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外向的人,請你放過自己

假裝外向的人,請你放過自己

01

你是“隱性社恐”嗎

今年熱播的綜藝節目《脫口秀大會》第五季,脫口秀演員鳥鳥憑藉紮實深刻的文字、“嗨喪式”的表演風格,一路過關斬將闖進決賽,最終收穫亞軍。

舞臺上的鳥鳥給人的印象,總是低頭垂眼、身體緊繃,將自己內心的緊張展露無遺。

領笑員魯豫對鳥鳥的評價非常準確,她認為鳥鳥屬於

“顯性社恐”

,就是臉上寫滿“我很緊張”的那種人。

但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

“隱性社恐”

的人,他們的“社恐”旁人很難從表面看得出來。因為他們總是開朗健談,熱衷於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和誰都能很熟絡地進行交流。

他們習慣假裝外向,但這種外向不過是為了應對人情世故而採取的社交手段。事實上,他們本身性格內向高敏,相比社交,內心其實更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待著。

相比顯性社恐,隱性社恐的人更容易心累,他們小心翼翼地迎合著他人,前一秒笑得很開心,後一秒變得很沉默。

在他們外向的面具背後,往往藏著無人能懂的疲憊。

02

卑微的“情緒貢獻者”

前段時間,一個關於

“陽光型抑鬱”

的話題衝上全網熱搜。所謂陽光型抑鬱,其實就是習慣假裝外向的人,長期壓抑、掩藏自己的負面情緒導致的結果。

不管是“隱性社恐”,還是“陽光型抑鬱”,背後都是一顆顆內向高敏的、缺乏自我認同的、活在他人評價中的靈魂:

他們善於交際,但表面越歡樂,內心越孤獨;

他們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但自己的問題卻無人關心,只能靠自己慢慢消化;

他們經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傷心,但不想被對方發現;

他們從小就懂得很多道理,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變得不敢任性;

他們渴望遇到一個真正懂自己的人,但遇到時又本能地逃避;

他們討厭自己內向的性格,覺得只有變得外向才符合社會的要求……

假裝外向的人,請你放過自己

透過以上描述,你有沒有看到一個隱藏著的

“情緒貢獻者”

的人物形象?

想想看,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個人想讓大家都對他滿意,收穫五星好評,就要照顧所有人的情緒,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他怎麼可能不感到疲憊呢?

漠視自己的情緒需求,而選擇做別人的情緒能量站——這就是“隱性社恐”者感到心累和孤獨的原因。

03

被嫌棄的“內向性格”

美國作家蘇珊·凱恩在她的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一書中,記錄了一個叫伊桑的男孩的故事。

在父母眼中,伊桑是一個性格“古怪”的孩子,他的“古怪”體現在很多小事上,比如:

伊桑已經7歲了,可是經常被3歲的弟弟欺負,而且不懂得還手;

父母試圖給伊桑灌輸“戰鬥精神”,把他送到運動場上訓練,但伊桑只想回家讀書;

伊桑很聰明,但相比學業,他更願意把精力花在興趣愛好上,尤其喜歡製作汽車模型;

伊桑有幾個不錯的朋友,卻拒絕參加社交活動……

父母對伊桑的表現感到十分費解,懷疑他得了抑鬱症。他們希望伊桑能夠更加善於交際,所以多次帶他到不同的地方進行治療。

然而,每次醫生都表示伊桑非常健康,他只是性格內向。可伊桑的父母還是無法放下內心的擔憂,執意要為兒子繼續治療……

假裝外向的人,請你放過自己

自從看過這本書後,這個故事便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

我從不懷疑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比如伊桑的父母,他們積極地為兒子尋求治療,在兒子身上下這麼大功夫,也是擔心兒子將來難以適應社會。

但是,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想要改變伊桑的性格,簡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像書中所說,

父母這樣做,反而可能會破壞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最終生生把一個健康的孩子治出病來。

我們所處的世界,對內向者而言,似乎總是不太公平。偏負面的社會評價,是所有內向者要面臨的第一重壓力。

有一項調查資料表明,人群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的人。換言之,這個世界上的外向者顯然是一個體量更加龐大的存在。

當內向者成為“小眾”,似乎就不得不接受外界對自身的定義。

和外向者比起來,內向者是“不合群的”“奇怪的”“沒朋友的”,甚至“心理似乎不太正常的”,等等。

這些負面的標籤困擾著內向者,在給他們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很多的發展機會。

伴隨著來自社會的負面評價,內向者的自我認同也發生了動搖。很多時候,他們都覺得自己彷彿真的有問題,認為內向真的是自己的性格缺陷。

為此,他們開始羨慕那些外向的人,甚至默認了某些發展機遇不屬於自己是正常的,“內向”似乎成了他們的阿喀琉斯之踵,成了他們致命的軟肋。

04

內向性格的優勢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經開展過一項關於創造力的研究,研究人員想搞清楚的是,內向性格的人和外向性格的人,到底哪種更富創造力。

研究人員邀請了當時社會各個領域的精英,包括科學家、建築學家、作家、工程師等,隨後對他們進行性格測試。

最終測試結果顯示:

那些創造力更強的人,普遍不喜歡社交,他們大多都是生活中旁人眼裡的內向者。

就像羅永浩說的那樣:

“外向的人也許會左右世界,但內向的人才會創造世界。”

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曾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是內向性格,作為一名極富創造力的典型代表,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給那些想要獲得偉大創造力的孩子提出建議:

保持獨立工作,如果你一個人工作,那你最有可能設計、開發出革命性的產品和功能,而不是待在一個委員會里或者一個小組裡。

無論是實驗測試還是現實真相,都在表明:

內向性格非但不是劣勢,反而更容易幫助一個人創造出矚目的成就。

05

別試圖改變自己的性格

儘管很多資訊都在告訴內向者不必焦慮,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內向者還是要面臨來自各方的誤解和壓力。

那麼對於內向者來說,

怎樣做才能既不迎合他人讓自己心累,又能發揮自己內向性格的優勢,獲得更好的發展呢?

不要試圖去改變自己的性格。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施瓦茨有一個“性格橡皮筋”的理論:我們就像一根富有彈性的橡皮筋,可以隨時拉長,但這種拉伸是有限度的。

施瓦茨透過實驗發現,內向者之所以內向,是因為其大腦皮層和杏仁核對外界的資訊更加敏感,屬於高度應激群體。這也是內向者在人多的時候常常感覺比較累的原因。

儘管一個人的內向性格會受其生理影響,但也不能忽略他的自由意志。

假裝外向的人,請你放過自己

實驗表明,出於某些目的或需求,內向者透過學習完全能夠掌握外向者的一些技能,從而讓自己更好地融入環境。

但正如比爾·蓋茨無論怎麼磨鍊自身的社交技能都無法變成比爾·克林頓,而比爾·克林頓無論花多少時間研究計算機也不能成為比爾·蓋茨,因此我們無法也無須讓自己改變性格。

此外,內向者應當選擇那些更符合自己性格的職業。

在和個人性格相匹配的職業、角色和環境中,人們往往更容易獲得良好的發展。內向性格的人更善於獨立工作、深度思考、長時記憶;在人際關係方面,他們更樂於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而且喜歡更具深度的思想交流。

內向者具有的這些特點,使他們在一些工作中佔據著優勢,比如需要高度專注的寫作、設計、編輯工作,或者需要深度交流的諮詢工作等等。

當內向者的優勢與相應的工作需求相契合,他們就更容易創造出顯著的成績。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其他工作就不適合內向者,比如演講或銷售。

他們只要懂得發揮自己的優勢,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工作,同樣也會完成得很好,比如演講前準備更細緻的內容,演講就會更從容;在銷售工作中用更坦誠的方式和客戶進行溝通,工作也會更順暢。

總而言之,古今多少內向者,給這個世界留下了無數寶貴的財富:

凡·高的畫、艾略特的詩、貝多芬的音樂、愛因斯坦的物理理論……你還覺得內向性格不夠好嗎?

內向者從來都不是不夠好,他們只是好得與眾不同而已。

假裝外向的人,請你放過自己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屬於“外向型孤獨”?

本書是資深心理諮詢師楊思遠整合七年心理諮詢經驗,寫給每一位外向孤獨者的勇氣之書。

全書共分為外向孤獨、內在療愈、邊界思維、關係真相、自我重塑五大章節,從心理層面為你詳細剖析外向孤獨的形成原因,深挖外向孤獨者心理障礙及災難性思維方式,給出行之有效的自我治癒方法,指引每一個高敏感、內向的人,正確認識併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最終重建人生自信,活出不迎合、不討好、獨立而完整的自我。

留言互動

所以,你是“外向型孤獨”者嗎?

歡迎在留言區交流分享

我們將在精彩留言中

隨機抽取

5名

讀者

獲得贈書

點選左下角

見《假裝自己很外向》

— THE END —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