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收購推特:願景可能都是泡沫

這兩天,新聞頭條又一次被“鋼鐵俠”馬斯克霸佔了。

花了400多億收購twitter,先燒第一把火,把之前的CEO和CTO都裁掉,看起來,好像要大幹一場。

他希望能還民眾一個平等和諧又公開透明的社交平臺,讓大家不再忍受政策限制而自由發表言論。理想和願景都很好,這也是網際網路早期創業者的美好設想。

但有一點很難避免,我們越來越發現:在網上發表言論需要很謹慎,因為一旦表述不那麼清楚,就會引發雙方論戰,本來是針對某一話題而引發的探討,轉而演變成網路口水戰,雙方對戰十分激烈,甚至人身攻擊。

如今,這個人人幾乎都能以極低成本上網的時代,在網上發表評論貌似是更普遍的事情。但一旦人群聚集起來,就會形成某種強大而可怕的群體意識,尤其是某乎上的問題模板:關於xxxx話題你怎麼看?

於是你會看到底下各種人發表的言論,甚至產生言辭交戰,更有甚者,嘲諷甚至謾罵對方。

人群中的極少數人,大概不到百分之一,能夠保持清醒獨立的判斷和思考,但人微言輕,終究很難戰勝更大範圍的從眾者。

於是,在目睹足夠多的網路交戰後,有些人逐漸遠離社交網路,索性不看了,不看就不會心生困擾,也就不會和那群離你很遠的人發生爭辯,然後把自己氣到臉紅脖子粗。

我想起短影片頭部網紅papi醬被採訪的一段影片:最開始拍的那些段子,是發自內心想表達一些東西,漸漸地,抨擊的人越來越多,持有極端觀點態度的人越來越多,不論發什麼,他們總能在評論區吵得不可開交。於是,我慢慢沉默了,不再說那些有爭議的東西了,創作範圍也被縮小了,發言也更謹慎。

只要人漫遊網路,只要人對生活有很多不滿,只要人看不得別人的好,就隨時隨地有可能存在罵戰。

網路社群在前些年氛圍還是很好的,那些發部落格的老前輩們,還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隨著社交平臺的使用者量越來越多,人們對於不同內容產生的反應也越發不同,又基於每個人所受的成長環境差異,社交平臺發展到某個階段都最終淪為言論交戰的修羅場。

完全不似網際網路初期的那般聖潔簡單。言論自由。

每個人都好像被按了加速鍵,覺得到什麼年紀必須做什麼事,陷入無妄的比較和爭論,只為爭一口氣,駁倒對方,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多重要。

他們眼裡不能容忍任何與自己觀念和認知相左的東西,一絲絲都不行。於是,人人都活在焦慮和驚恐之中,全無鬆弛感。

我明白馬斯克的願景是十分美好的,構建一個和諧平等,人人都能暢所欲言的社交環境非常有意義。

畢竟這個鋼鐵俠做出了現在主流線上支付產品pay pal,也造出了電動汽車領域的“蘋果”,甚至連完全無法想象的重複利用材料發射火箭這種奇特想法,都實現了,他還有什麼做不成?

但是,人畢竟是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我想多年前很多大佬在做社交產品的初衷都是一樣的,建造一個自由言論的優質空間,打造一個鼓勵自由發言的社交平臺,拉近人與人的聯絡,沒毛病。

但是,他們,倒在了半路,產品做到最後都面臨這樣的殘局。不管是臉書,微信,豆瓣,知乎,還是小紅書,抖音……

你會發現,隨著使用人群越來越多,平臺都會吸引一批又一批鍵盤俠和槓精,那麼多人都變得如此極端和暴脾氣,戾氣越來越重。

去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主持人言語攻擊影帝威爾·史密斯妻子禿頭,而被打耳光,引發一陣網路站隊風波。

一邊是對影帝有濾鏡的粉絲瘋狂支援,另一邊是站在公共暴力角度,維護主持人,這場混戰弄得沸沸揚揚,爭論不休。

可針對這次事件,最合理的觀點應該是:公共場合言論攻擊他人短處不合適,公共場合打人也不合適,就看你怎麼把握那個度。有些事情的處理方法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你得允許自己有中立的立場存在。

從某種程度來看,馬斯克接手推特,是想做一些良好的嘗試,構建更和諧的網路社交氛圍,無從指責,更不應該被嘲諷。但是,一直以來,處理人和人之間社交關係的產品都是最複雜的,遠超之前依賴的技術,因為,它最考驗人性。

所以,咱得充分看到做成這件事情的難度,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願景都是美好的,但做到確實很難。社交產品淪落到最後,都可能是很難收場的局面,免不了人和人網上打口仗。

說到此,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你也只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不代表所有人。

不強加,不刻意,不爭論,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可能才最重要,比起終日混跡網路祈禱暴富,不如腳踏實地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這樣更可能實現,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