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flow”

什麼是心流?

心流概念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特別強調「心流不是雞湯,而是讓你保持專注、高效、幸福感翻倍的科學。」

part1

“心流”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

早起晨跑5公里,不僅出了一身汗,煩惱和鬱悶也隨之消散,覺得神清氣爽;在圖書館裡,讀到一本好書,沉浸其中,完全沒有察覺天已黑…

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並由此獲得內心的秩序與安寧時,一種極大地滿足感悄悄油然而生,使你感到異常快樂。這便是心流體驗。

心流的英文是“flow”

。這一命名來自很多被調研者,對自己最優體驗狀態的描述:“一股洪流帶領著我”。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又略有挑戰的事時,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比如運動、閱讀、演奏樂器還有工作等等。

心流是一種狀態,你的精神力完全投注時,視覺、聽覺和嗅覺都會變得格外敏銳,思維會清晰有序,內心會充滿著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

心流是普遍發生的,它發生在所有階層、性別、年齡、文化背景中。

一旦處於心流,知行合一且全神貫注,你會把生活中的瑣事忘得一乾二淨,精神的混亂根本無法趁虛而入,你的知覺甚至泯滅,人與行動完全合一。

心流“flow”

Part2

“心流”概念的提出和來源

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在學界掀起了一場革命,它強調心理學不應該只關注病態的心理問題,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幸福),也是非常重要的。

30年前,米哈里開創性地提出“心流”概念

2000年1月,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發表了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為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而米哈里更是憑藉其心流理論,為積極心理學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30年前,米哈里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心流”這一概念,並出版《心流》一書。這本書闡述了心流理論,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從日常生活中的休閒娛樂、工作、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分析如何進入心流狀態,獲得最優體驗。自1990年出版以來,《心流》一書被翻譯成30餘種文字,影響了全球千萬研究者和讀者。

心流“flow”

米哈里是如何發現並提出“心流”的?

米哈里是美國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二戰時,他曾是一名囚犯,目睹了戰爭期間人民的痛苦與磨難。所以,他對幸福和滿足感產生了好奇。

戰後,他對藝術、哲學和宗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演講,演講中談到了二戰後歐洲人民遭受的心理創傷。米哈里對此感到非常著迷,便開始閱讀榮格的著作,進而驅使他前往美國接受心理學教育,力求找到幸福真正的原因。

多年來,米哈里一直致力於幸福與創造力的研究,提出並發展了“心流”的理論。

心流“flow”

上圖為米哈里

心流產生的科學依據

從神經心理學角度來看,心流的產生與大腦前額葉皮層活動減少有關。前額葉皮層是大腦的一個區域,負責更高的認知功能,例如自我反射意識、記憶力、時間整合力和工作記憶力等。然而,在心流的狀態下該區域會處於暫時失活狀態,可能引發時間感扭曲,失去自我意識。

米哈里採訪了運動員、音樂家和藝術家,想知道他們何時能夠達到最佳表現水平以及在這些體驗中的感受。米哈里希望能發現是什麼激發了創造力和幸福感。

大多數有意識的行為都需要動機,並且有兩種基本的動機型別:內在和外在。內在動機,是因為你喜歡某件事而做。最高的內在動機是一種渾然忘我的心流狀態,一個人完全沉浸於當下,時間對他毫無意義。外在動機是成功的動力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這種動機是短暫的。

米哈里發現:

幸福並非瞬間發生,它與運氣或機率無關,用錢買不到,也不能仗勢巧取豪奪;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縱,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外界的詮釋。

實際上,幸福要靠個人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只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於接近了幸福的境界。

心流“flow”

Part3

為什麼我們要練習並努力達到心流狀態?

2300年前,亞里士多德曾說,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為人生最高目標。

時光流逝,現代人對幸福的理解,並不見得比亞里士多德更透徹。對於“幸福”二字,我們每一代人甚至每個人都要重新思考,重新來過。

米哈里認為,

幸福是一種內在狀態,而非外在狀態,透過創造心流——創造那些完全專注於艱鉅但可行任務的高光時刻,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幸福感與創造力。

真正的快樂來源於自我意識

說到幸福,先從快樂說起。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找到樂子,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電影,與幾個朋友聚餐暢飲等等,但這些快樂轉瞬即逝,無法持久。

米哈里卻認為,

真正的快樂源自於我們的意識。

一個人可以不管外界發生什麼事,只靠改變意識的內涵,就會使自己快樂或悲傷;意識的力量也可以把無助的境況,轉變為反敗為勝的挑戰。

俄羅斯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曾把身陷牢獄的不堪轉變為另一種心流體驗。他說:“有的犯人會設法衝破鐵絲網逃脫!對我而言,鐵絲網根本不存在,犯人總數並沒有減少,但我已飛到遠方。”正因如此,他才能寫出《古拉格群島》這樣的鉅著。

幸福是快樂的升級

這種由自我意識帶來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我們平時之所以感到快樂不能持久,是因為我們的意識一直在表層的世界,由此帶來的是:淺淺的喜悅、淺淺的參與、淺淺地工作……淺淺地活著。

如何才能擺脫這種淺淺的狀態,讓我們投入且深入地生活,去獲取那種像美酒一般濃郁的、回味無窮的樂趣呢?其實,這種快樂也就是幸福,幸福是真正快樂的升級。

心流“flow”

Part4

如何才能獲得更多的心流體驗?

要體驗心流狀態,就必須遠離現代快節奏生活中使人分神的元素,第一步便是儘量遠離手機。

另外,研究發現,在一個相互信任和關懷的小組中,體驗到心流的人比例大大提升。比如,近年來大受企業家歡迎的私董會。

心理學家透過對大量問卷和訪談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要達到心流,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

在“高技能和高挑戰”的交織下發生

提到快樂,人們更容易聯想到“享樂”,沒有壓力、不需挑戰、非常輕鬆,比如看電視、刷抖音。這些活動確實能帶來快樂,但它很容易被啟動,是短暫的、淺層次的。

相比之下,達到“心流”的最優體驗非常不易,它是在“高挑戰和高技能”的交織下發生的。高技能,要求你得經歷一次次的磨練,這個過程甚至剛開始是艱辛甚至痛苦的;高挑戰,要求你一刻也不能放鬆,必須繃緊神經、敏銳應對,把體能和智力都發揮到極致。

2

渾然忘我,投入全部的注意力

把注意力全部投注其中,是產生心流的關鍵因素,也是應對“高挑戰”的必要條件。

在今天的環境下,要獲得高度專注非常不易。因為各種各樣的資訊,會每時每刻、無孔不入地侵入你的碎片時間。這種狀態持續久了,你的注意力會變得分散而無力,“精神熵”不斷增多。

有實驗證明,全神貫注反而能減輕腦力負擔,讓你精神奕奕。這也是為什麼,當你關掉手機,逼迫自己用一下午,全神貫注看完一本好書後,會感覺神清氣爽。

3

有願意為之付出、清晰明確的目標

擁有你為之興奮又清晰明確的目標後,才有足夠的動力去提升技能、迎接挑戰。“我一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工作,但你也可以說,我從未工作過一天。”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提及工作時,是這樣描述的。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事業,有著發乎“內在”的強烈興趣和動機。

4

有即時回饋

“有即時反饋”內涵包括:首先,你要主動做出行動;其次,你能感受到自己每一個行動要素,所引發的外界環境變化。你再根據這種變化,及時調整行動。整個過程的核心訴求是:掌控感。

當然,心流能力強的人,可以敏銳感知到即使不那麼明顯的回饋。有個成語“庖丁解牛”,聽到刀在牛的肌體中游走,傳遞出的不同節奏,可謂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境界;熱愛寫作的人,能感覺到每敲下一個字,大腦中雜亂的資訊開始變得井然有序、富有生命力。

心流“flow”

Part5

比起閒暇時光,

工作更容易讓我們獲得心流體驗?

“心理體驗抽樣法”實驗發現:

心流的體驗,發生在工作時(54%)的機率,大大高於休閒時(18%)。

這是因為,工作場景的流程設定,更貼近心流所需的條件:可以發揮技能、有挑戰有難度、有明確目標、有及時反饋等等。但是,大多數人都體驗不到工作的快樂,因為他們大多對工作報以成見,在工作時充滿抱怨和痛苦,認為它是強制的、是在替老闆打工、是被剝削的。

這種成見根深蒂固,需要企業在管理實踐中一點點消解。並不斷從“心流”因素出發,改造出幫助僱主僱員利益平衡的工作場域。

米哈里說:

雖然一般人都很期待下班回家的一刻,準備好好享用辛苦掙來的閒暇,可是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利用這段時間。更具諷刺的是,工作的樂趣比閒暇更多,因為工作有類似心流活動的內在目標、回饋、遊戲規則與挑戰,能使人投入,全神貫注,渾然忘我。

然而閒暇卻沒有結構可言,必須花更多精力才能把它塑造成產生樂趣的形式。需要技巧的嗜好、設定目標與範疇的習慣、個人興趣以及自律。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人在閒暇時錯失享受樂趣機會的情況,比工作時更嚴重。工作不夠投入,閒暇又任之虛度,最後他們的整個生命都暗淡無光了。

所以,

真正幸福的人是那種工作時能體驗到心流,閒暇時也過得豐富多彩,不會虛度的人。只有在不計較好壞,全身心投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才會覺得幸福,直接去找反而不會奏效。

心流“flow”

Part6

如何在工作中,創造更多的心流時刻?

對個人而言:能力與工作目標要匹配

根據米哈里的研究,產生心流的先決條件,是自己的能力與所做之事的挑戰難度都比較高。那麼在工作中,會出現兩種情況:

1。你的能力已經很高了。這個時候非常簡單,你只需要去做那些與自己能力相等的事情,即可達到心流的狀態。

2。你的能力比較低。這時,你應該先去做那些比較簡單的事情,直到熟練掌握了技巧,就可以把挑戰難度提高到與你現在的能力相當的地步。一步步地提升難度,直到兩者都進入較高水平,就可以達到心流狀態。

對企業而言:要兼顧員工的能力、動力和目標

能力,是指考慮員工對工作崗位的勝任力

。從心流角度出發,還需要考慮員工的特質、崗位對員工的挑戰程度,讓員工能始終處在“能力與挑戰的黃金比例”。企業不僅需要培訓員工,還需要透過工作崗位設計、輪崗、晉升等多種方法,使員工始終能處在高技能和高挑戰的交織下。

動力,是工作的動因,它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經濟狀況、家庭情況、社會環境,內在興趣、價值觀、驅動力等等。從心流因素出發,具備真正的內在動力,更容易全力投入而不覺疲憊。提醒企業管理者要深入瞭解員工的個性特質和內在動機等因素,並將之與崗位內容、目標設定、職業生涯發展等緊密結合起來。

CPI測評從39個特質,全面瞭解人的特質,幫助企業快速看人識人,歡迎企業HR和管理者點選此處瞭解。個人使用者體驗測評,請點選此處。

員工越能看清工作的目標,越能夠感受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他的行動速度才會越快。在心流的因素中,我們不僅需要目標和意義清晰,還需要把公司的目標變成員工的目標;把理解工作的意義,變成內在的使命感。

米哈里說“心流不是雞湯,而是讓你保持專注、高效、幸福感翻倍的科學。”

唯有從每天的工作體驗和生活經驗中創造樂趣,獲得心流體驗,才能真正提升生活的品質,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