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進入職場需要掌握的 14 個關鍵技巧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工作一年拉開差距:邏輯思考》作者:日本顧彼思商學院

新人進入職場需要掌握的 14 個關鍵技巧

2022年第103本書

本書共介紹了20個新人快速職業化的關鍵技巧,把邏輯思考的方法總結為模板,幫助您快速養成職業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

書中的內容對於職場新人有一定的實用性,整理了14條,跟大家做下分享。

1、首先從證據開始思考

新人進入職場需要掌握的 14 個關鍵技巧

在職場上的結論,一定要是明確證據,才會更有說服力,不要按自己的推測,那是主觀意見。

人們常說,證據要具體,可以透過增加事例來使其變得具體。但是,卻很少有人去想如何才能做到具體化。我們究竟要怎麼做,才能使證據變得具體呢?

√ 證據不使用主觀意見,要準備客觀事實

√ 要對證據的每個構成要素進行具體化

√ 具體化的方向為賦予量化資訊和說明狀況

√ 賦予量化資訊時,要有數值本身,以及用於評價數值的資訊

√ 說明狀況時,要有意識地對物件的相似性和時間的接近性進行說明

2、使證據變得立體

要為自身的主張找到證據,僅有一個是不夠的,有多個證據支撐會提高說服力。然而,不是隨意地增加,而是要從“橫向的延伸”和“縱向的延伸”這兩個維度去使證據立體地延展。那麼,所謂立體地延展應該如何理解呢?

√ 橫向延伸,是指對偶然想到的證據,謹慎地進行發問,讓證據更加豐滿

√ 謹慎地發問,是指嘗試去問問其證據成立的前提是什麼

√ 縱向延伸,是指進一步提升抽象程度

√ 橫向、縱向延伸之後,可以得到立體的證據

√ 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全貌之後,再去思考是否需要考慮其他要素

以偶然想到的證據為出發點,謹慎地發問,引出更多證據,使證據橫向延伸。另外,考慮證據的深層次含義,進行縱向延伸,這樣就能形成有立體感的證據。

3、 嘗試尋找不利的資訊

新人進入職場需要掌握的 14 個關鍵技巧

人們為了證明自己要下的結論,通常會直接去尋找能夠支撐自己主張的資訊。而事實上,如果要增強證據的可信度,那麼去收集對自己不利的資訊反倒會有效果。要收集對自己不利的資訊,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 人們常常只想直接去尋找能夠支撐自己主張的資訊

√ 想要增強證據的可信度,重要的是積極地去探尋不利的資訊

√ 擴大範圍,掌握反面的資訊

√ 掌握反面的資訊,最終可以使證據更加強而有力

√ 該技巧既能用於確認正在發生什麼事情(鎖定現象),也能用於探究為什麼發生(找出因果關係)

不利的資訊不應該躲避,應該積極地去獲取對自己不利的資訊,使自身主張的證據更加強而有力。

4、不對證據的薄弱點視而不見

證據的哪些部分是確鑿的,哪些部分是比較薄弱的,能理解的人並不多。你是否經歷過被指出問題,卻無言以對的情況?只要能夠理解證據的薄弱點,就可以對薄弱處進行補充,也可以設立警戒線。那麼,如何發現證據的薄弱點呢?

√ 認識到可能會被指出什麼問題,以及這意味著存在什麼薄弱點

√ 認識到所存在的薄弱點以後,就能進行本質發問,找出應該補充加強的地方

√ 除“證據本身的妥當性”以外,也要把握好“基準本身的妥當性”“比較的妥當性”

√ 理解薄弱點的好處是清楚知道應該進行哪些補充

√ 即使無法補充加強,只要是理解了主張與證據的關係,也是有價值的

認識到薄弱點的好處是,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補充加強。就有可能實實在在地增強證據的可信度。

即使無法進行補充加強,只要理解了不足之處,也是有價值的。沒有意識到薄弱點時,思考的狀態就是“這樣大致就可以了吧”。這樣的話,就不清楚證據是否能夠很好地支撐自己的主張了。如果能夠認識到薄弱點,那麼跟不清楚能否支撐自身主張的狀態相比,至少已經理解了主張與證據的關係,這就有很大的價值。

5、 往不同的角度去看

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是充分把握問題是什麼。關鍵點在於,能夠從收集到的資訊中發現多個問題。然而,如果是盲目地尋找多個問題,那是缺乏效率的。如何能夠高效率地、全面地找到問題呢?

√ 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是充分把握問題是什麼

√ 從一個資訊提取多個問題,這是重要的思路

√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從而提取多個問題

√ 隨著資訊的增加,問題會發生變化

√ 要理解,現在的問題是基於現有的資訊而擬出的問題

資訊是無窮無盡的,想要收集資訊的話,就要摒除那種隨意收集資訊的做法。而且,有時候想要拓寬資訊來源,也有收集不到資訊的可能。

正因如此,更要先理解好第一點,即現在看到的問題,是基於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訊而擬出的問題。

6、嘗試改變寬幅

新人進入職場需要掌握的 14 個關鍵技巧

人們常說“要正確理解現狀”,事實上,要正確地把握現狀並不容易。很多時候,看起來有特殊意義的現象,實際上只是偶然情況。那麼,如何能夠準確地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呢?

√ 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情,這不是憑藉單一想法就能確定的,也不是靠別人來告訴我們就能知道的

√ 需要對多個可能性進行不斷摸索並思考

√ 改變刻度寬幅、改變計數起點來製作多個圖表

√ 對呈現出來的趨勢考慮定性的解釋

√ 為了進行資料分割,有些資訊需要主動去收集

為了理解現狀,要確定資料以怎樣的切入點進行分割,這點很重要。同時也要理解,為了進行資料分割,有些資訊需要有意地去獲取。

7、 看清脈絡

從現有的資訊裡找出一定的意義很重要,然而事實上,“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根據過往“經過”的不同,相應的解釋也會發生變化。那麼,要理解“現在”的話,應該怎樣去看待“經過”呢?

√ 以時間軸看資料時,僅看上年度與本年度的資料是把握不清趨勢的

√ 有意識地擴大範圍

√ 看趨勢的角度:是否只發生在本階段,是否持續發生,是否是週期性現象

√ 嘗試對趨勢進行定性解釋

√ 充分意識到能夠在相同前提下進行評價的範圍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對資料的見解或解讀、評價。在變化前與變化後,有時可能是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

因此,不能一律以同一標準來評價,哪怕意義幾乎是相同的,也要帶著“應該把哪個範圍作為與現在相同的前提來考慮”這樣的思路,充分進行思考。

8、 嘗試分解觀察

分析的基礎是進行分解,只看原本的基礎數字是無法展開分析的。大家要把資料進行分解,找到有特徵性的趨勢,因為這樣更有利於思考事情發生的原因。那麼,應該如何進行分解,如何找到趨勢呢?

√ 分析從分解入手

√ 嘗試以多個切入點進行分解

√ 具有特徵的趨勢不一定只有一個

√ 對錶面數字的一致性保持警惕

√ 透過具體、抽象地來回思考,增加切入點

對於研究物件,如果能夠提升其抽象程度,就意味著可以從高視角來俯瞰,更有可能把握事實的全貌。建議大家養成習慣,透過提升抽象程度來把握事實。

9、 計算單位平均數

按每人、每天等計算出單位平均數量,能夠為我們帶來的意義遠高於單純的除法,它可以把難以想象的數字變成貼近生活的、有實在感覺的數字。那麼,具體應該怎樣按照單位來劃分數字呢?

大家把握實在數字的幾個要點。

1。 有時候家庭也可以作為一個合適的單位

像冰箱、電視機等基本上每家都有一臺的物品,可以以家庭為單位來考慮。順帶一提,日本約有5000萬個家庭。

2。 有時也可以用時間的概念來劃分

年度的總量有時也很難想象,這時可以嘗試按時間軸進一步細分為每月、每日的情況。

3。 掌握一些基本的衡量標準,會帶來便利

日本全國的小學約有2萬所,郵局也約有2萬所。小學和郵局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是全國國民可享受服務的機構。

反過來說,即如果要在全國各處提供某種服務的話,需要大約2萬個服務點。大型連鎖便利店7-11的門店數約有2萬家(2019年資料),與小學、郵局是同等水平,可以說它還作為生活的基礎設施,成了貨物收寄等服務的站點。

牙科醫院的數量比預想的要多,是小學的3倍以上;加油站的數量比汽車或人的數量少,但考慮開車移動範圍較廣,所以加油站的數量比小學或郵局多也是正常現象。另一方面,麥當勞、星巴克等店鋪與小學、郵局的數量相比,實際上並不多。

這些資料每年都會變化,需要不斷更新,但要進行某些情況的解釋時,如果能夠提前掌握幾個可以作為基準的數字,就可以透過與這些數字比較的結果,思考如何去解釋其含義。

除服務點的數量以外,還可以掌握一些與人數相關、與金額相關的基準值。

另外,關於範圍,掌握全國的情況是當然的,如果還能把規模擴充套件到亞洲、全球的話,就有更充裕的解釋空間了。大家可以先從自身關心的主題開始著手,儘可能把握一些“基準”。

小結

√ 轉化為有實在感的數字很重要

√ 選擇合適的單位,在此基礎上,嘗試計算出單位平均數量

√ 單單是精確地進行除法計算,就能變得非常容易想象

√ 我們的目的是把握實在感,所以不要太拘泥於嚴謹性

√ 如果提前瞭解一些能夠作為基準的數字,就能有更寬廣的解釋空間

10、從對方的立場考慮資訊的傳遞

溝通時,人們容易想當然地傳達只有自己知道的資訊。然而,那些不一定是對方想聽的事。而且,所謂溝通,傳達到位才是意義所在。那麼,從對方的立場出發考慮資訊傳遞的話,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確定自身想傳遞的資訊以後,可以一人飾演自身和對方兩個角色,重複多次進行對話的“傳接球”。要點有如下三個:

1. 明確自己想說的事情

2. 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一下如果對方聽到上述第1點自己想說的事情,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想象對方的發問

3. 回到自身的視角

,對上述第二點對方腦海中浮現的疑問,思考能夠迴應的內容

要重複多次這個步驟。我們具體透過剛才的例子來介紹。

1。 自己想說的是,“計算機重800克”

2。 接下來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在聽到“計算機重800克”時,腦海中會浮現什麼疑問呢?例如,可以想象到的問題是,“800克是算重的還是輕的呢?”

3。 回到自身的視角。如果要回應上述第二點想

象的疑問,那麼就是“計算機很輕(或者很重)”

接下來是第二輪。

1。 自己想說的是“計算機很輕”

2。 站在對方的角度,例如,“輕有什麼好處?”

3。 回到自身的視角,“能輕鬆攜帶”

像這樣,確定自己想傳遞的資訊以後,要認真地思考對方接收到資訊以後會有什麼感想。

實際上,對於一個發言,從對方的角度能夠聯想出多個疑問,而且,我們並不清楚在對方的腦海中真正浮現的是什麼。

但是,按照這個步驟來回思考,就能降低風險,儘可能避免只站在自身的角度來傳遞想說的事情。不僅如此,還很有可能轉化為對方所關心問題的資訊。

小結

√ 溝通取決於傳達的效果

√ 不要只想著自己想說的話,必須努力迴應對方想聽的事情

√ 一人分飾兩角,讓自己和對方進行對話的“傳接球”

√ 針對“傳接球”的整體情況,加入自我檢查,就可以得知其他需要考慮的要素

12、清楚自己想說什麼

新人進入職場需要掌握的 14 個關鍵技巧

人們往往習慣在他人身上找尋沒有傳達清楚的原因。然而,實際上有不少時候是因為自身沒有清楚理解自己想說什麼。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自己想說的話呢?

在商務情境中,溝通的主要目的大致有“共享”“判斷/批准”“意見/建議”“協助”四種。下面我們逐一來確認。

1. 共享

這是想讓對方知道,並不是單純地對對方有所求,重要的是讓告知的內容清晰易懂、傳達到位。

2. 判斷/批准

這是希望對方做出Yes/No的判斷,或者予以批准,關鍵是把“什麼是判斷的基準”“是如何判斷出來的”充分地傳達給對方。

3. 意見/建議

這是希望對方給予一定的反饋。不能讓對方毫無頭緒地給出意見,要明確地表達希望對方“關於什麼”或者“用怎樣的觀點”給予意見或建議。

4. 協助

這是希望對方採取某些行動。因為要請對方採取行動,所以首先要最低限度保證傳達的內容清晰易懂,讓對方理解。在此基礎上,重要的是明確地告知對方希望其具體採取什麼行動。

要讓聽者明白,你說的話是想“共享”資訊,請他“判斷、批准”;還是讓他給出“意見、建議”;或者請他“協助”,這點很重要。要注意避免導致對方產生“你說的事情我能聽懂,但到底要我做什麼”的疑問。

對於要傳遞給對方的內容,我們要清楚知道自己希望對方做的是什麼,同時要連同目的一起與對方進行溝通。

小結

√ 理解自己想說的話,這點很重要

√ 把主張換成一種行為來重新理解,對證據貼標籤,這樣便於自我認知

√ 透過俯瞰視角,理解自己想說的話

√ 想傳遞資訊的目的也需要明確

√ 明確告知對方是想進行“資訊共享”,請對方“判斷/批准”,還是徵求“意見/建議”,或者請求“協助”

13、聽懂對方的話

溝通是雙向的,自己想說的話固然重要,而準確地理解對方想說的話也非常重要。其中,關鍵點是對內容和結構的理解。那麼,怎樣才能理解內容和結構呢?

聽對方說話的時候,不能只是理解說話人的發言內容,重要的是聽的時候同時思考“論點是什麼”和“意見是什麼”。要點有兩個。

1。 對構成句子的要素進行劃分

2。 思考能夠以這些要素作為回答內容的問句

一般情況下,人們說話時不會嚴格區分意見和論點,很多時候會只講意見。此外,經常會出現一個意見涵蓋多個論點的情況。更甚的是,有時候說話者自身還沒意識到論點,或者把沒梳理好的論點和意見混在一起來發言。

正因如此,我們要記住,不能被髮言的內容牽著鼻子走,要意識到並理解這個發言是針對什麼論點的意見。

在會議開會時有些會面對一連串的發言時,很可能會做出的反應是,問大家有沒有什麼意見。

不要只把意見當意見來聽,而要把握意見的核心和論點,再釐清它們的結構,雖然這麼做難度有點高,但希望大家都能去試試。

小結

√ 充分理解對方所說的話,實際上這在溝通中很重要

√ 光就內容去理解內容會很難

√ 要區分發言內容中的意見和論點

√ 論點和意見有助於形成結構性理解

√ 在會議等場合也可以活用

14、 讓圖表去工作

新人進入職場需要掌握的 14 個關鍵技巧

數字可以轉化為圖表,而且,經過視覺化的轉變之後,資訊量會明顯增加。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充分地運用好圖表,那麼溝通能力就會有明顯提升。那麼,具體來說,怎樣可以巧妙地讓圖表去為我們做事呢?

製作圖表時,有以下三個要點。

1。 明確想要表達的內容是什麼

2。 思考哪一種圖表能夠準確表達其內容

3。 嘗試把想表達的內容加入圖表

如果發現想表達的資訊與圖表之間存在不協調的情況,要麼是想表達的資訊有誤,要麼就是圖表出錯了。

不過即使有些偏差,讀取資訊仍然是可能的,所以不算是致命的問題。但是,清晰易懂的資料或者說明介紹,實際上會對資訊以及圖示進行充分整合。細節也需要注意,這點很重要。

√ 數字的優點可以透過視覺化來表示,要積極地使用圖表

√ 認真思考,圖表是否準確地表達出想傳達的內容了

√ 原點“0”很重要,不能因為想展示某些資訊而過於強調

√ 使用兩個數軸可以使表現的空間更廣

√ 每種型別的圖表都有長處,要學會靈活運用各種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