釋出會上,還宣佈一加登上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高階智慧機市場第四名的位置。

設計的A面與B面,以細節取勝

六歲的一加,從誕生之初便著眼於國際市場,它的堅持曾經不被理解,如今逐漸得到行業的認可。

一如小眾的後蓋設計成為越來越多人看重的要素,一加勇於採用90Hz螢幕的選擇,也證明了它的前瞻視野。

如今的一加更成熟,也更自信,它或許已經做好了從小眾走向大眾的準備。

而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一加也將繼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