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再融資2億美元,估值10億美元,能否獲得咖啡一席之地?

瑞幸咖啡A輪融資2-4億美元,估值10億美元,已經是獨角獸。

瑞幸咖啡再融資2億美元,估值10億美元,能否獲得咖啡一席之地?

目前已經開店1000多家,年底要達到2000家,目標直指星巴克。

瑞幸咖啡2017年成立,創始人是前神州優車COO錢治亞。邀請張震和湯唯代言,不得不說,湯唯的代言還是非常契合這個品牌的,也是我認為唯一的亮點,呵呵。

前段時間,在北京召開“無限場景”品牌戰略釋出會,宣佈了公司願景和定位。

瑞幸咖啡再融資2億美元,估值10億美元,能否獲得咖啡一席之地?

創始人兼CEO錢治亞分析了當前中國咖啡消費價格高、購買不便的行業痛點,公佈了瑞幸咖啡“做每個人都喝的起、喝的到的好咖啡”的品牌願景和“新零售專業咖啡運營商”的公司定位,希望應用新零售模式,實現產品、價格、便利性的均衡融合,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一個高性價比、購買方便的咖啡選擇。

在產品上,瑞幸咖啡優選上等阿拉比卡豆,採用全球頂級咖啡機及配套裝置,由WBC冠軍團隊精心拼配,新鮮烘焙、新鮮現磨,並全程直播每杯咖啡的製作過程以監控品質,確保給消費者的“必須是一杯好咖啡”;便利性方面,瑞幸咖啡透過密佈的線下門店佈局、高效的線上支付和快捷的物流配送,實現自提、外送相結合;此外,瑞幸咖啡還廣泛應用大資料提升運營效率,以降低運營成本。

個人覺得瑞幸咖啡的傳播做的非常棒,選擇星巴克對標也是正確之選。

定位:做外賣界的星巴克!

瑞幸咖啡再融資2億美元,估值10億美元,能否獲得咖啡一席之地?

一句話就知道它想幹什麼,很多專案就是說不清楚自己是幹什麼的,不管是融資還是消費傳播,效果都不好。

但咖啡的本質是體驗,不單單是好喝。更多的是一種社交感受和體驗。

因此,價格便宜,味道好,不可能就能打敗星巴克。

本質上,星巴克和瑞幸咖啡的目標消費群還是不一樣的。

個人認為,咖啡還是傳統行業,要想用網際網路外賣的方式來做,難度不小,星巴克目前在中國的處境也是不好。

小藍杯公佈的資料:瑞幸咖啡門店數一路飆升至1000多家,銷量超過2000萬杯。今年7月完成最新一輪2億美元融資後,投後估值10億美元,完全的咖啡行業獨角獸!

狂砸10億補貼使用者,低價搶佔咖啡市場,能夠持續嗎?

這場網際網路咖啡與傳統咖啡巨頭的對決中,走向哪裡?被資本寄予厚望的瑞幸,如何解決燒錢過後的使用者留存問題,打造一套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乃至實現盈利?我覺得瑞幸咖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問我對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看法?現將核心觀點再梳理一下。

瑞幸咖啡再融資2億美元,估值10億美元,能否獲得咖啡一席之地?

第一,資本市場需要噱頭。

瑞幸咖啡提出的所謂打敗星巴克這樣危言聳聽的話語就是說給投資者聽的。怎麼才能快速或者一句話說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找一個對標。例如小米創業要怎麼向投資人說清楚小米?那就是做中國高性價比發燒級手機,對標就是蘋果。

瑞幸咖啡怎麼向投資者一句話說清楚自己:做中國咖啡外賣市場的星巴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沒錯的。

第二,解釋自己可以,但對標犯了常識性錯誤。

小米對標蘋果是可以的,向蘋果學習,透過最好的供應鏈,做價效比高的手機,但是,不要忽略了他們的消費群是不同的,至少前期大多數消費者是不同的,那,談何顛覆和打敗?小米可以打敗蘋果嗎?至少之前8年不可能,未來幾年也不可能。

第三,咖啡的本質是什麼?

咖啡的本質是什麼?一杯飲料?如果認為咖啡是一杯普通的飲料,那麼,送外賣是可以的,但為什麼人家要花20多元喝一杯普通的飲料,不自己沖泡一杯呢?

星巴克賣的是什麼?體驗和社交空間。有人說,中國的星巴克哪裡有休閒,吵死了,那是因為我們的同胞素質有待提升,但至少不像有些餐館,你不消費,直接趕你走。

咖啡到底是什麼?沒有文化品位。沒有體驗空間,那是什麼?

所謂的好產品,難道僅僅是這杯咖啡的味道很美妙,好喝的我離不開,但實際上很多人喝了覺得還不如星巴克,你說現在優惠買一送一,便宜,有何用?

第四,商業模式很重要。

新零售,大資料,這些東西可以用來做概念,當然可以賦能線下實體店,進行消費體驗的提升。但瑞幸咖啡的模式如果是靠明星代言,燒錢補貼,估計難以長久。看看滴滴外賣就知道了,一分錢一個外賣,不用錢可以吃一隻燒雞,但有用嗎?補貼一旦取消,消費者立馬走人,頭也不回。據說無錫市場的佔有率已經只有6。8%了,4月大力度補貼,一度佔有率達到30%以上,現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哪有什麼品牌忠誠度可言呢。

需要做好系統提升,商業模式梳理,當然具體商業模式或者他們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我也不清楚,如燒錢,做流量,做使用者,融資,上市,圈錢,走人,這也是常用的模式。還有真是需要做成一件事情的,改變消費習慣,教育消費者,上班,回家喝咖啡,還要在AAP上點,以此為流量入口,打造白領生態和服務平臺。

咖啡店線下還是很重要的,主要的體驗還是來自線下,跟一般的飲料和餐飲還不一樣。而且餐飲、咖啡這些品類比打車平臺難做很多,設計到的心理、細節、商家、騎手、消費者鞥更多的環節,比作打車複雜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