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司機的覺醒時刻,會不會觸底反彈

貨拉拉司機罷工的新聞相信大家都看了吧。

這場由貨拉拉司機自發組織的罷工,從珠三角地區一度蔓延全國。

貨車司機的覺醒時刻,會不會觸底反彈

司機們自發組織全國平臺使用者放假三天(11月16-18日),向來忍讓的貨車司機們,這次怒了。

為什麼?我們來看看司機吐槽的平臺規則,心裡就有答案了。

1、平臺不僅要收會員費,每單還有5%-15%不等的抽成,羊毛薅了兩次。

2、平臺給出的運輸距離是理想化的直線距離,與導航的實際行車路線有不小差距。司機走得遠,但是運費卻少算,甚至可能虧本。

這羊毛屬實是薅得太狠了。

貨運平臺成立之初一直是標榜提升物流效率,服務司機貨主兩端,想要科技改變產業。

現在看來,貨運平臺沒有科技只有狠活了,放大了公路物流的矛盾,更加重了個體司機的負擔。

不過,貨運資訊平臺並非我國獨有,歐美各國都有自己的平臺,是不是人家也有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別人的模式,反思一下咱們的問題。

01 到底賺誰的錢

咱們就以美國的貨運資訊平臺為例。

美國的公路物流總體情況與我國相似,但是發展時間更長,產業更加成熟。

現在大家熟知的無車承運人就是來自美國的概念,由美國最大的貨運平臺“羅賓遜”最先提出並實施。

貨車司機的覺醒時刻,會不會觸底反彈

當然,中美兩國具體的法規和行業情況還是有差異的。

不過資訊平臺都是輕資產,重技術的商業模式,老美的平臺模式還是有不少可以借鑑學習之處。咱們梳理一下,就能發現美國的貨運平臺交易模式有如下特點:

1、平臺的盈利基本是來自貨主的,平臺整合運力向上遊提供運輸服務;

2、運價可以根據貨主的運輸需求(時效,里程,貨物屬性等)評定分數,透過標準計算出運價,運價是可衡量的;

3、運輸商須被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評級,信用等級會影響接到的貨源質量,從而影響收入;

這第一點就觸及根本——

利潤從哪裡來?

選擇不同的利潤來源,就會造就不同的商業模式。

美國貨運平臺的利潤主要來自貨主。平臺透過資料,演算法等能力為貨主提供最優的物流解決方案,用服務換取利潤。

零散個體運輸商(個人公司)相當於平臺的運力供應商,平臺從他們那裡採購了運力,並付出相應的報價。

這個模式從邏輯上也是合理的。

貨運本質上就是為貨主提供點到點的運輸服務,資訊平臺只是改變了模式並未改變其本質。

物流歸根到底還是資訊流

平臺掌握海量資料,透過演算法能夠實現司機和貨主之間更好地匹配。這比司機和貨主單對單一個個談,一個個試,效率高很多。

平臺還起到第三方保障的作用。相比個體散戶,貨主更加信任規模更大的平臺,平臺降低了司機與貨主間的信任成本,讓交易更為順暢。

美國羅賓遜就是如此,貨物出了問題貨主找的是羅賓遜,不是找司機或者車隊。

反觀我國的貨運平臺採用的是兩頭收費,貨主和司機都需要交資訊服務費。

有的平臺依然停留在資訊撮合階段,大資料和演算法並沒有實現更合理高效的運力匹配。

運輸中出現糾紛,司機和貨主依然是自己溝通,平臺不僅沒起到第三方保障作用,更是無法給出合理判定。

因為運費基本都是後結,加上司機時間成本更高,一旦出現糾紛司機往往處在被動地位。

這次的貨拉拉司機“罷工”除了平臺的雙重收費制度,還因為平臺無法保障司機的合理權益。

平臺雖然提升了司機的配貨效率,但是收取的費用已經超過了其帶來的價值。

02 標準化,不止標準化

再來看看運價的標準化。

貨車司機的覺醒時刻,會不會觸底反彈

其實這個我們也一直在嘗試推動運價的標準化,比如《陽光行動》要求公示抽成比例。

運價標準化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從業者的收入有了保障,但更為重要的是錨定運價和加速服務分級的作用。

現在的運價很多都是貨主看著行情定,司機打電話過去再和貨主商議,裡面的自由度極大。

雖然這個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但是這麼極易形成運價波動。

現在市場上運力是過剩的,貨主發一票貨,貨主是能夠看到不同司機出價的,司機都會主動聯絡貨主。

但是,司機之間是無法交流的,這就極易引起司機之間的互相壓價。

比如貨主賈老闆發了一票貨,平臺定價1000元。趙四師傅看到了覺得能賺個200,準備1000塊接下這個活。同時,張三也看到了,雖然張三估計利潤也是200左右,但是為了搶下這單,他報價900,只賺100。

因為司機之間無法溝通,又沒有標準參考,大家只能無腦壓價拼死競爭。如果有了運價標準,雖然司機之間還是會有價格競爭,但是大家最起碼知道底線在哪裡,能夠錨定大致的運價。

運價的標準化也能促進運輸服務的分級。

以前不同的運輸要求也會體現在運價中,但是其中的標準是模糊的,司機之間競爭唯一可以量化的只有運價。

大家只能拼運價,看誰更能熬

其實運價和很多因素相關,貨主對於運輸服務不同的要求就會產生不同的運價。有的貨主要快,有的貨主要穩,司機完全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而不是一味地壓低運價。

貨運市場上,貨主司機各取所需,大家不再只看運價,會更加註重服務。

03 第三方機構的重要性

最後看第三點信用評級。

前段時間某平臺推出了對貨主的信用評級,爆出了充1000塊就能得五星好評的新聞。

這種事在美國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他們的信用評級不是平臺自己提供,而是第三方信用機構提供。

美國不需要對貨主進行信用評級,一來是運價標準化,貨主不提供運價,二來司機是不和貨主結算的,司機是和平臺結算的。

對運輸商的信用評級核心目的是對每個運輸商的資質進行分級。

你的信用評級越高,就能證明你運送貨物能夠保質保量,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也更小,簡單一句話就是更加靠譜。

這個信用評級非常有用,你的評分越高,就能接到更為優質的貨源,收入自然也更高。

在美國個體司機可以自己註冊公司,把車掛在自己公司,這和我們國內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個體司機註冊的公司信用評分較低,往往接不到優質的貨源。個體司機想要獲得優質貨源需要掛靠大公司,失去一部分自由和利潤(公司會抽成),換取更好的貨源。

看似這個規定是對個體司機的束縛,我覺得反而是好事。

我國個體貨車司機也要掛靠才能上路掙錢,“黑掛靠”也讓很多司機吃過大虧。

掛靠公司只提供一個運營資格,不提供貨源,但收取的費用不低,還有很多苛刻的條件事先不做告知,這完全背離了國家推行掛靠制度的初心。

如果我們也能推行信用評級與貨源掛鉤,掛靠公司就不能不重視自身信用評級。信用評級需要一點點積累,”黑掛靠”與司機之間的矛盾使其無法獲得高評級。

想要獲得好的信用評級就要提供優質的貨運服務,掛靠公司和司機就是合作關係,再共分“蛋糕”。

信用評級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運輸服務商的分級,依據各自能力獲取業務,避免價格亂戰。

高信用評分的運輸商往往投入多,管理規範正規,服務質量高且穩定,相應的成本也高,適合運輸要求高,追求服務質量的貨主。

低信用評分的運輸商往往規模小,管理比較隨性,服務質量不穩定,但成本更低,適合要求不高,追求價效比的貨主。

大家各賺各的錢,運輸商只跟自己同等級的競爭,就不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運輸商也就有了一個升級的目標,低評分的會往高評分努力,而這個努力也能直接反饋到收入上,形成正迴圈。

我們要的是一起變好,不是一起擺爛,光拼價格,最後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