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隋唐帝國之路

通往隋唐帝國之路

從秦漢第一帝國,轉變為隋唐第二帝國,其中有幾個關鍵環節。

01

前文說過,在中國古代史中,先後有秦漢、隋唐、明清這三個帝國,也稱之為第一、第二、第三中華帝國。如此劃分,並不是簡單地根據時間先後的排列,而是意在顯示中國歷史的發展線索。

有些人認為,中國古代史沒什麼價值可言,無非是一部無聊的王朝迴圈史——二十四姓家史。這種看法可謂譁眾取寵的典型。實際上,中國古代史包含著內容豐富的制度演進。圍繞著如何組織、管理社會,中國古人進行了大量試錯和改進。三個帝國,在這方面尤其突出。每一個帝國的興衰,都包含著大量的制度知識。

第一帝國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壓制社會中的豪強勢力。這個問題最終是透過社會大動盪、大清盤來解決的。透過殘酷的肉體消滅,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豪強勢力,被連根拔起、徹底剷除。

雖然代價高昂,甚至慘重,但困擾第一中華帝國的豪強問題總算是解決了。當然,這麼重大的歷史轉向,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有不少的“收官”要做。而正是在這種“收官”中,第二中華帝國涅槃而生、華麗登場了。

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收官”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環節。其中的主角是北魏。

02

在北方,因為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打敗,前秦不久就七零八落地瓦解了。一度被前秦統一的北方,又陷入亂七八糟的狀態。下一個統一北方的王朝是鮮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北魏這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特別重要,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第二中華帝國的很多要素,正是在北魏孕育發展而成的。

關於北魏,有很多又有趣又有意義的內容。篇幅所限,這裡只重點說說在解決豪強問題上北魏的所作所為。

其實,在解決豪強這個問題上,北魏既往前走了,又大踏步後退了,而正是在這種一言難盡的過程中,隋唐帝國才得以崛起。

先說說往前走的部分。

魏晉戰亂時,大部分“衣冠”逃到南方,但也有少部分世家大族留在北方。這些留在北方的“衣冠”,雖然成了北朝的人,甚至做了北朝的官,可一心向往“正統”的南朝,也很羨慕世家大族在南朝的優越地位。他們很想在北方恢復世家大族往日的輝煌。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北魏的崔宏-崔浩父子。他們所屬的清河崔氏是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之一。

鮮卑人的起點不高,無論是在文化上,還是在治理國家上,都沒多少知識。所以,北魏皇帝很重用崔宏-崔浩父子這樣的名流。名流們也就藉機用各種方法在北方恢復世家大族的勢力。尤其到了崔浩這一代,仗著自己是老臣,對年輕的北魏皇帝不太恭敬——其實是看不起遊牧民族的整個文化。終於,崔浩和鮮卑貴族的矛盾激化,被北魏皇帝下令處死,同時,和崔家有聯姻關係的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等,一起被滅了族。

這次大“滅族”,是對北方漢人豪強的毀滅性打擊。北方所剩不多的世家大族,更加奄奄一息。這算是北魏在解決豪強問題上的“往前走”。

可是,這個“往前走”並沒有走到底。那個著名的孝文帝拓跋宏出場了。孝文帝雖然是個百分百的鮮卑人,但在撫養他長大的馮太后影響下,對漢文化非常仰慕,所以後來才力排眾議,遷都洛陽,並且強力推行漢化改革。

03

仰慕漢文化,強力推行漢化改革,這都很好,實現了民族大融合。問題在於,在孝文帝的“仰慕”中,也包括對漢人門閥制度的仰慕,覺得這太高大上了,真好,要在鮮卑人這邊也搞這一套。

孝文帝先從姓氏入手。鮮卑人有一百多個姓氏,都被孝文帝改成了漢字,大部分是單姓,少數雙姓。拓跋改成“元”,此外還有九個“高階姓”,包括胡、周、長孫、奚、伊、丘、亥、叔孫、車。這十個姓,是北魏國家最高階的姓。看,這就是建立新門閥嘛。

重建了最頂級的門閥,還不夠,孝文帝要全面恢復門閥制度,於是專門設立機構評定頂級以下的各級門閥,包括鮮卑人和漢人。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這些已經奄奄一息的漢人士族,又被重新推舉出來。至於鮮卑人,被評定為門閥的,就更多了。

孝文帝如此熱衷重建門閥,可把那些漢族士人樂壞了。崔浩等漢人念念不忘但沒辦成的事情,居然被拓跋宏這個鮮卑人給辦了。真是大快人心啊。

讀者可能以為,孝文帝這麼一折騰,魏晉以來北方全面走下坡路的豪族世家,就會全面復興了。本來基本解決的豪強問題,又“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根本不是。

經過魏晉以來五胡亂華,和北魏前期對世家大族的殘酷屠殺,在北方,世家大族就算沒有徹底滅絕,也在事實上退出歷史舞臺了。流水落花春去也,門閥制度已成殭屍,再怎麼人工呼吸,也救不活了。

孝文帝在評定新門閥時,主要根據的是家族中是否有人擔任過北魏的高官。而且,門閥評定一定要經過皇帝批准。這等於是人為扶植起了一批皇權下的新貴。這可不是東漢以來那些源遠流長、不受皇權制約、獨立性很強的老世家大族的真正復活。

所以,雖然孝文帝熱衷於門閥和“血統論”,但他實際上做的,卻是在做“假古董”“山寨門閥”。在北魏,門閥制度形還在,神已散。所謂的北朝新貴,都是粗俗的暴發戶——New money。

所以,北魏對門閥制度,雖然表面上先抑後揚,好像最終還是大退步,實際上卻是在為第二中華帝國徹底剷除世家豪強奠定基礎。

04

這種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土地制度和基層政治體系建設上。

現在,南方的宗族勢力要遠遠強於北方。但在魏晉時期,正好相反。北方的宗族勢力遠遠強於南方。原因很簡單,魏晉以來,北方陷入長期戰亂。在亂世中,國家不可靠,人們能依靠的,只有宗族。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力量成為人們安身立命須臾不可離的條件。

當時的北方,各地遍佈大小宗族建立的塢壁,估計和和後來福建等地的土樓差不多。同一個宗族的人,集中居住在一起,建成類似城堡的守衛工程。

和宗族、塢壁相應的基層制度是宗主制。應該和歐洲的封建領主差不多,以塢壁為核心,控制周圍的土地,獨立性很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戰亂時期,國家衰弱,類似的東西一定會出現,並做大。

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宗主制會產生出新的豪強權貴——東漢後期就是這樣。這和孝文帝人為評定出來的新門閥,可不是同一回事。土生土長的豪強,對皇權的獨立性很強。

針對這種宗主制,北魏推行了均田令。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國家大規模推行均田令,也開創了後世多次實行均田令的先河。關於均田令的詳細內容,這裡就不展開來說了,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由官府按人頭分配土地”。你要是願意說成“耕者有其田”,也差不多。

和後世的土改一樣,土地制度的變革,要想真正有效,不能單獨實施,必須有基層治理變革作為配套。在北魏,那就是“三長制”,在社會基層設立黨長、里長和鄰長。五家定一鄰長,五鄰定一里長,五里定一黨長。一級管一級。三長的主要職責,就是給朝廷統計人口、土地數量,收賦稅。

基層治理有了“三長制”,土地上則實行了均田令,地方上的宗主、塢壁也就被釜底抽薪了。北魏國家有了直達基層的治理和稅收體系。中國從此走上了和歐洲封建領主-貴族制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強國家、豪強被抑制,以自耕農為政治基礎,成為中國國家的主要特點。看,北魏這個朝代的歷史作用很重大吧。

我們甚至可以說,新中國的土地改革加人民公社,實際上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只有國家直接控制和分配土地,並建立起強有力的基層組織,才能真正壓制住地方上的豪強勢力,才能完成國家的整合。

當北魏完成了這些重要的工作以後,即使孝文帝想要重建門閥,即使地方上還有大大小小的豪族勢力,但通往第二中華帝國的道路已經基本打通。

不過,在這條道路上,接下來還有一些有趣的事情要發生。如果沒有這些有趣的事情,就不會有氣象雄渾的隋唐帝國。

關於這個,下一篇文章接著說吧。

(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李子暘”

作者其他熱文:

一個可怕的歷史規律-1

為什麼我軍能“一漢擋五胡”?

曹操的成功秘笈

曹操沒有完成的使命

曹操原來是個牛鼻子老道

蘇聯是怎樣死於石油的(1)

蘇聯是怎樣死於石油的(2)

蘇聯是如何死於石油的(3)

遏制金融膨脹的阻擊戰已在中國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