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導語:王羲之是作為一個起源者的形象矗立在書法群峰之山巔上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王羲之誕生之後的整個書法史都成為了王羲之書法的註腳,即使有些註腳可能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現的。從根本上說,正是王羲之為書法劃定了疆界,讓書法成其所是。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為璀璨的瑰寶。作為一種心靈的藝術,書法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藝術底蘊。尤為著名的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通篇佈局縱有列、行無序,剛柔並濟,俊美秀逸,被奉為書法史中的極品。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姨母帖》

01兼撮眾法,備成一家

王羲之雖身居官場,卻一心研習翰墨,從自然中涉取精華。他的書法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煉就了遒勁自然的行書和濃纖折中的草書,將漢字提升到了一個論情趣、論境界的高度。成為舉世矚目的書法大家,被世人稱為“書聖” 。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琊,居會稽山陰,出身於書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由於其天質聰慧,刻苦勤奮,早年便取得卓越成就。後官至秘書郎,為官期間,清正廉潔,後升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

王羲之家學淵源,幼年即從父輩學習書法,受到嚴格訓練。7歲開始跟隨衛夫人學習書法,12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稍長後四處遊歷,見得前輩書法家李斯、曹喜、蔡邕等人所書碑刻,於是開始精研各書體勢,博取眾家之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創作出風格輕靈優美、瀟灑飄逸的新體,從而突破了漢魏質樸厚重的古風,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羲之的楷書出於前師但有所創新, 隨字本身特徵而賦形,“瀟灑縱橫,何拘平正”。他的行書更是別具風格,千古獨步。行書與草書一樣,本是在文字的具體使用中為了方便而自然產生的“急就章”。王羲之在前人行書基礎上,將各家用筆、結字中的一些長處加以融會貫通,終於創出享譽後世的行書體。

梁武帝蕭衍稱讚其書雲:“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龍跳天門首先是變化之象,代表進入時間之流的、作為純粹變化的王羲之;而虎臥鳳闕是王羲之書法的另外一面,它斑斕、華麗、雄強、優雅、法度森嚴。

唐太宗李世民對其書法更是情有獨鍾。大費周折從民間得來《蘭亭集序》,一再把玩,臨逝前又囑咐用其真跡為自己殉葬。在他看來,羲之之書乃“盡善盡美”,“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是有些偏愛了,然其確有過人之處則是無可爭議的。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快雪時晴帖》

02“中庸”理想的完美典範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

為了完善書寫技藝,人們就必須不斷地返回書寫的工具本身,在對這個工具的物之因素的不斷體察和試驗中,去開發書寫的潛能,而書法終於在王羲之的手上第一次最大程度地達到了自己完滿的表現力。

擁有高超技藝的王羲之幾乎就是莊子筆下的人物:他透過“技”並且僅僅透過“技”而步入了“道”的領域。他為這樣的革新耗盡了一生,據說到了晚年,他的書藝才臻於完善。沈尹默說,“羲之的成功,是由於潛心師古,得到了古人真正書法,運用這些法則,來創造自己的新體,就是篤守其不可變的——筆法,儘量變其可變的——形體。”

就拿絞轉筆法來說,此前它不過是支撐隸書的一種簡單的、奠基性的筆法,但到了王羲之這裡,在一個新的正規化中它卻成為了讓點畫具有無與倫比的豐富性的手段,這當然也就意味著,這種筆法在新的結構中獲得了全然不同的意義,它已不是原來的。

同樣,字形的體勢從橫向改變為縱向,這個過程是與筆法的改變一同發生的。透過將那不穩定的、還處於未成形階段的書法一下子推到一個完善的程度,王羲之為書寫帶來的是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這就意味著它包含了斷裂、飛躍、不可預測的成分。這種完善因其奪目的光芒而是不可想象的。

王羲之的另一個令人讚歎之處在於,他總能根據不同的語言和生活情境而為書寫注入不同的情感質地,而其中的優雅卻始終如一。他那豐沛的情感總能輕鬆地滲入到字的最微妙體態中,要知道,才能稍遜的書法家僅僅是做到根據情感來賦予書寫以一種特殊的情調和氛圍就已屬不易,而王羲之則完全是漫步在另一層面上。

人們每每驚歎於王羲之用筆的出神入化,萬字不同的能力同樣近乎神話。他所能做到的這一切彷彿都出自毛筆和漢字本身的自然要求。他是自然的化身。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聖教序》

03爐火純青、盡善盡美

王羲之的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

由於年代久遠,難以認定王羲之有真跡流傳下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都是後人摹寫、勾填的,或者從石刻上拓下來的。

墨跡摹本有《蘭亭序》、《奉橘帖》、《喪亂帖》等,刻本有小楷《樂毅論》、《黃庭經》,行書集字《聖教序》、《金剛經》,草書《十七帖》等。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蘭亭序》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奉橘帖》

為唐人雙鉤填廓摹本。字形大小偃仰,饒富變化,“三”字如橫空掠燕,筆畫互有照應,“百”字起筆上揚,末畫斜下挫鋒,筆鋒幾經轉折,並露出賊毫,“未”字出現兩次,筆法也不盡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喪亂帖》

其雄強風骨在其點畫間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出來,它的珍貴之處在於其書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現過程。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餘,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後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樂毅論》

王羲之在《筆勢論》中對王獻之說:“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臧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友。”他從虛與實兩方面啟發王獻之的悟性,導引其進入書學的正軌。從現存的本子中還可看到筆畫是靈動的,橫有仰抑,豎每多變,撇捺緩急;結構上或大或小,或正或側,或收或縮;分佈則重縱行,不拘橫行。從整體上言,在靜穆中見氣韻,顯生機。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黃庭經》

小楷作品,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此帖用筆、結構均應規入矩。點的寫法輕靈秀美,橫畫多以左低右高取勢,注重長短變化。豎畫多作垂露,偶用懸針。撇畫短而勁利,捺畫曲折舒展,有些捺畫寫成長點。直鉤畫多用折法,出鉤較短,橫鉤畫斜折而下,沒有強烈的頓挫,豎彎鉤畫用轉法向右平移而略帶彎曲,,鉤尖向上帶岀;轉折畫內方外圓,沒有高聳的稜角。結體方式以平正寬博、內鬆外緊見長,平正中寓斜側。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十七帖》之《積雪凝寒帖》

《十七帖》

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此帖為一組書信,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編排順序上也是大有講究,從開始的從容點畫、字字清晰流暢,到中間的恣意奔放,到《青李來禽帖》以楷書稍事休整,再入《虞安吉帖》的狂放奔灑,縱貫起來猶如一整篇交響鉅製。此帖收入各家法帖,是為千古以來,可謂教科書。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二謝帖》

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乾嘔帖》

又名《如常帖》、《昨還帖》。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是王羲之病中寫給友人的簡訊。該帖筆意神采超逸,書風沉著勁健,曾燒錄於《淳化閣帖》之中,是流傳有序的藝術珍品。

這些作品,讓王羲之書法成為無法超越的書聖

《長風帖》

結語: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具體來說,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筆法精妙,行筆瀟灑飄逸,筆勢委婉含蓄,有如行雲流水。

第二、結體遒美,骨格清秀,點畫疏密相間。

第三、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 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 講究情趣的境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