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之“學習專注”

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學習專注:深度沉浸是進化雙刃劍的安全劍柄。

本句話包括三個含義:學習專注、深度沉浸、進化的雙刃劍。

專注,在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專心注意,精神貫注。學習專注,就是專心貫注在學習上。

心流,百度的解釋是:在心理學中心流是指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心流,其實是一種心理學概念,意思跟專心一樣,但更強調心理狀態,既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

我最早是在2018年下半年聽到心流這個詞彙,當時以為是網路新新人類語言。其實”心流”這個詞最早是一名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於1990年在其《心流》一書中提出來的。

在知乎上,心流與專注的區別是這樣描述的:心流就是專注,而專注就是意義本身。

深度沉浸,百度是這樣解釋的:多比喻完全處於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全神貫注於某種事物。

所以,綜上所述,專注 = 心流 = 深度沉浸。

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因喜歡做一件事而沉醉其中,忘記了時間,不知到疲倦,不管這件事是娛樂消遣還是學習研究。

再比如小孩子,獨自正玩得歡,你怎麼叫他,他都不理,他要麼沒聽到,要麼聽到了也不想回答你,因為他正沉浸在他的世界裡陶醉哪。

那麼,“主動選擇資訊”和“深度沉浸”兩個概念,連在一起就是,要獲得“主動沉浸的行為模式“。前者只是入口,後者才是關鍵。

現實中,能聚焦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原因就是大多數人都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能主動選擇資訊的人不一定能沉浸其中。

人類自200萬年前開始進化以來,便具有了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擁有了極強的感知和思考能力,並以此建立了人類的文明。

然而進化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人類帶來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痛苦。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在享受進化的好處之時,還要承擔進化帶來的痛苦,讓我們無論身處順境或是逆境,都不得安生。

比如,在吃不到蘋果的時候,就在想,如果能天天吃上蘋果該有多好,直到蘋果多到隨處買,隨便吃的時候,蘋果就被放到樓道里跟馬鈴薯在一起了。

那麼,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你又是如何主動選擇資訊的呢?

是不是一條熱點新聞、一段有趣的閒聊就能把你的注意力從重要的事情上移開嗎?而這正是一個分界點,優秀的人能夠主動遮蔽干擾,選擇需要的資訊並沉浸其中,甚至會主動練習。

而沉浸能力的不同,又導致我們最終處在了不同的層次上。

那我們應該怎樣獲取主動沉浸的行為模式,從“聚焦”走向“卓越”呢 。本書給出了四個方法:

第一,有明確的目標。

目標一旦明確,注意力的感知就會越高,精力就會越集中,技能就會越精進。

如果目標太大,那就將它分解成小目標,讓目標更具體、更精細。

以練琴為例,練琴前,你就給自己立一個目標:“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彈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練琴半小時”這樣寬泛的目標。

第二,練習時極度專注。

實踐證明,短時間內投入100%的精力比長時間投入70%的精力好。因為專注的真正動力並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斷髮現技巧上的微妙差異和關注點,精力越集中則感知越細微。

在做A的時候徹底關注A,在做B的時候徹底關注B,A和B兩件事情之間有非常清晰的界線。

如果在做A的時候想著B,在做B的時候又想著A,這種邊界不清的習慣對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傷害。

李大釗也說過:“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說明界限分明的習慣對人性情和能力的培養都有很大的好處。

第三,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不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需要反饋來判斷自己存在的不足。缺少反饋,就很容易出錯,也很容易走神,而且很難快速提升個人能力。

所以,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是不斷精進的重要條件。

第四,始終在拉伸區練習

一味重複已經掌握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但挑戰太難的任務也會讓你感到挫敗,二者都無法使人進入沉浸狀態,好的方式是讓你的狀態處於二者之間。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本書引用了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模型:當人們對當前的活動感到厭倦時,很容易產生厭倦感,說明應該提高難度;當人們對當前的活動感到焦慮時,說明應該保持這個水平專注練習,既困難產生焦慮感。如此反覆交替就可以讓自己沉浸其中。

比如,我現在跑步,就是在一個因困難產生焦慮感的狀態。所以應該有信心堅持下去,相信,遲早我會愛上跑步,繼而達到心流的狀態。

本書中還引用小鋼琴家陳安可的案例為我們提供參考。陳安可三歲半開始練琴,一年半後就上節目演奏8級難度的鋼琴曲。在一次節目採訪中,她坦言自己每天要練4小時琴,她說:“我每天都練,沒有一天不練。”

可見,天才也需要大量的練習。或者說正是“正確的方法”加“大量的練習”才造就了天才。

所以,實踐證明,無論是誰,當你獲得深度沉浸的能力後,就一定能走向某一領域的高處。

《認知覺醒》之“學習專注”

《認知覺醒》之“學習專注”

《認知覺醒》之“學習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