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了,還記得那篇烏鴉喝水嗎?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1968年春天,羅伯。 舒樂 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造一座水晶大教堂。教堂的預算為70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超出人們理解力的數字。

一天夜裡,舒樂博士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寫上“700萬美元”,然後又寫下如下文字:

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或者尋找2筆350萬美元的捐款;

或者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或者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或則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

……

或者,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

700萬這個大數字,被分解為700張1萬美元的單子。

舒樂博士估計不知道我老大帝國的“大而化之”的哲學,但是他用的確是“為大於其細”的妙招。

1980年9月,歷時12年,可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晶大教堂建成,實際造價為2000萬美元。

本人是在一本名為《決定孩子命運的12個習慣》中看到這個故事的。看了之後,我就信了。教育有時候和心靈雞湯差不多,看你信不信作者,信了就靈。

我也沒找網路查證故事的真實性。我甚至擔心故事裡的“分解法則”如在實際執行中出現偏差,將有損它在我心中的完美。一個道理,如果它是真道理,就以故事的形式,以數學和邏輯為支撐點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可以了。

成年了,還記得那篇烏鴉喝水嗎?

也許讀者君會問,這是不是黃粱一夢美國版呢?

也可能這樣理解,但和後者不同的是,我們可以往“夢想照進現實”方面去理解。可一個道理如果在理論上行得通,在實踐(實驗)上也應該行得通。如果實踐上行不通,不妨去看看實驗步驟或條件滿足上哪裡出了問題。

我要說,這個故事很妙,妙在它可以提示你以小步走的姿勢完成二萬五千裡的壯舉。這年頭很多人患有成功焦慮症。

追求成功沒有什麼不好,目標很遠大也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沒用通向目標的有效路徑,“有志者”就可能陷入焦慮和自責。

怎麼辦?

對患病者好心的安慰是必要的,但更必要的或是找到病根並給出有效藥方。

我想,讀了前面舒樂博士的故事,很多人已經心領神會了:任務拆解!

把自己的任務做一分解,分解複分解,直到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的小目標。

超簡單的道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成年了,還記得那篇烏鴉喝水嗎?

細想想,希望工程也好,“10元拯救山村教師行動”也好,以及現在各種眾籌模式治病、出書或上馬企業也好,原理上主要是建立在目標分解上。

說中國人1天能吃掉一個十三陵水庫大家會不相信,但如果以1人張開口的面積(約4平方釐米)乘以14億,這個窟弄該是多大呢?你就信了。這就是積少成多,這就是分解。

因此,偶爾遇到需要向他人提建議的時候,本人的回答都是:沒有。

如果有,那就是:任務分解,每天用30分鐘解決問題。

我本人曾經用“每天30分鐘”的土辦法,讀了《道德經》《莊子》《史記》“四大名著”等書。

對很多人來說,《管錐編》《談藝錄》被視為畏途,但幾年下來,“錢著”也算比較熟悉了。而且也不覺得這些“大部頭”有多嚇人。

前些年可以買盜版碟,很是滿足了電影饕餮之徒的慾望。後來一算,即使每天看一部,五六百部片子,每部平均兩小時,要看多久才看得完啊?現在一清理,也看得差不多了。

看完書,看完片子,有些想法,寫些札記,順便出了一本叫《疼痛的聲音》的書。

書寫成後,偶爾想送一本給朋友。但麻煩了,想在扉頁上寫句話,字太醜。所以這四五年時間裡,我每天也花半小時的樣子,把歐陽詢九成宮比較認真地寫了幾遍。從此看到江湖書法家,就可以心態平和地與他們握握手:別五十步笑百步,大家都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有一天我對自己那點小成績還有點吃驚:這些年你怎麼做到的?

細思極易:誰小學沒念過烏鴉喝水?

成年了,還記得那篇烏鴉喝水嗎?

也是哈。

可是這道理,西方人卻要舒樂這樣“博士”級別的人才想得到呢。

說東說西,沒別意思,就願與你同享“任務拆解”這一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