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運河危機”,不僅是經濟,更是政治

最近,日本一艘巨型貨輪堵塞蘇伊士運河的事件吸引了全球的注意,據稱每天經濟損失幾百億美元,日本船主還因此道歉,多國船業公司準備繞道好望角航行。那麼,蘇伊士運河為什麼對全球經濟如此重要?其實,通過了解它的歷史我們就會知道,蘇伊士運河不僅對全球經濟,對亞洲和歐洲乃至全球的軍事、政治、經濟都有重要影響。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曾經影響全球格局的20世紀50年代的“蘇伊士運河危機”。

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運河危機”,不僅是經濟,更是政治

蘇伊士運河危機(第二次中東戰爭)始於1956年10月29日,時任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宣佈蘇伊士運河上的英法兩國公司收歸國有,引發了以色列對埃及的軍事侵略,隨後英法兩國與以色列形成聯軍入侵埃及。當時,蘇伊士運河的原油運載量佔到整個歐洲原油運載量的三分之二。以色列、英國、法國對埃及的入侵使蘇聯也捲入該事件當中,同時,由於美國想從蘇伊士運河收割利益,該事件也使得美國從多方面與英法分裂。最終,在埃及的頑強抵抗和國際輿論壓力下,以、英、法三國於1956年底到1957年初從埃及撤軍。蘇伊士運河事件成為冷戰時期具有關鍵性的重要事件。

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運河危機”,不僅是經濟,更是政治

蘇伊士運河在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的主持下經過十年的開鑿於1869年通航(在之後的19世紀80年代,斐迪南·德·雷賽布還試圖開發巴拿馬運河,但沒有成功),運河開通後使得埃及大部分領土從西奈半島分離。運河長120英里,透過紅海將地中海和印度洋相連線,能夠讓貨輪在歐洲和亞洲之間直接往返,不用再繞道好望角。蘇伊士運河對於全球貿易的價值使得埃及周邊國家不斷出現利益紛爭,同時也成為了冷戰時期超級大國的角逐焦點。

促使以、英、法三國入侵埃及的直接原因是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在1956年7月宣佈蘇伊士運河上英法兩國公司收歸國有,但造成軍事衝突的深層次原因卻是早就在醞釀之中的。早在兩年前,隨著二戰後各項事宜塵埃落定,埃及開始敦促英國撤離駐紮在蘇伊士運河上的軍隊,英國軍隊在蘇伊士運河駐紮軍隊始於1936年的“英埃條約”。同時,埃及軍隊也不斷和以色列軍隊在兩國邊境地區產生零星衝突,納賽爾也不斷表現出對猶太國家的反感。

當時美國答應埃及為在尼羅河上修築阿斯旺大壩提供資金支援,結果卻食言而肥,這使得納賽爾惱怒異常,再加上蘇聯為埃及提供了資金和軍事支援,納賽爾隨即宣佈蘇伊士運河為埃及國有,所有通行蘇伊士運河船隻繳納的費用將用以修築阿斯旺大壩。由於將英國勢力排擠出了蘇伊士運河,於是英國聯合了法國(法國認為納賽爾為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提供了支援),再夥同埃及的近鄰和對頭以色列對埃及展開軍事行動,企圖重新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運河危機”,不僅是經濟,更是政治

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率先發動了進攻,兩天之後,英國和法國也相繼出兵。本來三國打算同時出兵,但是英法兩國的軍隊出現了延誤。雖然出兵滯後,但是英法軍隊很快佔領了塞得港和福阿德港,並控制了整個蘇伊士運河。然而,英國和法國的畏縮不前給了蘇聯回擊的時間,因為當時蘇聯正忙於處理匈牙利危機。蘇聯也想利用阿拉伯國家的勢力在中東站穩腳跟,因此從1955年開始不斷透過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提供武器援助,並在美國食言後幫助埃及建造了阿斯旺大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譴責了英法以三國的侵略行徑,並威脅說如果三國不撤軍就向西歐使用核武器。

然而,美國的表現卻十分謹慎。艾森豪威爾政府譴責蘇聯隨意使用核武器只會讓事態更嚴重,並警告蘇聯不要以武力方式直接插手這次衝突。同時,美國也對英法以三國非常不滿,他們沒有知會美國就擅自行動,因此美國警告他們儘快撤軍。美國威脅說,如果三國拒不撤軍,將對他們實施經濟制裁。在美蘇兩國的壓力之下,英法兩國在當年12月撤出了埃及,以色列也迫於美國的壓力,於1957年3月交還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運河危機”,不僅是經濟,更是政治

聯合國在這次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第一次派遣了維和部隊,用以監督三國撤軍的進展。

這次危機之後,英法這兩個曾經的殖民大國意識到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被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甩在背後,這次事件也成為了世界殖民史上的重要節點。在英國撤軍兩個月後,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宣佈辭職。

這次事件使納賽爾成為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民族主義運動的英雄,以色列雖然沒有獲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但是再次獲得了沿蒂蘭海峽運輸貨物的權利。

十年後,埃及在“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關閉了蘇伊士運河,時隔十年,蘇伊士運河再次成為埃及和以色列軍事對抗的前線。

1975年,中東態勢逐漸緩和,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重新開放了蘇伊士運河。如今,運河每年的總運貨量達到了3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