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洞是我國北方最大溶洞之一,也是我國華北地區最早開放的溶洞。
雲水洞,位於北京房山上方山,如果走上方山東路,需攀登險礙(建於八百年前的金代)雲梯,上到兜率寺,再翻過山嶺到雲水洞,這一路的行程比較艱苦,因此,可以在上方山西門坐纜車直達雲水洞。
還只能坐纜車,沒有看見步行登山道。
從纜車下來,走很短的一段臺階。
就看見樹蔭下的大悲庵。
直接奔過去,繞過大悲庵,它的背後就是雲水洞。
入口處建有大悲庵碑一座,由清康熙三十年(1691)顯親王撰記。
北京房山上方山,以山奇、林密、洞幽、寺古享譽京城。其群峰峻秀,古木蒼鬱,名勝密佈,風光雄渾,有“燕郊諸山之冠”的美譽。
上方山,有九洞十二峰七十二寺。峰以天柱峰最為險峻,至今無路可攀,只能望峰興嘆。洞以雲水洞最為奇妙。
“雲水洞”三個大字由趙樸初先生題寫。
入洞,立刻進入清涼世界,石壁光滑,擔心壓著腦袋。其實不會,高度還是足夠的。
進洞30米處的東壁,高約2。5米,有遼代造像接引佛(阿彌陀佛)一尊,旁題“僧善伏,作佛石匠吳世和;誓造像,同見人僧法空;(遼)千統六年(1106年)三月五日”。這尊佛像的左右兩側還有元朝至元年間、明朝弘治年間、民國時期以及年代未明的題記多種。
造像人善伏,是遼代著名高僧通理的弟子,雲居寺“房山石經”刻經主持人。雕像工匠吳世和,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雕刻大師。此二人在上方山雲水洞雕刻佛像,說明雲居寺和上方山有著密不可分的宗教文化聯絡。
圖片來源於網路
走了一百多米。
進入第一個洞廳。高五十多米,寬三十米,有一扇高20米的石門,兩條紋龍攀附其上,取名為“二龍把門”;在劍石叢中,臥著一隻吊睛白額大蟲,名曰“臥虎山”。
我從亮出到暗處,且進到這碩大的溶洞裡,直接就懵了,沒有注意到資料上描述的景象。
我看見高臺上的三尊佛。
佛像應該是現代鑄的吧。
佛前,有鶴一對。
環顧四周,石壁上也裝點著小佛像。
頭頂是天體漩渦,感覺進入神秘星空、銀河世界。
雲水洞南北走向,洞口朝南,洞深六百多米,共有六個洞室,最大廳室高差60米,底面積2000平方米,最為奇特的是洞穴之間分別有天然小門和管洞相連線。
第二洞廳,資料上說“有南佛、鹽山、棗兒栗子山、獅子望蓮、石人、臥佛等景緻”。當然最著名的,是那個被譽為“擎天柱”的大石筍,中國第一大石筍,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擎天柱,高38米,是35萬年以上的溶滴結晶,為我國目前發現的最高鐘乳石石筍,比著名的桂林七星巖中最高的石筍還高出十米。
大石筍,猶如從天而降的通天懸瀑,垂直落下。燈光的照射下,煙靄升騰,瀰漫山谷,冷氣撲面。甚是壯觀!
頭頂上是蘑菇雲。
各種取了名字的景觀,需要一一辨認才能對上號,
石鐘乳,鬼斧神工,千姿百態,在燈光的照射打造下色彩斑斕,光怪陸離,壯美絕倫。
第二洞廳還有一根倒了斷為三截的石筍,被稱為“塔倒三截”,科學研究價值最高。科學家們應用軸系法測定了6個年齡樣品資料,石筍邊部年齡為29萬年,中心年齡為33萬年,為全國最老的石筍。
第三洞廳的景觀最豐富多姿,有“白菜山”、“棉花地”、“蘑菇山”、“靈芝山”、“觀音說法臺”等,鬼斧神工讓人歎為觀止。
第四洞廳景觀雖不多,但精美奇妙,多為半陰半陽的透明鐘乳石,或潔白如玉,或模糊有影。
第五洞廳最著名的是“老頭看瓜”,老頭戴著草帽坐在那兒,緊盯著遍地西瓜,憨態可掬。
洞中岩溶沉積物種類齊全,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形成的天然景觀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石鍾、石鼓、石琴能夠敲擊出悅耳動聽的音樂。各種不同的景色,隨著人們不同的想象力和欣賞能力,對變化萬端、層出不窮的鐘乳石賦予豐富多彩的造型。鄧拓遊覽上方山雲水洞後說:“它比廣西桂林的七星巖絕不遜色。”
上方山名勝中有九洞,分別是:雲水洞、天王洞、華嚴洞、延壽洞、九環洞、陰陽洞、朝陽洞、金剛洞、西方洞,雲水洞列九洞之首。
地質學家測定,雲水洞形成於4億至10億年前。此處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當時於海底就已沉積了厚達數百米的成巖碳酸鹽物質——石灰岩。經地殼運動、海底隆起而變成了高山。石灰岩在流動的酸性地下水的漫長化學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溶洞和多彩多姿的石鐘乳等奇觀。
在雲水洞內曾發現與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年代相當的古生物碎骨化石。早在 1400 多年前,雲水洞便有僧人的行跡。洞內形容了108 處景觀,皆為歷代僧人命名而成,凝結著歷代僧人的智慧,使雲水洞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洞。
雲水洞被人發現後,千百年來,探險者、開發者,絡繹不絕。有關文字記載:1912年,法國人顛開爾曼進洞探險;1932年,東北軍將領陳興亞進洞探險。歷史上,進雲水洞非常難行,稱為“十八傴僂”或叫“十八踞”,人進洞要手舉“火把”,彎腰弓背、或膝行、爬行,步步艱難。第一次開發是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遼寧人王樹翰、王樹常二人,徵得主持僧人同意後,投入1100銀元。當年七月動工,歷時兩個月,初步改善了入洞通道。而正式使世人暢達進入雲水洞,則是在1980年之後,原房山縣人民政府文化科接管上方山一切事物,成立上方山管理處,再次開鑿雲水洞入洞通道,通電修路,喜迎世人觀瞻。2009年始,北京市和房山區對上方山的文物古建及基礎設施進行修葺,本著“修舊如舊”原則展現“幽燕奧室”的新芳姿。
最後第六洞廳,洞的盡頭,是高約數丈的小山,上面的石筍有高、有低、有粗、有細,有的直立,有的斜倚,多似人形,故起名“十八羅漢”。
佛坐在小山上,從洞頂下垂的鐘乳石,數不勝數,形狀如傘似幡,如帷幕、如飄帶,下面十八羅漢圍在四周,真是一處不可思議的西天梵境。
出洞,小院內,秋高氣爽,陽光溫和。
小院東,小屋內供奉著觀音菩薩。
前面的小廟——大悲庵,廟小名氣不小。
大悲庵,殿宇三間,重修於清初,兩山牆有壁畫,畫旁牆壁上佈滿了遊人題記,繪畫的風格是明代晚期的作品,是北京地區現存的幾處較名貴的壁畫之一。
工作人員正在修補壁畫。
有詩形容:“蓮花朵朵開崖畔,勝似彩霞映雲端。雲水洞裡多奇景,驚呆獅子痴望蓮“。
幽幽古洞府,千古習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