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處——讀青弘《蛙聲》

孟慶江

我站在山崗上,獨自欣賞自己晚年的寂寞。這一瞬間,朋友為我拍下了一張,值得永恆紀念的照片。席慕蓉為它寫下《暮歌》,真叫入木三分,太像我了。我這輩子不想解剖別人,而善於解剖自己,總是在“靈魂獨舞”,難以被人理解。魯迅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人認為我是說真話的,這其實是過譽,那原因就是因為他偏愛。”我自然不想太欺騙人,未嘗將心裡的話照樣說盡。……。因為,我還沒有這樣勇敢,那原因就是,我還想生活在這社會里。多少年前,我在香港認識一位作家,她送我一冊得意的著作,她說“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她人生的切實體驗。我至今還弄不明白,什麼是自己真實的“靈魂”,我是誰?不就是“生民”中的一個嗎?

燈火闌珊處——讀青弘《蛙聲》

《蛙聲》封面設計/雲磊

我知道生活的況味,足以搖撼心靈的最底層,而才子的曠達卻不是凡人能懂的!

我有幸認識這位才子,她很勇敢,能直言自己對人生的感悟。與你對話能做到彼此的囉嗦,站在當今,透視過去,以及對父母的親情,隱隱難卜的心事,甚至說自己在神靈的家園裡,童年時代那種無拘的放肆……她小荷初露尖尖時,就痴墨於斗室,後來雲遊天下,卻似一半決裂,一半深情如故地愛戀自己家鄉,到頭來,還是心甘情願埋頭在“燈火闌珊”處,為家鄉的文化默默付出……我的朋友黃健中導演在拍電影《良家婦女》時,傳達了一首民歌“十八小嬌三歲郎”反映一箇舊社會古老的故事,道出了婦女的悲劇。作家把它演化成了新意,卻也幽香醉人,讓人感到哀而不怨,怒而不傷。現在的女才子,用換了角色的辦法,透過優美的詩句,把故事再演繹一遍,則是有她的高見。

詩言志。這位詩人的家鄉,輩出能人志士,她是李月川的後裔,五百年前大明內閣首府張璁授業之師李階的後人。那些古宅門臺,以及讚美名流鄉賢的文章,詩人都感到“言之空淡”,她雖說自己“不怕天高怕心高”,但卻正相反。她志在天下,征程萬里,見多識廣,學藝著述,很有成就!只不過是長城外,古道邊,故人有幾許?怎管他眾叛親離,敵滿天下,智者心知明瞭!

才子詩情憤湧,不戀紅塵,卻又跌入紅塵。往事幕幕在心中盪漾,恍然如夢藏在心中。我是你前世丟失的“魂”,這“魂”是找不回來了,留在紙上的只有優美的文字……唐詩宋詞雖背得很多很熟,你不覺得眼前這位女才子,最合人歡喜嗎!

她是我的愛徒,青弘。她熱愛祖國、愛戀家鄉的河山,滔滔的八百里甌江,大羅山中的寺廟雲煙 ……。常言微塵寄此身,陶醉於童趣的塗鴉。不知她用心良苦的深邃情懷,恐怕難以解讀她的一片蛙聲。她不會解剖別人,也善於解剖自己,只是憑藉自己的個性,自由自在地活著。她很用功,更有才氣,人人都喜歡她。她曾研學京師多年,這本《蛙聲》集,是近作,是她重返京都為“建黨100週年”獻禮後,迴歸家鄉即興所寫的一系列文字,值得一讀。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原副主編、中國《連環畫報》主編)

蛙聲嘹亮,心聲靜默——寫青弘《蛙聲》

孫良好

青弘是誰?她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不知道。

第一次見青弘,是在永強中學建校60週年之際的《董楚平文集》的首發式上。當天,她為新永強中學校慶創作的《羅峰物語》舉行揭幕式,那次活動結束,在浙江工業大學執教的老友方堅銘博士特意介紹青弘來見我,說這個女子不一般,請我多加關注。之後,她幾次邀約我參加她頗具特色的個人藝術作品展,但這些年總是忙,總是錯過。這回她透過微信轉給我一本溫州山水詩畫童話故事集,希望我寫幾句評論。

對一個自稱“畫畫、寫字、玩泥巴”之人所作詩文,我有些好奇。上週在溫州至蘭州的飛機上,我用手機瀏覽青弘不古不今、亦詩亦文的分行書寫,大體的印象是畫面感很強,思維頗跳躍,女兒心、童心、禪心隨處可見。詩文涉及的空間不大,大抵寫家鄉溫州的山水風物人情;心靈遨遊的時間卻不短,自幼及長,一生一世,乃至五百年甚至千載。若說佳妙,詩心文心隨人心流淌,不拘泥,不滿溢,張弛有度,內外兼修;若說遺憾,不少言辭淺嘗輒止,未及深入肌理就已飄向遠方。

我在網上零星看過一些青弘的畫展、甌塑展和個人訪談,婀娜多姿,靈性閃爍,此種風貌在其詩文中亦獲驗證。於我這樣一個把“孤山頂上一杯茶”奉為人生理想的人而言

,青弘當下活得還是有點辛苦,雖然不捨晝夜的勞作是她心甘情願的選擇,

但我更期待她有朝一日風輕雲淡,坐看雲起,詩畫若山水自在,心性若流雲逍遙。

(作者系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院長)

寫給青弘——解讀《蛙聲》

胡念望

人生是一段旅程,每個人都會對沿途的風景風物有所感懷感悟,青弘也不例外。人生是一個戲臺,每個人都會在其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生旦淨醜,不管是否出於甘心。

人不是孤立的個體,不管你靜夜獨處還是置身紛擾塵世俗物。讀青弘富有詩情的《蛙聲》,那是帶著點自我放逐的情愫與自我獨白的心語。看青弘帶點夢囈的陶器,那是在追尋千年甌窯點褐創意之餘的奇思妙想與別出心裁。

人,總是想要乾點兒與眾不同的事。會思考的人,總喜歡編織屬於自己的故事。於是,人便朝著自己的夢想跋涉、飛奔、追逐。

而令人驚異的是,很多人在出發時,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究竟在哪裡。漫無目的地在人生的叢林裡穿行,以至於誤入迷途、誤入迷惘,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也是再普通普遍的事。

而人生百態,很多人在出行時,竟然不知道自己是該徒步、騎行、坐車,還是藉助風力,當然徒步者、騎行者、行車者的思維很難形成同步,於是個體心性中的差異、本體自我的思索,往往外化為行為軌跡的錯位與外在物我的衝突。

都說人生需要規劃,多年前應邀為某高校畢業班的學生們演講旅遊規劃時,我第一次有感而發的人生規劃思想讓很多人至今仍然感懷感念。

其實,很多規劃都缺乏深思熟慮,根源在於規劃之前對謀定的規劃物件缺乏深入的全面的解讀、解構,繼而缺乏歷史的耐性、耐心,卻往往不是從主觀上是否用心用情專注專著,而喜歡藉助客觀上的時間有限、資金所限。

燈火闌珊處——讀青弘《蛙聲》

《蛙聲》主題曲

我從哪裡來、往哪兒去?

我能幹點兒什麼、我究竟適合幹什麼?

我的價值何在、追夢的意義何在?

……

捫心自問,很多時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包括人生的航向、載體、路徑,只是努力地忙碌著、奔跑著、苦著、樂著。

其實,我們不需要太多的焦灼與憂慮。一天自有一天的憂慮。個人自有個人的悲喜。世界是矛盾的統一體。差異的個性,成就多彩的人生。複雜的問題,簡單地求解。繁瑣的人事,真誠地面對。

人各有志。視覺不一樣,平臺不一樣,我們的視覺便也會千差萬異,這樣看來,又何必在乎某個人的某句話、某個眼神呢?選定了的,就要努力踐行。

不要責怪風力的強弱,不要計較工具的好壞,不要拘泥出身的貴賤。步履堅定的追夢人,總會在探索前路、揚帆起航的旅程中不斷調整方向、調整自我。

青弘是一位堅執的追夢人,為自己的事業樂此不疲、孜孜以求。

青弘是一位勤奮的跋涉者,為自己的人生不停探索、自在抒寫。柔弱的舌頭,能折斷骨頭。心有敬畏,為人謙卑。在有限的時空,做一個堅強的人。

(作者系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處處長、溫州市政府產業基金諮詢專家、溫州市地理學會副會長,第十屆溫州市十大傑出青年。)

青草池塘處處蛙——讀青弘《蛙聲》

饒道慶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永嘉四靈”之冠趙師秀的這一片蛙聲傳揚千百年,在永嘉(溫州)這片被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詩情激賞過的土地,在自然流淌出“池塘生春草”這樣清新詩句的地方,如今,又有一陣奇特的蛙聲加入了大合唱。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溫州的山山水水清綺明麗,鍾靈毓秀,孕育生命,涵養人文;溫州的文化既講事功實用,又不乏詩情畫意——溫州也是一個“詩國”。眼前的這一片蛙聲,是千古延綿不絕的蛙聲的迴應——

君可知 蛙聲一片在故里

南塘小荷尖尖時

……

南塘河,溫州人的母親河,遍佈溫州南北,如同母親身上的血脈,滋養著這片土地。“蛙聲片片,南塘碎影動漣漪”,這片片發自故里南塘的蛙聲,如同喧鬧的鼓吹,在述說著詩人的心志。

詩言志,詩緣情,詩人本多情。“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多情之眼觀物,則物皆成有情之生命。最是多情,自家丘壑,山水相擁,物我兩忘。

恰如陶潛“性本愛丘山”,詩人也熱戀故土,即使仗劍浪跡天涯,也會懷揣一抔鄉土。除了南塘,松臺、羅浮、雁蕩、甌江、梅雨潭、白鹿城、大羅山,還有那已隨風而去的東甌和白鹿,這些溫州人耳熟能詳的地名,一一在詩中浮現。每一個地名都展現著溫州的秀麗山水、物華天寶,每一個地名都粘附著溫州的地方風物、民俗風情,每一個地名都牽連著溫州的歷史人物、傳奇故事……這一切鑄就了溫州厚實的歷史文化,融入了作者的詩心。

而這顆熱愛故土的詩心並不囿於一方丘壑,並不只是具有故土山水的溫柔、兒女之情的旖旎,詩人的心是匹不羈的馬,詩人的眼簾也映著長槍大戟、刀光劍影,縱橫沙場,鏖戰四方。兩種情調奇妙的融合,也許,每一個少年的心中,都有溫柔與粗獷頻頻衝撞,秀麗與壯美恆久共存。

“四鄰蛙聲已閤閤,兩岸柳色爭青青。”蛙鳴四起,閤閤有聲,是否也在預示著又一個豐收之年的到來?

(作者系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

青弘的詩意人生——讀《蛙聲》

譚傑

人生各有取向也,我欣賞詩意人生。陶淵明安貧樂道,進退淡然,自享雅趣,樂守純真,以使自己的人生充滿詩意;李白天性率真,浪漫狂放,不事權貴,弗慕榮華,一生追求思想自由,用詩歌書寫自己人格尊嚴,使自己的人生充滿詩意;蘇軾笑對升遷,恪守氣節,以堅韌漫履磨難,以曠達面對謫辱,仰天賦詠,豪氣貫雲,以使自己坎坷的人生充滿詩意……

青弘,江南才女也。其氣度非凡,集才學哲思雅格於一身,睿智而又執著地選擇自己的詩意人生。初晤洛陽,眼觀耳聞盡寓“李清照之氣韻”焉。其心胸寬朗,談吐雅緻,無時尚之梳妝,皆詩意之妙言。年紀輕輕,樂結佛緣,為當代禪學詩人,《三農內參》工作者,中國禪詩研究會之主任,且繪畫奇異,詩韻凝香,讓人為之驚歎!

大凡古今之詩客雅士,其人生類乎修行也。必備學富五車之功,哲辯創意之思,愛美向善之意,憂國恤民之心。而得此四者,須累日修煉,經年修行,少砥礪,缺精思,藏私念,計得失……俱無此緣焉。

《蛙聲》,以詩、書、畫結合之形式,譜寫了溫州改革開放以來之滄桑變遷,可謂構思奇妙。以七彩之畫筆描繪溫州之大地,點亮甌越之山河,以靈動之詩韻歌頌桑梓之美景,表達愛鄉的情懷,給人傳遞著詩意之美,難能可貴焉!……讀著這些發自內心的美韻,讓人心潮湧動,為詩人的詩意情懷深深的感染。她,仰首而歌,為故鄉而吟哦;她暢懷而嘯,為時代而賦詠。一字一句都濃縮著真摯,飽含著激情,隱寓著嚮往,表達著快樂。她要和大自然擁抱,她要和家鄉的山山水水擁抱……青弘滿腹鄉愁,讓蒼天為之感動,讓大地為之驚喜!

志存高遠,是一種境界;而淡泊清心、遠離喧囂、懷揣鄉里、朝吟暮唱也是一種境界。正如王國維所言——“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弘不謀權勢,無求金錢,以詩韻大寫人生,朝吟暮唱,專研學術與藝術,無怨無悔,終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立言有成焉!

清代張潮曾說:“石不可以無苔 ,人不可以無癖。”斯言甚妙!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應該是美好的,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樂趣,以情趣點綴生活,使人生更加豐富多彩,燦爛多姿。青弘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詩歌自身本能的力量,什麼時候也不會消亡。詩人

里爾克

曾雲:“詩是人類靈魂的自然祈禱。”詩人

芮琪

亦云:“詩能開啟封藏各種可能性的密室,讓麻木遲鈍的恢復知覺,釋出希望。”……是的,詩,給人以撫愛,給人以力量,給人以精神;詩,傳達著生命的不息運動,靈魂的頑強拼搏和內心深沉的呼喚。詩,青弘的詩以及她的藝術,將會永遠靚麗,永遠年青!

(作者系洛陽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辭賦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畫藝術網首席顧問,洛陽詩詞研究會會長。)

五百年來,此時最好——青弘《蛙聲》寄語

新新

青弘,行走在人世間,是最特別的一個。我與她是十多年的知己,相識於詩文中。她彷彿是天外來客,帶著翅膀飛到人間的“天使”。

“天使”隱藏了她的翅膀,假做和普通女孩一樣。然而,她終究不一樣,她有金色的妙筆,譜寫出美麗的詩篇,卻名之曰《蛙聲》;她有金色的手指,用最為樸實的油坭雕塑出栩栩如生的甌塑作品;她有金子般的心,以祛除眾生煩惱、開啟眾生智慧為己任;她的眼睛閃爍著金色的光芒,你與她四目相對即可感受到純淨、靈犀與倔強。

祈願青弘,不被世俗所汙染,如一朵血染的蓮,任憑蛙聲片片,自顧“垂露懸針,筆墨又飛馳。” 恣意灑脫,抒盡心中無數夢想,澆滅胸中所有塊壘。

祈願青弘,不忘卻自己“天使”的命,儘管媽媽說“你不是個聽話的乖小孩”,難道沒有聽出來慈母嗔怪的背後是對你超凡脫俗追求的肯定,是對你“年少輕狂的痛”的鼓勵,是對你“步履太匆匆”的心疼?堅持自己人生的意義,你是屬於眾生的“乖小孩”!

祈願青弘,用清淨的心,靈巧的手,造好一艘前往彼岸的船,我願意跟隨她一同划槳,征服海浪,歷經白晝與黑夜,無視質疑與誹謗,克服顛倒夢想,定要採摘一朵曼陀羅,用那“燦如雲霞”籠罩“剎那芳華”。

祈願青弘“歷經多少人事”皆可“回眸一笑”,無論何時、身處何地,嘆一句“五百年來,此時最好”!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博士)

讀青弘《蛙聲》有寄

丁欣華

讀青弘的文章,總是讓我墜入青雲之中,總是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是在她構建的三維,四維,甚至是五維的空間中遨遊。自覺或不自覺,從眼睛閱讀轉移到心靈來閱讀。讀有些人文章,常常很難進入心讀,最多隻是感官上的反應。

青弘有深厚的古文、哲學、佛道之學等知識,更能可貴的是她身上所擁有的以上諸多領略,不僅僅是從讀本上膚淺得來,而是遊歷過程中所悟。她善於從一草一花的世界中,覺悟到人家所不能悟的禪意。同時,她有很好的繪畫、甌塑功底。因此,她寫的文章包括詩、畫,邏輯感、空間感、唯美感很強,讀詩即讀畫,我在讀她詩的過程中,腦子常常會浮現出她的水墨禪畫、甌塑作品來。

青弘的文章,但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她的詩作中有強烈的情感,熾熱的家國情懷。父母之愛,家鄉之愛,溢於筆端,令人動容。無論她奔波於塵世的任何一個天地,但總有一根線牽絆著她,使她總是頻頻回顧,父親的甌柑園,總是出現她的詩作中。

青弘的《蛙聲》還融入了六歲靈童李徵壕的手抄本,最終呈現的一本書籍,究竟會是怎樣的一種童趣呢?是的。她從來都是這樣天真而執著的活著,無所畏懼。希望她一直別長大,擁有成長的無限力量和激情,不要丟失純潔的才氣、靈氣。

青弘每過一段時間,總帶給人們藝術的驚喜。我總是懷疑她的時間不夠用,總是希望她能勞逸結合。但願吧!

(作者系溫州市龍灣區融媒體中心原總編輯、副主任。)

燈火闌珊處——讀青弘《蛙聲》

李徵壕與《信仰春天》

附:詩文集《蛙聲》暨作者簡介

詩文集《蛙聲》由青年詩人、溫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溫州市“龍灣區十大傑出青年”稱號獲得者青弘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

《蛙聲》主要是圍繞著“甌江山水詩路”展開。這些詩文,謳歌家鄉的風物、人文,狀寫濃濃的鄉愁與深深的鄉戀。這本“小眾”的書,可以幫助讀者瞭解溫州文化、迷戀溫州山水、深入溫州人文,看到一個別樣的“溫州山水詩路”,也可以窺見一個當代溫州心靈的青春印痕。

燈火闌珊處——讀青弘《蛙聲》

《蛙聲》裝幀體現了視覺、聽覺和詩歌文字的深層互動“ 透過一本書展現了詩意文字所需要的藝術整體性。”國內文化界二十多位專家、學者、批評家紛紛撰寫了評論文章,對這本別緻的詩集讚許有加。

燈火闌珊處——讀青弘《蛙聲》

李徵壕 “二十四節氣”書法作品 七歲

最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節氣”的植入。《蛙聲》特意邀請了剛滿七歲的小小才子李徵壕同學,用毛筆書寫了“二十四節氣”,將童真、稚趣融入其中。李徵壕是龍灣的子孫,愛畫畫,又在書法家王客老師的書院學習書法多年,6歲時登上央視。本書中的“二十四節氣”以小朋友的視角,寫得自由、童稚。“二十四節氣”的幾幀頁面,留了許多空白,是給讀者預留了一塊“世外桃源”,這是留給親愛的讀者捕捉一點感受或記錄一點心緒、情愫……。。有了閱讀者的筆記,《蛙聲》,才算是圓滿。另外,“二十四節氣”又做成二十四張書籤,隨機投放在《蛙聲》裝幀內,所以每一本書開出來的書籤都是不同的。

燈火闌珊處——讀青弘《蛙聲》

與《蛙聲》合輯隨饗的,還有《信仰春天》文創筆記本。《信仰春天》選用了青弘喜歡的文化學者楊曉華先生憂時感懷的部分詩作,李徵壕為詩做了童趣的配畫。

燈火闌珊處——讀青弘《蛙聲》

青弘《蛙聲》作者

青弘:

李一了,孟慶江關門弟子。甌塑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詩人、青年藝術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世界民俗研究所研究員。多年來,行走在公益推廣非遺之路,系溫州二中甌塑社開創者;2019年於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了國家級非遺“甌塑”第一本教科書《甌塑基礎教程》;2020年撰寫《甌塑》校本課程;2021年,應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之邀,撰寫《甌塑》體驗手冊。先後在國內各大博物館舉辦多次個人藝術展:2018年龍灣博物館舉行青弘“甌器”展,編輯發行《青弘甌器說》;2019年瑞安博物館舉行青弘“重塑”展,編輯發行《一人歸》;2021年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行“建黨一百週年慶 青弘藝術展”,出版《蛙聲》詩文集。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中國文旅等中央媒體多次追蹤專題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