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未定的光伏行業

格局未定的光伏行業

Hello,大家好,前兩期節目都是跟大家介紹了風電這個行業。這其實是傳達了我目前的主要思路,在目前的內外部環境下,有趨勢性長期性機會的行業其實並不太多。而對於能源應用方式的又一次轉變,可以說得上是比較確定的一個方向。

而在這個我們籠統地稱為新能源的板塊之中,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行業,比如光伏、新能源車、氫能、風電和儲能等等。而在這些火熱的行業中,風電的關注度可以說是最低的。相對而言,光伏和新能源車有豐富的故事和想象空間,備受關注。

而關注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風電行業的估值在較長的時間裡持續低於其他新能源相關的行業。風電龍頭如明陽智慧、金風科技、東方電氣等的市盈率普遍在15x-25x的區間,而光伏龍頭如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市盈率普遍在25x-50x區間。

也難怪,風電機組高大且笨重,分佈在戈壁、荒漠和大海等無人區,可以說是躲在角落毫不起眼的醜小鴨。相比之下,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介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技術的關鍵元件是太陽能電池。光伏的技術迭代速度快,技術路線也並不單一,每一次技術的迭代都會帶來產業格局的重大變化,對資本市場的想象空間更大。

那是不是風電就不值得我們關注了?

反正我個人並不這樣認為,我在前幾期節目已經比較充分表達我的觀點了,我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格局未定的光伏行業

對於光伏行業,這個行業本身確實更具想象力、故事性和關注度,但對於我而言,我個人認為這個行業的不確定性較之風電要大。每輪光伏週期和技術演進,都會在行業內新推出一個霸主。曾經風光無限的無錫尚德、江西賽維、漢能集團,英利集團等,如今安在哉?

而如今的隆基,確實要比前面這幾家更穩健,在技術上的佈局也更有王者的跡象,但誰又能保證在下一輪的技術演進和行業週期中,隆基還能留在霸主的王座上呢?

比如最近很火熱的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利用全固態鈣鈦礦型的有機金屬鹵化物半導體作為吸光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宣稱是第三代太陽能電池。從去年至今,一股席捲鈣鈦礦的資本熱潮正在一浪高過一浪。據不完全統計,從2021年到2022年鈣鈦礦領域投資額已近百億。在這一輪新的技術迭代的浪潮中,到底哪家企業能笑到最後,真的很難說。換句話來說,我們投資者面對的光伏行業,是一個格局還沒穩定下來的行業,我們選擇投資這個行業,這絕對是一項瓷器活,需要謹慎對待。

格局未定的光伏行業

我們不妨回頭看看16年前的無錫尚德興衰的故事,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故事其實很熟悉。

關於無錫尚德的創始人施正榮的傳奇故事,我們這裡就不多涉及了。但有一點我們需要指出的是,施正榮在留學時是師從被譽為“太陽能之父”的馬丁·格林教授,求學期間攻克了在玻璃上連續生長多晶矽薄膜的科研難題,1991年以此技術獲得博士學位,可以說是本專業的科班出身。

從2000年初施正榮開始創業,創立無錫尚德到公司的爆發式發展,等的時間並不算太長。2004年,以德國修訂《可再生能源法》為標誌,歐洲各個國家紛紛對光伏發電給予上網補貼,歐洲短時間內成為全球光伏市場的中心。

顯然,風來了,而無錫尚德在此之前已經做好了準備。僅在2004這一年,無錫尚德光伏產品出口額便翻了10倍,淨利潤近2000萬美元,一躍成為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之一。2005年,尚德在美國紐交所上市,2006年,創始人施正榮成為了中國光伏行業催生的第一個首富,身家186億美元。

但繁榮的背後,存在的隱患也是顯而易見的。下游光伏需求大增,而上游矽料開始供不應求,價格連年上漲。在2000年至2006年這幾年間,多晶矽的價格翻了約11倍,從9美元/公斤漲到約100美元/公斤。

此時,施正榮作出了兩項關鍵判斷:光伏行業的需求在未來十年會持續增長,產能必須跟上;多晶矽的價格10年內只升不降,簽訂長期協議是最好的風險規避辦法之一。

2006年5月起,無錫尚德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說服了孟山都電子(MEMC)按照當年的矽價,以80~100美元/公斤的價格,簽下一個價值50~60億美元,時效長達10年的矽片長期採購訂單。一年之後,無錫尚德進一步與美國太陽能企業Hoku簽下6。87億美元的多晶矽供貨合同。提到這家Hoku,其實我們可以額外多說一句,這家多晶矽的生產企業已經破產,而在此之前天威新能源收購Hoku公司,持有該公司60%的股權,而天威的這筆投資無疑是石沉大海了。

上游原材料多晶矽供應緊俏,缺乏議價能力的國內元件企業為了保證生產,選擇與海外廠商簽訂長期協議,提前鎖定矽片價格,成功品嚐到這一波的紅利。而施正榮正是憑藉這一波紅利,成功登頂國內的首富。

但施正榮不會想到,當時得意的兩個關鍵判斷,後來俱成泡影,尚德也因此被拉下神壇。直至2008年,全球矽價仍在飆升,高點時,全球矽料價格一度高達500美元/公斤,相比之下,尚德憑藉協議,只用花1/3乃至1/4的低價就可以買到原材料。省下一大筆錢,尚德迅速擴張電池元件產能,2008年,尚德光伏元件產量翻了10倍,成為全球產能第一的光伏元件企業。

格局未定的光伏行業

而在短短兩年以後,週期性的鍘刀不期而至,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全球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斷崖式下跌,隨之而來的是電池片、元件、矽片價格碾壓式下跌。在底部區域的時候,矽片的價格跌至16美元/公斤,僅僅是尚德當時簽訂的長期協議價格的20%。尚德與孟山都電子簽訂的長協協議,變成了苦澀的毒藥。沒辦法,尚德只能再次與孟山都電子談判,而這場談判一談就長達兩年。而在這兩年的時間裡,尚德在高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損失的重壓下,已經苟延殘喘,最終在2013年破產重組。

當眾多企業沉淪時,保利協鑫的朱共山則以另外一種打法,帶領保利協鑫穿越了光伏的第一個週期。

朱共山,江蘇鹽城人,早年經營20多家熱電廠,成為“民營電王”,在施正榮登上中國首富榜的2006年,他轉換賽道,進軍光伏,投資70億成立了江蘇中能矽業。

與當時簽訂長協、押注擴張元件產能的企業不同,朱共山的選擇是自研技術、自主生產,在技術上展現了過人的敏銳度和魄力。

彼時,冷氫化工藝是原材料多晶矽生產的核心技術,長期被美日德壟斷。在得知國內團隊在相關工藝是現實了突破以後,朱共山便果斷引入冷氫化工藝,同時聘請相關團隊設計產線。2007年,中能矽業的第一條產線投產,產能高達1500噸,是當時本土投產最早、規模最大的多晶矽產線。要知道,在2006年之前,全中國多晶矽的產量加在一起也僅有60噸。

2009年,朱共山早年創立的保利協鑫以263。5億港元收購中能矽業的全部股權,協鑫因此一躍成為全球前三的多晶矽供應商。也在這一年,朱共山以97億元身家登頂成為當年的胡潤能源富豪榜首富。

面對相同的矽料困境,施正榮與朱共山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兩家公司的命運也因此走向岔路。但協鑫的龍頭位置也沒坐多久,週期的鍘刀再次來臨。

2011年12月,美麗國商務部針對國內光伏產品,展開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而歐洲也緊跟其後啟動對華光伏產品反補貼調查,這便是光伏史上著名的“雙反”。從2012年底開始,中國光伏企業出口商品,就要被徵收23%~254%的高額雙反稅,第二年,中國光伏產品對美國的出口額下跌近5成,對歐洲的出口額下跌71%,國內光伏行業幾乎全線虧損,超過350家企業宣告破產。

格局未定的光伏行業

再次背景下,國家也陸續出臺各項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這意味著國內光伏行業進入了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度電補貼時代。此後兩年,急於突圍的光伏製造企業湧入西部,向產業鏈下游擴張。分散式光伏、地面光伏電站等設施拔地而起,此前因“雙反”而破損嚴重的產業鏈條也得到重組。

在此背景下,2013年,已成為全球多晶矽料、矽片雙龍頭的保利協鑫,也決定進入光伏電站領域。協鑫曾對外表示,“協鑫在多晶矽領域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是時候騰出手,“向下遊縱深拓展”了。

2013年1月29日,協鑫成立子公司協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時,該公司持有的光伏電站規模還只有353MW,等到2017年,這一數字已經拓展至了6GW,4年翻了20倍。

很快,由於整個光伏電站行業上馬過快,產能爆發迅猛,用作補貼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增長開始落後於補貼需求的增速,財政補貼出現缺口。2018年,中國光伏補貼的拖欠缺口超過了600億元,到2020年底,僅拖欠協鑫新能源的補貼就已高達91。7億元。

光伏電站無疑是資金密度最高、資產最重的環節,對補貼依賴較大。所以,當協鑫新能源開始在這一領域近乎瘋狂地擴張產能,而補貼又無法及時到位時,鉅額虧損便成了必然。

2018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門聯合下發《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新政釋出了一個重要變化:光伏上網電價將進一步下調,度電補貼進一步縮緊。

這裡強調一個光伏行業的本質邏輯,即一切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降低發電度電成本,實現光電價格與火電持平甚至低於火電,從而做到平價上網。正因如此,有一條主線貫穿光伏發展歷程,那就是降本增效——無論是擴張產線,拿政府補貼還是技術革新,都離不開這個核心。

在這條主線下,協鑫側重拿補貼、擴產能,所以一旦沒了政府補貼,本就負債前行的協鑫前景愈發艱難。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協鑫只能做減法,以最快速度出售全部光伏電站資產”。

當保利協鑫正因向下一體化佈局而陷入負債泥沼中時,另一家蟄伏多年的企業,隆基綠能,開始因押注新技術崛起。

在過去長達十餘年時間中,多晶矽因生產成本更低、技術難度更小,一直是行業發展的主要原料。但從發電效率上,它不如成本更貴、難度更大的單晶矽。無錫尚德、江西賽維、保利協鑫等一眾光伏龍頭,也都是在多晶矽領域中彼此廝殺、起起伏伏。

當時光伏行業的共識是,單晶矽的物理結構優於多晶矽,但由於單晶矽生產的矽料成本與拉晶工藝成本一直居高難下,“貴”成了擋在單晶矽發展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2014年,時任保利協鑫技術總監遊達坦言,“就協鑫的研判來說,單晶矽從效率上確實更具未來”,但未來畢竟“未來”,當下的江山仍以多晶矽為主體,“受制於面積和封裝損失、光衰,單晶矽微弱的發電優勢無法體現在元件上,整體度電成本不如多晶矽”,他甚至預言,“按照這個邏輯,到2017年,單晶矽市佔率不會超過35%”。

格局未定的光伏行業

而早在2006年,當全國的企業都在瘋狂湧入上游多晶矽環節時,我們現在很熟悉的隆基選擇的策略就是“不領先、不擴產”。公司的創始人李振國帶團隊調研了包括市面上所有光伏技術手段,最終判斷單晶矽將會是未來最佳的技術路線,並由此開啟長達十年的探索。2013年,當協鑫等企業向下遊擴充套件時,隆基的目光仍盯著轉化效率更高、度電成本下降空間更大的單晶矽路線。

李振國堅信,降低成本的核心在於技術,什麼技術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未來便屬於這個技術。此外的其他經營手段,都只是推廣這一技術的一種方式。

據統計,隆基自2012年上市至2021年,累計研發投入高達123。58億,並且收效顯著:在矽料環節突破了多次裝料拉晶技術;矽片環節,也突破了之前被日本廠商壟斷的金剛線切割的技術。2014年,隆基又收購樂葉光伏,向中游電池片、元件環節延伸。

這些都使得隆基單晶矽片的成本迅速下降,在與多晶矽的競爭中佔據優勢。到2019年底時,隆基單晶矽的產能和出貨量已全面超越多晶矽,達到42GW,超越協鑫,成為了矽片和元件領域的絕對龍頭,又一次改寫了光伏行業格局。

格局未定的光伏行業

如今,中國光伏踏入新週期。“雙碳”目標被提出,歐洲能源危機持續,中國與歐洲光伏雙市場開啟,光伏市場迎來又一波發展紅利期。而除了傳統的矽料原料供應,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這兩個傳統方向以外,更為關鍵的是技術路線。

沿著晶矽電池的迭代方向看,隆基曾推動電池片從BSF向PERC的轉變,但PERC電池已實現23%的光電轉換效率,逼近24。5%的理論極限。今天,PERC開始向TOPCon、異質結,以及IBC三個領域變遷,還包括前面提到的鈣鈦礦電池。從這個角度觀察,光伏行業遠遠還沒到達那個技術穩定迭代的狀態,在此情況下我們認為行業格局已經穩定了,未免有點為時尚早。

好了,這次就這麼多,我們下次見!

全文完

溫馨提示:本文僅作為個人投資的記錄,所談及的投資標的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推薦,請獨立思考,並自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