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把書讀厚,知其細節;把書讀薄,通其精髓;把書再讀厚,則擁有了一種俯察的視角。

最重要的是把書再讀厚。你要知道它來自誰、它反對誰,也才能真正瞭解一本書。

對於書是如此,對於歷史事件也是如此。

理解宋遼澶淵之盟,我需要把這個歷史事件讀厚。所以,就需要追問幾個趨勢性問題:

一個是宋遼之戰的主要性質是什麼。如果是一次或兩次戰役,那麼澶淵之盟就沒有意義,或者說盟約就是多餘的產物。

一個是宋遼在澶淵之盟前的戰爭態勢。如果還是持續性的大戰,那麼澶淵之盟就只是大戰後的產物,或是大戰之間的短暫休戰。

一個是契丹發動澶淵之戰到底想要什麼。此戰到底是一次搶劫,還是要滅了北宋,或是奪回關南之地?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01。宋遼之戰的戰爭性質

漢武帝伐匈奴,從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起算,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暫止,持續了15年之久。漠北之戰後,漢帝國取得了對匈奴的壓倒性優勢。匈奴人無力再戰,而漢帝國也經濟崩潰。

宋遼之戰,從公元979年第一次幽州之戰起算,到公元1004年澶州之戰結束,持續了26年之久。澶淵之盟後,北宋還能戰、契丹也還能戰。但是,契丹和北宋以盟約的形式結束了戰爭。

從定性來說,北宋與契丹之間,完全可以類比漢匈大戰,即中原與草原的競爭。中原一方是強勢王朝,草原一方也是強勢王朝,兩夥人都在硬碰硬。而在當時的地理視界內,這就是世界大戰。

東漢對羌人、五胡對西晉、兩魏對柔然、隋朝對突厥以及唐朝對突厥,都不是強勢的硬碰硬,而是壓倒性的戰爭。要麼是中原碾壓草原,要麼是草原碾壓中原。隋文帝八道出擊突厥、唐太宗五道出擊突厥,只能定性為一場戰役。中原強勢碾壓、草原招架無力,結果一戰滅國。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宋遼之戰,與漢匈之戰,是一個性質的戰爭。

首先,這是中原與草原的較量。中原一方是結束五代亂世的北宋,小一號的漢帝國;草原一方是出自東胡系的契丹,小一號的匈奴。

其次,這是一場硬碰硬的較量。中原一方能夠整合全部農民的力量,中原富裕;草原一方能夠整合全部牧民的力量,草原強兵。

第三,這是比拼綜合實力的持久戰。要麼在幽雲十六州拉鋸,要麼在關南之地拉鋸,誰也滅不了誰,所以只能拼韌性、拼資源。

02。澶淵之盟前,宋遼之間的戰爭態勢

北宋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燕雲之戰,契丹在兩次燕雲之戰後,立即發動復仇反擊。

公元986年初,北宋對契丹發動了雍熙北伐(第二次幽雲之戰);公元986年底,契丹對北宋發動了君子館之戰。此後,雙方再無此中等級的大戰。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公元994年,宋太宗趙光義連派兩撥使者向契丹求和。自公元954年後周高平之戰以後,中原王朝對草原契丹一直處於強勢碾壓的態勢。請求停戰,這是第一次。所以,中原已經不再打算大規模進攻契丹了。契丹,以沒有正式國書為名,拒絕了。但是,也沒有發動大規模戰爭。

北宋開始處於守勢,契丹開始處於攻勢。而戰場也從契丹控制的幽雲十六州,轉移到北宋控制的河北地區。

但是,沒有大戰,並不代表雙方停戰,戰爭還在繼續。宋太宗趙光義之後,契丹攻勢日益迅猛。

公元999年,契丹進攻北宋。遂城之戰,宋將傅潛怯戰畏敵;裴村之戰,宋將康保裔力戰被俘。河北諸地,遭遇掃蕩,契丹掃蕩而去。

公元1001年,契丹再次進攻北宋。長城口之戰,宋將張斌殲敵兩萬,但宋將王超按兵不動,導致戰果未能擴大。

公元1003年,契丹又一次進攻北宋。望都康村之戰,宋將王繼忠率軍與契丹連日鏖戰,而宋軍主將王超卻畏敵不救,導致王繼忠被俘。

公元1004年,契丹最後一次進攻北宋,即澶淵之戰。

03。契丹人是怎麼推進到澶淵城下的

公元1004年,閏九月,蕭太后和遼聖宗率20萬大軍,南下攻宋,目標是收復關南之地。

首戰威虜軍(今河北徐水附近),不克。宋將魏能所部,主動出擊,野戰契丹。而後宋將張凝所部,接力出擊,再戰契丹。契丹大軍在徐水被頂了回去。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再戰北平寨(今和別完縣),不克。守將田敏所部五千騎兵,不僅在楊村之戰擊敗契丹前鋒,而且連夜偷營,直衝遼聖宗御帳。

三戰保州(今河北保定),不克。保州守將楊延昭命令士兵往城頭潑水,水漫城牆、迅速結冰。契丹大軍望冰城興嘆,悵然離去。

四戰定州(今河北定州),忽視。定州的唐河防線,聚集了王超所部的十五萬宋軍精銳。

鎮、定、高陽三路兵宜會定州,夾唐河為大陣,立柵以守。

這十五萬大軍,嚴格按照御授陣圖的要求,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設定了“平戎萬全陣”。十五萬人根本就不是在野戰,而是擺了一座“吃人”的城池。契丹人只要放手攻陣,那就全部落入軍陣之中,必會有來無回。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但是,契丹人選擇了忽視。

他們繞過了定州大陣。然後,北宋河北方面的真正主力,就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意義。先是被契丹人忽視,後是被自己人懷疑,之後長期失聯。

契丹向東轉戰瀛州(今河北河間)、祁州(今河北安國)等地。跳下戰馬的契丹戰士像中原士兵一樣攀爬城牆,但迎接他們的卻是滾木礌石。瀛州成了絞肉機。在留下上萬具屍體後,契丹人含恨離去。

攻克祁州之後,契丹大軍繼續南下,並把怒火發洩到了大名府(今天河北邯鄲),屠戮了大名府子城德清軍。但是,大名府始終巋然不動,契丹人攻不下這座河北堅城。

於是,繼續向南進攻,在華北平原上越點攻擊。遊牧騎兵一路上席捲殘雲,卻繞過了幾乎全部的堅城,直抵澶州城下。

04。契丹人到底想要什麼

軍事要地,之所以成為軍事要地,就是因為你不能繞過去。繞過去,就入危局。而北宋的尷尬就是華北平原上沒有軍事要地。所以,北宋對付契丹騎兵,一靠華北平原的縱深,但縱深已經被打穿;二靠河北大地的處處堅城,但堅城全被繞開;三靠前線的主力兵團,但定州主力卻被“忽視”了。

但是,契丹人也遭遇了問題。

一是失去了作戰目標。

進攻北宋的一直目標是搶人、搶錢,但20萬大軍就不是來搞搶劫的。所以,只能是奪回關南之地。而契丹人卻把關南之地繞過去了。所以,到這個時候,關南之地這個目標就已經無法成立。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二是把自己置於危局之中。

後面的主要堅城一個也沒能突破,前面的北宋軍隊已經是宋朝皇帝親率的舉國主力。在華北平原上,契丹人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即便自身機動性再強、即便華北平原再平,這也是危局。

到了黃河邊上的澶州,契丹人只能尷尬。

向前進,肯定拿不下汴梁,因為你連定州和大名府都拿不下,怎麼可能拿下北宋首都汴梁?甚至黃河都無法突破。

向後退,勞師遠征而一無所得,契丹人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而且定州大軍未必就允許契丹人輕易撤退。

所以,到這個時候,我們只能給這二十萬契丹大軍尋找一個目標。而找到這個目標的人,是宋朝使者曹利用。如其所言:

北朝既興師尋盟,若歲希南朝金帛之資以助軍旅,則猶可議也。

05。趨勢一直在形成

契丹真是要“興師尋盟”、實現以戰迫和嗎?

可能,蕭太后和遼聖宗在作戰初期,根本就沒想得如此深遠。但是,從契丹與北宋的大勢來說,這是契丹人最好的目標,甚至比關南之地的目標更有意義。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但,這個目標只是後世之明的我們給契丹人找到的,或者說是北宋使者曹利用給契丹人找到的。而契丹人最初的目標是什麼呢?

契丹母曰:“晉德我,畀我關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還我。”

還是索要關南之地。但是,關南之地肯定是要不回去了。因為河北堅城就是契丹人的絞肉機。拿回關南之地的瀛州和莫州,你契丹人得攻城。攻城不行,那就免談。

但是,處於危局或尷尬之中的契丹人想談判了。而北宋方面呢?即便是主戰派寇準也想談判。為什麼大家都有談判的意願?

一個原因是宋遼之戰的戰爭性質。

契丹人不是突厥人。他們不是隋煬帝八道反擊、唐太宗五道反擊就能解決的問題。而北宋也不是一打就跑的西晉或亂世戰火的五代。北宋與契丹之間,就是一次漢匈大戰。漢匈大戰的結果,只有一個:徹底的零和博弈,到最後兩敗俱傷。失敗者、王朝更迭,勝利者、經濟崩潰。而這個結果都不是北宋和契丹想要的。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再一個原因就是契丹和北宋的戰爭態勢。

公元986年雍熙北伐後,北宋陷入與黨項和契丹的兩線作戰。所以,北宋打不動了。將近20年後,契丹人主動發動了此次場傾國之戰,即澶淵之戰。對於契丹來說,傾國之戰不是隔了20年。自公元954年高平之戰,契丹就沒有組織過傾國之戰。甚至,這個時間還要往前推到公元936年遼穆宗滅後晉。出自東胡系的契丹人,不具備傳統草原帝國的戰爭銳度。

戰爭性質:這是一場中原與草原競爭的持久大戰。戰爭態勢:中原的北宋和草原的契丹或是無力或是不願發動傾國之戰。所以,談判就是最有意義的目標。這一切都是澶淵之盟的前期鋪墊。

歷史到底是必然還是偶然?歷史是英雄主導的還是大勢主導的?

無法做出一個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其實用雪崩的類比,可能最為合適。趨勢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堆積起來的雪,越堆越厚。但雪崩什麼時候會發生呢?需要有一個人或一些人的聲音或行動,去促成雪崩的爆發。澶淵之盟,趨勢已經在醞釀。但也不能拒絕一些人的臨門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