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探訪敖家溝平頂山遺址,已是第三次。你以為那裡是這樣式的,其實它是那樣式的。荊棘遍地,雜草叢生,酸棗樹的棗刺時不時地挽留你一下,蜘蛛網在臉上糊了一層又一層,讓你擇不清。訪古的難度可想而知,不言而喻,BUT,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披荊斬棘,幹就完了。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敖家溝北平頂山在遼西古道旁,燕山以北,松嶺餘脈,淩河之右,即錦承鐵路義縣李家溝至周家屯區間的59公里處,義縣頭道河鄉二道子村大康堡屯東南1300米、敖家溝屯正北500米處,山之海拔高度為126米,高出山腳下的大淩河水面約40米。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1986年4月28日,此山被義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敖家溝北平頂山遺址”,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顓頊是中國歷史上約四千五百年前,傳說時代即上古五帝時的第二位帝王,廟號玄帝。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顓頊帝曾經巡察治理過的地方“北至於幽陵(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幽州之地),南至於交隊,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顓頊之墟”又稱顓頊故墟。其類似河南安陽的“殷墟”,是帝顓頊在執政巡察北方幽陵時曾經居住過的行宮或修建的城堡。後來廢棄荒蕪,人們則傳稱之為“顓頊之墟”。“墟”字一般釋義為大丘、故城、廢址,其他還有如村落、集市,有人居住過的地方。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顓頊之墟四千五百年前的原址,在史書記載的方位,沒有準確地點,除《晉書》《通典》之外,《通鑑輯覽《大清一統志》、民國《義縣誌·大事記》都明確記載在“義縣西北”。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敖家溝北平頂山系相鄰的三個平頂山最西一座,山體為土質,實為大丘,平頂呈長圓形,東西長70米,南北寬40米,非常平坦,歷年有人耕種,四周邊緣有人工堆起石壕。平頂山東側,2014年被敖家溝範姓個體沙場承包人,使用工程機械鏟推成人造平地,面積達40米x40米。平地與平頂山東側已成斷岸,高4米,南北長38米。斷岸南北露出兩個古人用火灰坑遺蹟。北灰坑斷面尺寸高1。5米,南北2。0米,距平頂山地表1。0米,堆積火燒灰十呈灰褐色,細密硬實,但手劃即碎。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義縣敖家溝北平頂山東側斷崖裸露出來諸多石化了的陶器殘片、磨製工具和人及動物骨骼化石,都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北方人類聚居生活的遺物。其地理位置、存在年代與史前五帝之第二位顓頊帝“北至於幽陵”屬同地同期。依上述證物及史書記載,我們初步推定“顓頊之墟”史前原址可能就在遼西郡義州境內的敖家溝北平頂山。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第一類是陶器殘片。有鼎足、豆足、鬲足、甗足(袋狀)有耳(橋形)底、沿、箅等。陶器外壁有繩紋、劃紋、弦紋、之字紋,有花邊沿直口沿。卷口沿 侈口沿,均為夾砂紅陶或灰陶,器物多為手製,沒有輪制。陶器皆為蒸煮器、盛貯器、禮祭器之殘片。第二類是磨製工具。第三類是骨骼化石。有人骨化石四件,動物骨化石八件,貝殼化石兩件。亦有食肉動物,骨肉同吃後的排洩物——白色糞便化石。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古城,古蹟,每一次去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於斷崖面逡巡,於樹木蔥茂處回眸,與四千年前的歷史對話,那一瞬,滄桑衝擊著你的心靈,厚重凝固了你的思維。偶得的瑪瑙小磨片,形狀規則,圖案清晰,經過溪水的清洗,越發的通透。溪水潺潺,清澈見底,除了清洗古陶片,還撿了一塊自己喜歡的石頭,揣著回家。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歷史文化的解讀與詮釋,歷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和主要內涵,要想真正瞭解一座城市,就必須瞭解它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傳統。發掘古城文化內涵,讓遺址活起來,文物動起來,讓它的故事從地底下走出來,為它揭開最後一層面紗。對敖家溝平頂山遺址考察,之頻,之深,之切,非義縣民間學者邵恩庫莫屬。記者也多次循著他的足跡進行探訪,亦受益匪淺。

義縣敖家溝平頂山遺址:或繫上古玄帝顓頊之故城

對古遺址的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對文物的補查和考古發掘,非一人一己之力,更非一日一月之功,如漫山的山棗樹,不斷的萌芽,擴散,生長,方可茂盛。殘留的遺蹟,本是歲月最珍貴的饋贈,是印證歷史、典藏文化的寶庫,莫讓它在一復一日的風吹雨打,風雨剝蝕下走向銷聲匿跡,頹敗成一座真正的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