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酒店服務機器人被“炒魷魚”!機器人或迎來失業潮?

大量酒店服務機器人被“炒魷魚”!機器人或迎來失業潮?

近日,位於日本的

世界第一家機器人酒店Henn Na hotel

裁掉了半數的機器人員工,原因是目前的機器人尚無法妥善解決顧客的問題且更換成本過高被解僱的。

據悉,該酒店機器人服務為特色,第一家門店於2015年開業,目前在日本多地共設8個門店,高峰時期共有

243個機器人

充當酒店職員,承擔著前臺接待、行李搬運和客房服務等多項工作,開設機器人酒店的初衷是提高效率、減少人力,然而由於機器人員工頻繁故障,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為人類工作人員製造了更多麻煩。

開張之初,酒店只有大約80個機器人,後來逐漸增多,既有頭戴小帽、打著領結的機器恐龍前臺接待,也有在大堂跳舞的小狗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然而,入住酒店的客人反映,這些機器人時常出問題。一名客人的鼾聲激發房間內機器人反應,被它頻繁叫醒。在收到大量來自人類員工和顧客的投訴後,酒店決定解僱一些機器人。

大量酒店服務機器人被“炒魷魚”!機器人或迎來失業潮?

服務機器人實現商業化落地遇困,是行業普遍現象,並不只是個例。

此前,英國首個

超市機器人“法比奧”

也在英國超市打工一週後就被“解僱”,該機器人透過“私人定製”程式可以指出數百種商品的位置,但

因不能提供有效建議而被嫌棄

,比如當被問啤酒在哪裡時,只能回答“在酒精飲料區”,不能提供精確資訊,同時又受超市噪音影響,無法準確理解客戶要求;在被“流放”到某個通道上為顧客提供豬肉製品試吃服務時,吸引顧客能力也不如工作人員。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偶爾碰見的酒店、餐廳使用服務機器人,都感覺有點“笨笨的”,並不能滿足大家對服務機器人的幻想,這些機器人目前宣傳作用大於實用,真正商用落地的還很少。服務機器人目前為止還是一片藍海,據IDC預計,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在醫療、零售、公共事業和交通領域的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170億美元,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子市場,將在未來幾年貢獻主要增量。因此服務機器人要想擴大規模,場景落地迫在眉睫。

大量酒店服務機器人被“炒魷魚”!機器人或迎來失業潮?

場景落地面臨的難題

從以上案例可見,服務機器人在落地應用上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現象:

一是技術不夠成熟。

行業普遍現象是大多數企業都抱著想賺快錢的想法進入機器人行業,其本身並沒有技術積累,也不願意投入太多資金用於技術研發。目前各大廠商的機器人產品能實現的功能集中在語音識別、人機互動、智慧導航和定位,且大多並不成熟;這些功能性依然較弱,體積龐大、動作遲緩、錯誤率高的服務機器人,誰又會為它買單呢?

二是成本過高。

國內在高精密元器件、高階材料製造上比較薄弱,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被視為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約佔成本的70%,依賴進口是制約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此外,與人工作業相比,儘管機器人看似一次性消費,但後續可能承擔鉅額的維修風險,比如針對特殊應用場景要求的定製化開發耗費人力、物力,隱性成本過高。

一個服務機器人的誕生,要經歷核心技術研發、核心零部件製造、機器人制造、機器人應用這幾個過程,後續還有維修服務。其中凡是涉及核心的,必定需要資金、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巨大投入,往往這些成本都轉嫁在消費者身上。

大量酒店服務機器人被“炒魷魚”!機器人或迎來失業潮?

產品和技術交叉纏繞

怎麼樣才算是好的服務機器人?

場景專用下的機器人,單一能力超越並能夠代替人工。

服務機器人實際上是多種技術的融合和實現,包括定位導航、語音互動、運動控制、後臺排程管理、多感測器融合、通訊等多領域的技術,要讓產品理想落地及商用,這些技術缺一不可。

比如機器人深度學習、抗干擾感知識別、聽覺視覺語義理解與認知推理上從感知智慧向認知智慧轉變,讓機器人理解更容易。同時,服務機器人消費屬性需要依靠需求來驅動,機器人制造商也必須在需求和技術之間尋找平衡點。同時,機器人企業也需要使用者給予時間和機會錘鍊。

即使技術上得到解決,但受制於成本,也會導致機器人產品無法落地。

機器人行業是個綜合性行業,集機械、電子、計算機、光學技術等於一體,需要龐大的產業鏈支援,如果在這些上游技術領域中國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那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必定能在國際上佔據優勢。

近些年,國內服務機器人行業在政策利好、資本湧入以及製造業轉型推動的影響下發展迅猛,形成成熟的服務機器人產業鏈和消費電子產業鏈,國內機器人廠家從中尋求到合作伙伴,生產規模化,同時採用相對價低的國產零配件,成本自然下降。

產業進入技術迭代——成本下降——應用加速的良性迴圈。基於技術迭代、成本下降,各類服務機器人價格均在下降,產業才能進入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