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這是一個看似很簡單但其實有點技術含量的問題。

子彈的數量肯定是越多越好,少了影響火力,但多也不是想多就能多的。

現代步槍、衝鋒槍用的彈匣學名叫“盒形彈倉”(box magazine),大概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子彈與槍管平行呈橫向排列並被依次推入槍膛。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很明顯,這種彈匣如果要增加子彈數量就必然要增加長度。你肯定要說增加長度有什麼?長就長一點唄。確實也有人這麼幹過,比如下面這樣的。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甚至還有更誇張的,比如這樣的。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你可能會覺得這很酷,但這種長彈匣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槍本身的重量會增加,而且重心會嚴重失衡,操作起來非常不方便;還有因為子彈數量的增加,彈匣底部用來推子彈的彈簧的簧力也要加強,這樣會導致裝彈非常費力等等。當然,這些都不是大問題,加長彈匣最大的缺點是對臥射姿勢的影響。

槍並不只是用來站著射擊的。在戰場上很多時候射手需要臥倒射擊,以減小自己被子彈擊中的機率。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彈匣太長臥射就會很不方便,射手只能側著身子,非常彆扭。

下圖是USSR的RPK班用機槍,標配40髮長彈匣,比普通AK多了10發。但同時它還標配了一個更長的兩腳架用來在臥射時支撐槍身,所以彈匣長一點也無所謂。可是步槍和衝鋒槍是沒有腳架的,更何況就算有腳架,如果腳架超過了一定長度還是會不方便。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既然加長彈匣不方便臥射,那把彈匣上置,就像二戰時Zb vz。26輕機槍那樣,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呢?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您還真別說,還真有人這樣幹過,一些早期的衝鋒槍就把彈匣放在上面。比如伯萊塔M1918,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還有二戰澳洲的歐文衝鋒槍。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但這種設計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彈匣上置了之後擋住了瞄準具的視線,只能像Zb vz。26那樣把瞄準具設定在側面。這麼做對瞄準精度的影響先不論,首要問題是瞄具是設定在左側還是右側?歷史上Zb vz。26是設定在左側的,這樣用右手抵右肩射擊的時候自然沒問題,但如果要換手射擊呢?這對於步槍、衝鋒槍來說是很常見的情況,這時候用左側的瞄具就非常不方便了。還有,現代步槍、衝鋒槍都在槍身上方配有通用戰術導軌加裝各種附件。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如果真把彈匣上置了就只能在旁邊加導軌來裝這些附件了。別不彆扭先不說,首先還是那個問題,加在左邊還是右邊?基於以上種種,彈匣上置只是在二十世紀前半頁曇花一現,二戰之後就沒人用了。

既然加長彈匣這條思路走不通,那能不能換個思路,比如利用一下槍身兩邊的寬度空間呢?當然可以!早就有人這麼幹過,比如二戰時蘇聯標誌性的衝鋒槍PPSh-41,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波波莎”。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波波莎用的這種供彈具學名叫“鼓形彈倉”(drum magazine),簡稱“彈鼓”。這種彈鼓讓波波莎有71發的彈容量,比二戰時其它衝鋒槍多出了一倍,因此很受歡迎。但它是完美的嗎?當然不是。

從供彈的可靠性上來講,彈鼓是不及彈匣的,畢竟彈匣結構簡單,而彈鼓則複雜得多,更復雜就意味著故障率的增加。還記得AK之父卡拉什尼科夫的經歷嗎?他在二戰中因傷住院,和病友們聊天時萌發了設計一款可靠的衝鋒槍的想法,而讓他產生這個想法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曾親眼看見自己的戰友因為波波莎的供彈故障未能及時開火,最後反被德軍擊中。我國在初期引進波波莎(我國管它叫50式衝鋒槍)的時候只引進了下面這個使用彈匣的版本,沒有引進彈鼓,這也說明了問題。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當然,二戰之後彈鼓依然在發展,直到今天還有,比如下面這樣的。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甚至為了進一步增加裝彈量,還有兩側雙彈鼓的設計。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現代彈鼓相對於二戰時可靠性肯定有了很大提升,但無論怎麼提升,複雜的結構決定了其可靠性永遠是低於同時代的彈匣的。並且除了可靠性,彈鼓還會和長彈匣一樣帶來槍身加重、重心失衡等問題,且這些問題往往比長彈匣更加嚴重,這裡就不贅述了。

那還有人試過其它辦法嗎?當然有!用“盤形彈倉”(pan magazine),簡稱“彈盤”,最著名的就是二戰USSR的DP輕機槍。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這種彈盤裡子彈橫向排列成一個圈,當然也有排成幾層幾個圈的,這裡不贅述。這種設計既利用了槍身兩邊的寬度空間,也利用了槍身縱向的長度空間,既增加了彈容量,又把多出的質量均勻分佈在槍身縱向的一段長度內,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重心失衡的問題。那它很好嗎?對不起,它結構依然複雜,可靠性同樣不如彈匣。

還有很多結合了彈鼓和彈盤特點的混合型大容量供彈具,估且稱之為“彈筒”吧。比如下面這些。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它們要面對的還是一樣的問題:可靠性、重量、重心等等。

難道就真的沒有比較成功的嘗試嗎?其實是有的:比利時FN公司的P90衝鋒槍。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這種衝鋒槍的彈匣非常獨特,讓它擁有了50發的彈容量。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這種獨特的直形彈匣置於槍管之上,和槍管平行排列,既不會增加高度,也不會增加寬度,也不干擾瞄具。它其實是充分利用了槍身的縱向空間,並且和普通彈匣一樣,子彈是橫向直列排列其中的,唯一的不同是子彈和槍管呈90度夾角。當子彈被推到彈匣口時,有一個裝置會將子彈先旋轉90度,變成與槍管平行後再送入槍膛。

這一切看上去確實挺完美的,除了……造價。這個方案的關鍵就是那個將子彈旋轉90度的裝置,其內部結構嗎……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反正肯定不便宜。彈匣畢竟是大規模消耗品,弄得這麼貴實在沒有必要。

那就真的沒有既可靠,又便宜,又能增加彈容量的辦法了嗎?有啊!用彈鏈啊!人類槍械史上的經典設計,絕對可靠又便宜!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你肯定要說等一下!這不是重機槍才用的嗎?重機槍架在那裡不動,拖個長長的鏈條開火沒問題。我拿著步槍還拖著這麼長一串,那移動起來豈不是太不方便了?

這個可以解決!你拿個盒子把彈鏈卷好塞在裡面,再把盒子掛在槍身下面,弄成像個彈鼓一樣不就行了嗎!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恭喜你!你總算找到了一種既可靠、又便宜、既不影響臥射、也不影響瞄準、並且還能增加彈容量的辦法了!只是,這個辦法對於步槍和衝鋒槍來說……太重了!

本來增加彈容量就會增加重量,現在又多了一條鏈子,更是雪上加霜。所以,這個方案最終只被用在了機槍上,因為機槍對重量相對不是那麼敏感但對火力持續性顯然有更高的要求。現代機槍,不管是班用機槍還是通用機槍,大部分用的就是這種供彈方法。(其實現代班用機槍有兩大流派,另一派是用彈鼓的。但這兩年彈鼓派明顯勢微了,以前用彈鼓的都紛紛轉投盒裝彈鏈陣營了,這證明了此方案的正確)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綜上所述,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現代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的裝彈數多是30發呢?因為這是人類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得到的最優解。

這個最優解要分成兩部分理解。一、對於步槍和衝鋒槍來說,最好的供彈具就是盒形彈倉,即彈匣;二、步槍和衝鋒槍的使用方式決定了其彈匣容量的上限為30發左右。

當然了還有一種別緻的設計:彈匣側置。這個和彈匣上置一樣,屬於在二十世紀前半頁曇花一現的方案。

最早用彈匣側置的應該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大規模應用的衝鋒槍:一戰時德國的MP 18。(這裡可能不準確,或許有更早的彈匣側置的槍械,本人也不太確定,如哪位大神知道歡迎補充)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注意,最早的MP 18用的還不是彈匣,是上圖所示的這種彈鼓。這其實完全是因為當時這種彈鼓是現成的,德國軍方在設計時就要求採用它作為供彈具。MP 18的設計師曾強烈反對使用彈鼓並要求使用彈匣,但最終軍方固執己見。這也證明了我上面說的彈鼓可靠性的問題。當然,後來生產的MP 18,也包括後繼型MP 28,都改用了彈匣。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使用彈匣側置的還包括二戰中的一些著名武器,像英國的司登衝鋒槍。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還有德國的FG 42。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但是這種設計只是曇花一現,二戰後就被拋棄了。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方案:加寬彈匣。

現在主流的彈匣主要分成單排和雙排兩種。單排好理解,就是彈匣內子彈緊密排成一列,但雙排並不是緊密排成兩列,而是子彈交錯排布成兩列,大概就是下面這樣。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雙排彈匣根據彈匣口的出彈方式又分成單進和雙進,上圖左邊的就是雙進,右邊的是單進。不過這和我們的主題不相關,就不多講了。從上面的圖也能看出,所謂“雙排彈匣”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雙排”,它只是把單排相鄰的子彈給錯開一點,本質上還是單排,只不過是交錯的單排。而之所以這麼設計就是為了在不減少子彈數量的前提下縮短一點彈匣長度(可見彈匣長度確實是個很敏感的指標),而付出的代價就是彈匣變寬一點。總而言之,人類現在的主流彈匣都是單排彈匣。

那你肯定要問了,既然可以讓彈匣變寬來換取長度上的縮短,為什麼不乾脆把它再做寬一點以容納更多的子彈呢?比如做個真正的“雙排”彈匣,甚至“三排”、“四排”呢?

確實有人這麼搞過。下面就是美國Surefire公司推出的四排彈匣,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在實現了60發彈容量的前提下,也沒有比30發的常規彈匣長太多。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其實也不止美國人,我國的05式微型衝鋒槍為了實現50發的彈容量(據說當年提出這個設計指標就是因為被上面提到的P90給刺激到了)也用了四排彈匣。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那這是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嗎?當然不是!加寬彈匣本質上和彈鼓一樣,都是利用了槍身兩側的寬度空間。但排數一旦增加之後,內部的結構必然會變得複雜,而複雜又會帶來老問題:可靠性的下降。

現在的單排彈匣底部一根彈簧加一塊託彈板就夠了。但如果增加排數,你要如何保證那麼多排的子彈被推著往前走的同時隊形又不亂呢?畢竟一旦隊形亂了,就會出供彈故障。下面這張圖是某個不知型號的四排彈匣的內部結構圖。

步槍/衝鋒槍標準子彈匣裝彈數多是30發的原因

從圖裡也能看出來這彈匣的底部結構比普通彈匣複雜得多。這麼設計一來造價上升,二來故障率也會上升。所以直到今天廣義上的單排彈匣依然是大家主流的選擇。

最後說一句,供彈具在槍械設計中的重要性往往是被大家輕視的,大眾普遍認為那只是一個不太重要的小部件。但實際上在所有的槍械故障中,供彈故障所佔的比例是非常高的。這小小的供彈具絕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現在主流的單排彈匣和盒裝彈鏈是人類槍械設計師多年探索後得到的最優解,但即便如此也依然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可靠。或許只有當都用上鐳射槍之後供彈故障才會成為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