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兩老秤的前世今生及人生啟示

我們做事做人,常常告誡自己心中要有一杆秤,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做過分的事,說過分的話,要有分寸。這裡說到的“秤”應是先前十六兩制的老秤,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就開始有了。

十六兩老秤的前世今生及人生啟示

十六兩老秤

據史料記載,我們的先人觀察到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人一生的福、祿、壽,他們從天上看著人間的一切。謂“人在做,神在看”。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各地諸侯林立,小國割據,各地的度量衡基本不統一。稱重計量單位有1斤十兩的,有1斤十三兩的,五花八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決定在全國統一度量衡。丞相李斯奏請秦皇同意,將計量統一改為十六兩。這樣,就需要在秤桿上每斤之間加上三顆星。除了北斗七星及南斗六星之外,增加這三顆星分別福、祿、壽星,短一兩無福,少二兩減祿,缺三兩折壽。

十六兩老秤的前世今生及人生啟示

老秤的秤盒

所以,古代商賈待人講究厚道,給別人稱東西時從不短斤少兩。從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一直沿用1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古人之所以要定1斤等於十六兩,是為了讓其具有“四時乘四方”的含義。“四時”表示一年四季,四方表示東西南北。“四時乘四方”,象徵著在所有的時空中都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度量衡制度不斷革新,十六兩秤製取消,改為十兩秤制,人們習慣稱原來的十六兩秤為“老秤”,改後的十兩秤為“新秤”,再後來又統一使用“公斤”制,但民間還是習慣以斤論為習慣。半斤對八兩,原先聽老人說剛剛八兩酒下肚,說的是剛喝了半斤而已。

十六兩老秤的前世今生及人生啟示

這樣的秤盒便於攜帶

兩年前,本人在海外一跳市上看到中國先前的一杆老秤,骨質秤桿、鐵質秤砣、銅秤盤及木質外盒均完好,就是繩子細線斷了而已,出於對老秤歷史知識的些許瞭解及對老秤的喜愛,就下手買了回來。綜合判斷,該秤應為中國民間的稱重實用器,為先前藥鋪稱貴重藥材使用的,本人試過,頂格稱重可以達到35克。

十六兩老秤的前世今生及人生啟示

秤盒還有一個固定件

一杆老秤,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人生哲理,它更是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無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還是個人,只有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才能有更美好的未來,這或許是“老秤”的歷史過往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和警示。

十六兩老秤的前世今生及人生啟示

尚未能確定秤盒的材質

收藏這樣一杆秤,雖然經濟價值不會很高,但老秤歷史的滄桑感、對做人做事的良心警示以及體現出來的公平公正還是有一定意義的,網友們可以把一杆老秤當一個故事,講述給身邊的孩子們,就當是增加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