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咖爺有話說-

提起香港電影,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代”最讓人嚮往,巨星從市井風俗中開花,娛樂從紛亂街頭裡發芽,但每一種詮釋,都是對香港最本土精神的致敬。

大概是四五年前開始吧,說起港片,語氣裡不再是輝煌和驕傲,而是越來越多的惋惜。

當時,這種落寞大多隻是媒體最喜歡的末日哀歌,因為每每唱過一兩次之後,總有那麼一兩部港片/劇,會捲土重來,叫人大呼驚喜。

比如《無雙》。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比如《嘆息橋》。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今年不同。今年一切唱

衰都從跡象轉為了真實:

吳孟達幾次病危入院,最終去世。廖啟智被爆患胃癌,將無限期停工,之後也離開了。

接著,就是UA院線,這家擁有36年曆史的香港主要戲院院線破產。

黃昏末路,似乎勢不可擋。

說這些,並不是咖爺要跟風唱衰,而是想要借一個機會重新回顧一下“盡是過火,盡皆癲狂”的港片時代——那個早已封神,深深印刻在童年生活中,卻被新的神話更新換代的時代。

1

港片也有正經的時候

1957年,邵逸夫買下香港淺水灣地皮,從此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成立。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已經有了許多年電影製作經驗的邵氏,這次可謂下了血本,採用好萊塢式的製片廠制度,佈景,影棚,員工,全部由邵氏親自打造,明星也採用簽約制。

人工的合理分配,勤奮高效的運作,使得邵氏在最初成立的12年裡,就產出了300多部電影,更是捧紅了像是樂蒂,李麗華,林黛,夏夢這樣的亞洲紅星。

邵氏自身的努力,加上大環境下,各家對手(比如“電懋”)的激烈競爭,在1960年到1967年間,港片總體產量竟然超過了龍頭好萊塢。

人人都羨慕香港。其中,有一個人最為關鍵,那就是李小龍。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李小龍,1940年生於美國舊金山市,從小就跟著父親的巡迴戲班演出,可謂從小就經驗豐富。童年時代,他曾隨家回港,後來回美國上大學時,曾拳腳功夫了得,又開功夫館,也小有名氣。

後來,因為和電影界人士有交往,李小龍初涉影場,在電視劇《青蜂俠》作配,在各種電視中客串。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李小龍在《青蜂俠》裡的演男二

李小龍是個夢想遠大的人,給人作配,總是透著一股憋屈感。

於是,當香港的嘉禾電影公司,伸出橄欖枝時,他毫不猶豫就回到了香港。

就是這個嘉禾電影,一手挖掘並栽培了李小龍,成龍,張曼玉等巨星。這家公司有多猛,是不是一目瞭然?

當時,有一段小插曲。

邵氏公司業務蒸蒸日上這幾年,內部分歧也越來越大,最終,當年和邵逸夫一起創業的鄒文懷乾脆來個“眾叛親離”,一口氣挖走邵氏兩員老將,順手成立了嘉禾電影公司,明著和邵氏對著幹。

李小龍先去和邵氏談,一部電影要價一萬美金。林黛,狄龍,姜大衛,這些當紅明星片酬也就一萬港元啊。邵逸夫聽了,氣不打一出來,只想把這個自不量力的年輕人轟出辦公室。

嘉禾呢,當時正愁沒人,和李小龍商量了一下,說一部片子7500美金,行不行?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右:李小龍;左:鄒文懷

這一簽,邵氏的腸子都悔青了。

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門》,之後他還自導自演《猛龍過江》。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香港影迷,哪見過那種片,排隊買票的人從街頭排到街尾,李小龍自己更是聲名遠播,成為全球首位知名的香港影星,至今影響依舊不減。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沒想到吧!《精武門》也出現代梗。

也正因如此,1973年,意外去世後,各種“龍”都傾巢而出。梁小龍、鄒兆龍、釋小龍、陳龍、狄龍,成龍等等。

這就像八九十年代,大家都覺得名字有個“華”字,能夠成名有望,才有了歐陽震華,吳鎮宇跑去改名。

其中,狄龍和成龍最有名。

狄龍,最火的時候他和姜大衛組CP,老一代影迷心中最磕的CP就是他們。不紅的時候,他在《英雄本色》裡和小馬哥大玩兄弟情,一句“我不做大哥很久了”,賺盡影迷的眼淚。

而成龍的出現,更是將港片風格推向了極致。

2

就說瘋不瘋?

說起成名,成龍也走過一段彎路,因為他那時沒有自己的風格,總是在模仿李小龍。

不過,李小龍是大師,個人風格過於強烈,別人再怎麼模仿,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也是嘉禾給了他機會。鄒文懷雖然是老闆,但他在創作上總是給予演員最大的自由。

就看你,是不是真的有想法。

1978年,成龍功夫片《醉拳》裡一反常態的喜劇版黃飛鴻一角引起關注。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1979年,成龍自導自演了《笑拳怪招》。

一反李小龍的嚴肅正經,成龍自創的搞怪,活潑,機靈的演法,讓人耳目一新,當年就坐上了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上獲得冠軍。

趁熱打鐵,成龍又自導自演了《師弟出馬》,這部片子裡,他想要給搞笑來個系統化的提升,就借鑑了卓別林和基頓的表演。

這一次,更是打破了香港票房紀錄。

成龍個人風格最終定型時,時間已經來到了1985年,香港電影最為人所知“黃金時代”正式來臨。

作為黃金時代的帶頭人之一,成龍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功夫片的僵硬的正義感和道德感,變得更娛樂化。

他的《A計劃》《龍兄虎弟》《警察故事》系列,部部賣座,一次一次重新整理最高票房。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那真是個巨星輩出的時代,周潤發,張國榮,劉德華,張曼玉,梁朝偉,張學友,梅豔芳,林青霞,周星馳,王祖賢等等,一個接一個彷彿踏雲而來,自帶高度原創的表演風格,一旦成名,即開天闢地,將港片這片天,開拓得比以前更自由,更復雜,更有深度。

說到深度,最有迷惑性的,當屬周星馳。

3

盡是過火,盡皆癲狂

上個世紀的香港,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要命的話,這輩子都不要踏入九龍城寨一步。”

九龍城寨很久之前就屬於三不管地帶,某百科上甚至直截了當介紹說:“許多在香港犯了法的人就逃到這裡,然後落地生根,又因這裡無法可管,自然販毒、走私、殺人、搶劫的亂事不斷。”

一句話,誰去誰倒黴。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躲開九龍城寨,有些人很幸運,從小就生活在“羅馬”,有些人很倒黴,出生就生在九龍城寨。

比如周星馳。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他小時候睡的地方,是架子床。吃的天下第一美味是醬油拌飯。最好的消遣是趴在窗戶上看對面的樓。

1971年,李小龍的電影《唐山大兄》上映,他才猛然頓悟,人生還有另一種可能。

他幻想的可能,是成為功夫大師,命運卻給他安排了另一條路,做演員。

1970年,邵逸夫之所以會放走李小龍,原因是他要價太高,但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其真正的考量,是邵逸夫彼時對電影興趣平平,一心想進軍電視界。TVB就是這時候成立了。

類似邵氏電影一樣,TVB的演員也是自產自銷,所以才有了著名的無線訓練班。

周星馳第一次考,沒過。後來經戚美珍引薦,才順利進入了訓練班。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同學,梁朝偉,歐陽震華,吳鎮宇們都風生水起的時候,他一直在跑龍套,跑了許多年。

九龍城寨的“非主流”童年,龍套歲月的無限心酸,一點一滴,鑿進了周星馳的心裡。

按理說,人生如此多的不如意,義正言辭的片子,更能引發周星馳的共鳴。

畢竟,面對苦難和缺憾,應該嚴肅。

然而,周星馳選擇了喜劇。

那年,成龍“裝傻充愣”,周星馳在九龍吃醬油拌飯

很多人對喜劇都態度曖昧,總覺得它不上檔次,或許它是一種掩蓋的技巧,因為它總想掩蓋那個悲傷的核心。

其實,喜劇從內心而言是一門憤怒的反社會藝術。

周星馳之所以能讓港片喜劇走上巔峰,吳孟達為什麼在輝煌之後還能忍受這麼多年的配角生涯,就是因為他那些正經說出口,可能會無人問津的憤怒。

不是每個人都體嘗過九龍城寨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為名所困,迷失到瘋癲。

這些憤怒,讓他們熱血沸騰,而喜劇是最好的進攻辦法。

4

落日黃昏,一路走好

2003年,張國榮,梅豔芳去世。

2008年,新一代裡,張柏芝成為眾矢之的,陳冠希宣佈無限期退出香港娛樂圈。

2016年,人人都說欠星爺一張電影票。

2019年,《喜劇之王2》上映時,口風轉向,電影票的錢也還得差不多了。

2020年,吳孟達,廖啟智去世。

散場的時候,似乎已經到了。但咖爺不願放棄,至少現在還不想。

關於港片,其實還有很多話要說,還有許多人沒有提,徐克和施南生的新藝城,杜琪峰的銀河映像,還有李翰祥和王晶新舊交替的風月片等等。

關於港片,還有許多許多,從來不止港風美人,從來不是哪一個時代的墓誌銘。

它是影史上最成功的故事之一。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 文化咖 · 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