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無此人》:友誼與人性,在魔鬼到來時如何抉擇?

《查無此人》:友誼與人性,在魔鬼到來時如何抉擇?

圖片來自網路

《查無此人》是美國作家凱瑟琳。克萊斯曼。泰勒的一部中篇小說。這部小說雖然很短,但帶給人的震撼卻不亞於長篇鉅著,我在讀到小說的結尾時,內心的震撼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如遭雷擊!小說中對於人性與個人意識在歷史洪流的裹挾下的轉變,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這是一部三十分鐘可以看完,但足以讓人思考三十年乃至一輩子的小說。

小說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猶太人麥克斯與回國後的德國人馬丁志同道合的純潔友誼從破裂再演變為不死不休局面的故事,全篇僅由十幾封書信構成。故事本身很簡單,書信的內容也淺顯易懂,但書信背後的在歷史背景下籠罩在每個人身上的陰影,卻是讓人不寒而慄。

1933年,德國戰敗後的第十四年,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執政。納粹黨打著清除腐朽、迎接新生的旗幟,歌頌對領袖的個人崇拜,煽動民眾對敵人的仇恨,鼓吹德國青年的犧牲精神。在希特勒的鼓吹之下,德國開始進入瘋狂的民族復仇主義大潮,個人意識與意志在這樣的大潮中被扭曲和左右。

《查無此人》:友誼與人性,在魔鬼到來時如何抉擇?

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親眼所見,在二戰爆發前不久,她的德國朋友,那些有著教養、知識並且熱心而熱愛自由,反對戰爭的年輕人,回國後很短時間就宣誓效忠納粹黨,拒絕聽取有關希特勒的最輕微的批評;他們在街頭碰見以前親密的猶太人朋友時選擇無視,當這位猶太朋友張開雙臂來擁抱他們的時候,他們居然轉身背對著他。

而當時(1938年)的美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使人們只關心就業與經濟復甦的問題,國內孤立主義運動勢力強大,政治家甚至聲稱:歐洲的事務與美國無關,德國很好,那裡的人民多麼美好!

《查無此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創作出來,

作者希望透過這篇小說向美國公眾揭示納粹的真相,希望大家探討和反思一個熱愛自由,反對戰爭的人是如何被扭曲的意識形態所洗腦和控制

,而這種意識形態,危害的不僅僅是德國民眾,其蝴蝶效應下對世界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小說的一位主人公——德國人馬丁就是直接的受害者,而他的朋友——遠在美國的猶太人麥克斯,同樣沒能逃過這股洪流,並在其裹挾下,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查無此人》:友誼與人性,在魔鬼到來時如何抉擇?

圖片來自網路

馬丁與麥克斯本是至交好友,他們一起創辦了一個畫廊,很多人用自己切身的體驗告訴我們:不要和兄弟一起創業,因為利益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會反目成仇。

但這兩人卻是例外,他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相同的愛好,他們善良,崇尚自由,彼此真誠相待……

但是,總有一些地方可以讓我們找到真誠,找到在爐邊促膝談心的朋友。在那裡我們拋掉自負,找到溫暖和理解;在那裡,沒有自私;在那裡,美酒、書籍和交談都有著不同的意義,而不再是炫耀;在那裡,我們真誠相待,宛若身在家中。

更為重要的是,馬丁原本與麥克斯的妹妹格麗塞爾是戀人關係,因為不得已的原因選擇了分手,但麥克斯給了馬丁極大的諒解,這更加深了他們的友誼。這樣的友情,是很多人一生都在渴望但卻不曾擁有的。

《查無此人》:友誼與人性,在魔鬼到來時如何抉擇?

圖片來自網路

然而這種純粹的友誼,最終卻敗給了被納粹黨扭曲的意識形態。短短的幾個月,友誼的小船被巨浪掀翻、擊碎,屍骨無存。其中的轉變是如此的突兀與決絕,令人難以置信。

故事的起因是馬丁的歸國,剛回德國的馬丁,與身處美國的麥克斯保持著書信往來,用文字表達著自己的思念,延續著他們的友情。他們互致問候,也談談德國當時的政治,時值1933年,希特勒開始執政,此時的麥克斯與馬丁,對納粹黨的行為是有著共識的,馬丁甚至說:

為了結束絕望,我們常常會被帶往瘋狂的方向。

而在四個月後,馬丁已經稱呼猶太人為:閃米特人了,雖然他一再說明對麥克斯這樣的個體猶太人沒有成見,但這種對猶太人充滿貶義的稱呼已經反映出了馬丁內心的真實想法,他的善良已經逐漸在這場大潮中喪失,種族主義開始萌生。友情再也禁不起時間的考驗。在第四封信中,馬丁徹底放棄了他們的友情。

現在,我們必須都要明白,我們分道揚鑣了。

後來當麥克斯的妹妹,也是馬丁昔日的戀人——格麗塞爾逃亡到馬丁住所時尋求庇護時,儘管之前麥克斯曾多次寫信懇求他對格麗塞爾伸出援手,但出於種族的歧視與當時家中情況的無奈,馬丁選擇了袖手旁觀,回到家中,關上門,任由格麗塞爾被納粹分子殺死。

麥克斯的復仇由此開始。麥克斯不顧馬丁的懇求,決絕的將馬丁送上了斷頭臺。

《查無此人》:友誼與人性,在魔鬼到來時如何抉擇?

圖片來自網路

讀完本書,相信內心能夠真正平靜的人並不多。

在惡魔面前,馬丁與麥克斯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樣的選擇,讓一人墜入地獄,一人墮入深淵……

當個人意識面對群體意識,且個人意識又與群體意識相悖時,如何選擇?這樣的博弈或許永沒有結論。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舉世皆濁而我獨清,需要的不僅僅是態度,更是勇氣。面對大潮,明哲保身,或許是更多人的選擇,這無關個人的對錯,乃是環境使然。

但對個人來說,尚須保有獨立之精神,明哲保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在群體意識中,並用其作為藉口,對罪惡熟視無睹,甚至向同胞揮起殺人或誅心的屠刀。

從麥克斯來說,他的復仇顯得尤為可怕,他以信件為刀,信件中是他對馬丁最為親切的稱呼,是他刻骨的仇恨,是包含陰謀的冰冷的文字,這樣的刀,遞到了納粹手中,然後將馬丁一刀刀刺死。麥克斯行為的對錯,各有公論。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但他的復仇顯得如此決絕和無情,讓人心生恐懼。在仇恨面前,麥克斯選擇了向朋友揮刀。

無論對錯與否,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從此之後,麥克斯將永遠墮入深淵……

這不僅僅是他們兩人的悲劇,更是置身瘋狂浪潮中的多數人的悲劇,造成這種悲劇的,是那個時代下的納粹政黨。如果不是納粹集中仇視猶太人,馬丁不會不向格麗塞爾伸出援手,如果不是納粹的專制,麥克斯的信也不會變成利刃。

《查無此人》之所以帶給人巨大的震撼,就是因為一封封平淡的信件背後,給人以太多的想象,讀者並未看到殺戮與瘋狂,但僅僅文末的“查無此人”四個字,就足以讓人汗毛聳立,彷彿置身殺戮之所。

《查無此人》:友誼與人性,在魔鬼到來時如何抉擇?

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友誼與人性在環境所迫下的抉擇,金庸先生其實也給了我們另外一些思考。《笑傲江湖》中,魔教的曲洋與正派的劉正風,在正邪不兩立這樣意識下的江湖,也面臨著同樣的抉擇。

劉正風放下左冷禪給他的殺曲洋的刀,選擇了友情,最後幾乎被滅門。之後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他們依然選擇了友情。正與邪的浪潮無情席捲,他們選擇超然於外,縱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樣的友情,是你我向往卻無法做到的。

可以說,劉正風與曲洋,才是真正具有獨立之精神之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譜出一曲遺世而獨立的《笑傲江湖》。

然而他們的選擇,畢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滄海一聲笑,於二人來說,是一種超然與灑脫,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在羨慕的同時,卻分明有著一絲苦澀。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面對這樣的大山,我們該如何抉擇?是明哲保身?是迷失於洶湧的狂浪之中?抑或是超然於物外?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