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為何在古代很多人養蠶卻穿不起絲綢?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種植桑樹為了養蠶,種植梓樹為了點燈(梓樹的種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蠟燭的蠟, 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蠟燭上的蠟都是靠梓樹獲得的)。

雖然遍植桑樹,但是在古代平民的穿著還是以棉麻居多,這是為什麼呢?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為何在古代很多人養蠶卻穿不起絲綢?

一、封建社會有嚴苛的等級制度,有非常嚴格的官服制度,各個等級所穿服飾的材質、顏色、紋樣等都有標準,各個等級之間是不能夠僭越的。

二、古代的生產力差,同樣的工作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養蠶,繅絲,織綢,印染、裁衣等都需要專業的人來做,環節眾多,且非常耗時,所以絲綢衣物的價格很高。而養蠶人是不可能完成全部環節自己做的,他們只是完成了“養蠶”這其中一環而已,所以穿不上絲綢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為何在古代很多人養蠶卻穿不起絲綢?

三、古代的多元化產業較少,養蠶人的主要任務就是種田、養蠶,這決定他們平時的工作和穿著,絲綢衣物易皺,需要經常保養,所以是不可能穿絲綢衣物幹活的。

四、古代的賦稅比較嚴重,養蠶人透過養蠶實際收入並不多,而且還有很多其他的花銷,普通的養蠶人養蠶帶來的收入也僅僅能夠溫飽,所以是沒有餘錢買絲綢服飾的。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為何在古代很多人養蠶卻穿不起絲綢?

如今,現代的科技讓絲綢無論是從原料到繅絲織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讓絲綢生產的成本大大減少,現在絲綢也不再是那個只有少數人才能夠使用的奢侈品,它已經能夠走進千家萬戶,無論是商賈、農民、工人,絲綢已經成為現在人們生活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夠在此“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