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科普:顛覆你的想象,空巢老人可能更加健康長壽

敬老科普:顛覆你的想象,空巢老人可能更加健康長壽

空巢老人與外地子女影片聊天

想象

每當提起“空巢老人”,你首先聯想到什麼呢,孤獨?可憐?無助?心酸?健康狀態不佳?

顧名思義,空巢老人就是子女都不在身邊,獨自居住或只和配偶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的比例不在少數,根據2015年國家衛計委發表的數字,我國老年人口的一半是空巢老人,其中獨居老人佔老人總數的10%,只和配偶居住的老人佔42%。

也就是說,在全國範圍內,平均每兩位老人就有一位是空巢的,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那麼問題來了,難道說如此龐大的老人群體都處於孤獨的、可憐的、無助的狀態?都過著讓人心酸的、健康狀態不佳的生活嗎?

有醫學衛生研究團隊專門做了這方面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我們的想象。

敬老科普:顛覆你的想象,空巢老人可能更加健康長壽

研究

《中國衛生統計》是一份全國性衛生統計專業學術期刊,由中國醫科大學主辦。該期刊在2019年8月發表了一篇題為《空巢與非空巢老人健康期望壽命及影響因素研究》的學術論文。

這篇論文的主要結論是:

空巢老人的健康期望壽命,相比非空巢老人更長。

這項結論的基礎來源於對10364 名老年人的研究,其中空巢老人3451名,非空巢老人6913名。研究人員分析對比了各個不同年齡段老人的健康期望壽命,發現空巢老人均高於非空巢老人。

為幫助大家能夠更充分了解這項研究成果,先科普一下什麼是“健康期望壽命”(又稱為”健康預期壽命“)。直接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釋:

健康期望壽命是一個相對資料,估算的是一個人在完全健康狀態下生存的平均年數。這一資料是基於人口的死亡率和普遍的健康狀況。

或許換一個角度更容易理解,普通的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終點標誌的不同。普通的預期壽命,其終點標誌是死亡,如果資料說某個國家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是80歲,那麼就是說這個國家的人口平均能存活80年。

而健康預期壽命,則是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為終點,當健康出現問題而導致生活不能自理,他的健康預期壽命計算就截止了。如果剛才舉例的那個國家人口的平均健康期望壽命是71歲,那就是說這個國家人口平均存活的80年當中,前71年都是能夠健健康康、生活完全自理的,而生命的最後9年卻是處於生活不能自理的、較低生存質量的狀態。

因此說,

預期壽命只是反映了生命的長度,健康預期壽命則反映了生命的厚度,亦即是生存的質量

敬老科普:顛覆你的想象,空巢老人可能更加健康長壽

挖掘

上述這項研究所涉及的一萬多名老人,地域範圍覆蓋了全國23個省份,年齡和身份包括65歲或以上的老人、以及35-64歲的成年子女。採集了2008-2011年的追蹤資料。

研究專案首先從六個方面對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進行分類,這六個方面包括

吃飯、洗澡、穿衣、如廁、室內走動、控制大小便

。如果老人在這六個方面都能夠獨立完成,則被分類為”可以自理”,如果其中任何一個方面不能獨立完成,即為”不能自理”。

“可以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分類,就作為健康期望壽命的計算基礎。透過一系列專業的資料調查與統計分析,獲得了不少有意義的研究成果。下面解讀幾點比較有趣的。

1,空巢老人的生命長度更長

研究發現,在各個不同年齡段,空巢老人的預期壽命都高於非空巢老人。例如,65-67歲年齡組的空巢老人,預期壽命比同年齡組的非空巢老人多1。68歲;71-73歲年齡組的空巢老人,預期壽命多1。06歲。

但是到了83歲之後的年齡組,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預期壽命差距就越來越小了。

2,空巢老人的生命厚度也更厚

前面科普了健康預期壽命的概念,它反映了生命的厚度,因為在健康預期壽命範圍內的老人是擁有完全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這個階段的生存質量是更高的。

研究發現,各個年齡組的空巢老人,健康預期壽命也都高於非空巢老人,差距大致保持在1歲左右。

例如,65-67年齡組的空巢老人,健康預期壽命比非空巢老人長1。4歲;71-73歲年齡組的空巢老人,健康預期壽命長0。92歲。

3,空巢老人的健康預期壽命更”保值”

研究成果當中還分析了兩類人群的”健康預期壽命損失率”,這個指標反映了老人在預期壽命內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時間佔比。損失率越低,意味著老人保持高質量健康生活的時間比例越大,通俗來說就是壽命更”保值”了。

研究發現,整體上年齡越大,健康預期壽命的損失率越高。在71歲之前,空巢或非空巢老人的健康預期壽命損失率都基本相當。但在71歲開始,非空巢老人的健康預期壽命損失率的上升速度,顯著高於非空巢老人。

也就是說,到了71歲以後,空巢老人的健康預期壽命保值優勢更加明顯了。

4,參與社會活動的老人更健康長壽

該專案研究了十多項人口學特徵和社會生活方式特徵對於壽命的影響關係,發現無論是空巢老人或是非空巢老人,參與社會活動較多的老人,他們的健康預期壽命也較長。

敬老科普:顛覆你的想象,空巢老人可能更加健康長壽

衝擊

我們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即使年屆高壽,也能夠有相對健康的身體,能夠生活完全自理。而最不願意的生活狀態是,老的時候活著,但病痛緾身,生活無法自理,不僅自己的生活質量不高,也不得不佔據家人大量的時間精力。

空巢老人是一個備受矚目的社會話題。在現實生活中,關於空巢老人生活狀態的各種不同案例都時有報道,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上述介紹的這項研究成果,其重要價值之一,是以科學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量化的分析結果。讓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更全面和客觀的空巢老人生存狀態,從而排除個別的、極端化的、情緒化的偏見。

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從研究資料來看,空巢老人擁有相對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他們既有更長的生命長度,也有更厚的生命厚度。至於這當中的原因,該研究認為關鍵在於

對生活享有更多的控制權、獨立意識更強、自我保護能力更高

這裡直接引用一段該論文的原話,以幫助大家理解:

空巢老人處於相對沒有依靠的狀態,使得他們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對身體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對心理的自我寬慰能力更強,努力維持和改善自己的自理能力,減少或避免因自理問題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因此,空巢老人獨立生活及照顧自己的能力更強。而非空巢老人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軀體上都習慣於依賴子女,生活上缺乏獨立意識,不自理的風險相對較大,因而健康期望壽命低於空巢老人。

探討

空巢老人現象是全球性普遍存在,例如與我們相鄰的韓國,將近八成老人是空巢的。而韓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是83。3歲,暫時領先於我國。

在歐洲,經濟發達的北歐和西歐地區,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很低,而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南歐和東歐地區,比例卻很高。

敬老科普:顛覆你的想象,空巢老人可能更加健康長壽

歐洲國家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圖源網路,侵刪)

也許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都能說明空巢老人有機會更加健康長壽,但我們依然相信,這些研究成果並不是為了鼓勵老人們空巢而居。

我們認為,空巢不應該等同於老無所依。

上述介紹的研究專案持續了三年,在這期間有17。5%的空巢老人轉為非空巢的狀態。說明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和子女都還是傾向於一同居住,以便互相照顧。

由此看來,空巢狀態無論是老人們的主動選擇,或者是無奈接受的結果,這都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在心態上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正如有人所說的,老的時候,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