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來碎碎念(二)

城市未來碎碎念(二)

上一篇最後提到的對幾個企業在智慧城市領域地位的判斷,似乎是讀者們比較感興趣的,有人說像武林高手各懷絕技,於是這一篇專門寫寫這句。

“google得其神,阿里得其意,華夏幸福得其形,騰訊得其血脈,萬科得其骨,華為得其筋……”

Google

的智慧城市理想是透過sidewalk labs實現的。在多倫多濱水區,它只公佈了一個規劃設計,建設了一個展廳,就儼然成為世界智慧城市建設新的領導者,北美主要城市都向其發起專案邀約。但這背後,一方面是其在智慧城市產業領域龐大的投資佈局,靠一個故事和一個示範,帶動的是旗下投資企業全球龐大的訂單;另一方面,多倫多濱水區規劃也的確展現了其對城市系統和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全流程的完美理解,從規劃的空間結構、到建造體系、到可運營的基礎設施體系,到資料驅動的精細化管理手段,真正可以實現依託資料運營實現持續的收益。產業投資和城市運營並舉,包括對市民參與、對生態、對公平等的兼顧,堪稱經典之作,得智慧城市全部精神內涵,故曰得其“神”。

阿里

,從賣貨到賣雲的轉型,雖有AWS垂範在先,也仍然是一輪蠻厲害的操作。線上,尤其是電商流量的必然枯竭,線下入口的爭奪幾乎就是網際網路未來的全部。阿里雲靠城市大腦一個訊號燈配時的故事,一路攻城掠地,成了國家戰略不說,做到可以在省會城市智慧交通專案中免投標單一來源採購,殺得傳統資訊化整合商措手不及。近幾個月,新基礎設施,物聯網平臺等新的定位關鍵詞也看出其冷靜和剋制。相信其講好頂層故事,再聚焦中下層業務,在G端和B端都會有很好的商業表現,是適合我國現實的模式,也算是已經發現了智慧城市的商業意義,故曰得其“意”。不過阿里還是有著傳統資訊化整合商的致命缺陷,就是解決城市問題的能力不足,能講故事的場景過於貧乏,很容易沉浸在傳統政務資訊化的舒適區裡。剛剛與華夏幸福的戰略合作是招絕妙好棋,可能會獲得多個可以練手,啊不聯手深耕的城市場景。

騰訊

,作為國內網際網路兩大巨頭之一,不可能不關注這個巨大市場,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切入點高調介入而已。事實上,在物聯網、智慧家居、無人駕駛、共享出行、地圖、人工智慧等智慧城市的核心技術領域,騰訊僅防禦性佈局就已經是很大一盤棋了。依託微信入口,騰訊在城市服務方面優勢明顯,也在由此滲透社群市場;透過自家濱海科技大廈智慧建築平臺的建設,也擁有了“微瓴”建築智慧化平臺,已經具備了未來智慧城市作業系統的原型能力。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其對“人”的連線能力。從人與人,到人與物,到物與物,最終連線一切。市民及其需求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離“人”最近的入口價值無限。當然,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場景和線下入口陸續開啟,社交端的優勢是不是能延續是個不小的挑戰。對騰訊來說,以微瓴產品化為突破口,全面佈局城市物聯網平臺,還是可能繼續成為阿里頭號對手的。“連線”二字的價值,不亞於人的“血脈”。

華夏幸福

,號稱產業新城運營商,兩個核心的技能,做產業,建城市。能同時把這兩件事搞明白,能獨立完成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的企業,全球都難找到第二家。這方面,它幾乎是幾家裡唯一難以替代的,掌握著包括住宅商業在內,涵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幾乎全部城市場景。產業方面,替政府招商引資很厲害不說,還自己做孵化器投早期。更重要的是,跟google一樣,老闆也投了很多智慧城市相關產業,比如無人駕駛、共享出行、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生態修復……離完美的智慧城市運營商只差一步,其實就是把產業和城市領域的能力真正合二為一,同時實現城市和產業的升級,或者說新的智慧IP的注入,即可無敵於天下。事實上,所缺可能只是Sidewalk Toronto那樣一個故事。

萬科

,作為各種意義上的宇宙第一房地產開發商,在這個去槓桿的風口浪尖上,也在引領著地產行業改名和改行的潮流。深圳市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剛剛更名為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將自身定位進一步迭代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在鞏固住宅開發和物業服務固有優勢的基礎上,業務已延伸至商業開發和運營、物流倉儲服務、租賃住宅、產業城鎮、冰雪度假、養老、教育等領域。這些重資產運營的活幹起來很累賺錢又慢,所以轉型更高階的科技企業形象,往城市運營的高階階段也就是資料運營上發展,應該是其真正意圖。雖然運營這事萬科做得怎麼樣暫時還不好評價,但是在建造方面,萬科的技術儲備應該毫無爭議的行業老大。過去的很多年裡,萬科孤獨前行,在以裝配式住宅為核心的住宅產業化道路上一騎絕塵。未來城市中,彈性建造體系支援的柔性空間系統,是實現空間共享化、功能混合化、結構輕型化等特徵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建造過程的資料驅動,也為空間的可運營提供了保證,sidewalk也就是因為google投資了模組化建造公司Factory OS,才有了這份底氣進軍建築業,類似的還有拿到軟銀鉅額投資的Katerra。因此,萬科掌握著未來建造科技的先機,也就是城市的物質空間骨架,故曰得其“骨”。整體上對資訊科技的不敏感,是萬科也是所有地產企業轉型的硬傷,在與IT企業的合作中,話語體系無法溝通可能會是其最大障礙。

華為

,作為以技術實力著稱的傳統電信裝置商和系統整合商,一直是智慧城市市場上低調但又不可忽略的力量。從雲到端,整個IoT資料鏈路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華為的裝置產品。終端、晶片、5G、LoRa、NB-IoT……都有著決定市場技術走向的能力,其2012實驗室更是聚焦顛覆性黑科技,比阿里達摩院更早深耕基礎研究。其目標是“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華為能不能做到不好說,但離開了華為,看起來誰也做不成。在網際網路時代,華為完全憑藉技術實力保持存在感,但網際網路和運營基因的缺失,已經嚴重影響了其未來的市場地位。華為應該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因此成立了場景實驗室,深耕現實場景需求。智慧城市建設中,資料鏈路是數字孿生的基礎,如果說現實的建築結構是“骨”,那虛擬的網路架構就是“筋”,如果華為能聯合合適的線上線下夥伴,“筋骨合一”,更多聚焦城市運營所需求的應用技術創新,則也可以藉助智慧城市完成企業形態的躍遷。

除了以上幾家,最近還有一個新的巨頭高調進入智慧城市領域。

中國平安

,作為一個主業為金融保險的公司,擁有22000個工程師及研發人員,遠超於多數科技巨頭;在智慧認知、人工智慧、區塊鏈和雲科技等科技領域已經建立了全球領先優勢。中國平安是華夏幸福、旭輝、碧桂園等地產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也與幾乎與所有一線開發商建立了股權合作,由此掌握了豐富的城市場景。資金、技術、場景俱全,可謂天生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說未來有一個企業會在這個領域稱霸,至少要同時具備上述其中兩家的基因,而城市運營基因可能比IT技術基因更難獲得。苦練內功固然可以提升實現一定程度的轉型,但基因的改變則容易傷筋動骨。所以下一個階段,合縱連橫的水平基本決定了這些企業能到達的高度。雖然這些企業(國內)中除了個別直接競爭對手外,幾乎兩兩之間都有戰略合作協議,但真正能發揮彼此優勢的深度合作尚未出現。未來最基本的模式是“技術+場景”式的聯合,因此我們已經看到了非常多的“網際網路+房地產”的戰略合作產生。但因為地產公司的視野大都侷限在住宅和社群,而且對IT技術缺乏想象力,所有暫時還沒有什麼有趣的創新實踐。

寫到這裡發現一個有意思的關鍵詞,“深圳”。上述智慧城市市場上一大半的頭部玩家都發源於此,應該不是個巧合。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在城市和產業轉型發展的新時代,深圳的產業優勢、制度優勢,還有這些企業之間,一定會產生新的有趣反應。相信這個城市應該會是離未來最接近的。

上一篇請點選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