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網路管理體系結構定義

網路協議

它是計算機網路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協議是指 通訊雙方必須遵守的控制資訊交換的規則的集合,是一套語義與語法規則,用來規定有關功能部件在通訊過程中的操作,它定義了資料傳送和接收工作中必經的過程。協議規定了網路中使用的格式、定時方式、順序和檢錯。

1.協議三要素:

1。

語法

是指資料與控制資訊的結構或格式,確定通訊時採用的資料格式,編碼及訊號電平等回答“怎麼講” 2。

語義

協議的語義是指對構成協議的協議元素含義的解釋“講什麼” 3。

同步

規定了事件的執行順序

2. 網路體系結構的定義

網路體系結構

是計算機網路的分層、每層的功能以及每層使用到的協議的集合。

2.1 層次模型的要求

計算機協議的層次模型 下層是為上層服務的,協議是對等層要遵守的規則的集合。 分層的原則:

* 每層的功能應明確,並且相互獨立 * 層間介面要清晰,跨越介面的資訊量要少。 * 層數要適中。

2.2 協議層次模型

2.3 分層的原則

按功能分層、歸類、每層功能應明確、獨立。

層與層的介面適合於標準化,其邊界的資訊流應儘可能少。

每一層只與相鄰層有邊界。

為滿足各種通訊服務需求,在一層內可形成若干子層。

分層:

很多管理機構大多采用分層的管理體系 又如軍隊體系: 軍、師、旅、團、營、連、排、班。。。

3. 公認的分層模型

3.1 OSI/RM 體系結構

3.1.1 OSI/RM 體系結構 的標準定義

ISO 推出的標準化網路分層架構 從 上層 到下層 依次如下:

雖然 ISO 的初衷很好,但在體系市場化上卻慘遭滑鐵盧,原因:

OSI 的專家們缺少實際經驗,制定時缺乏商業驅動力;

OSI 的協議實現起來過分複雜,執行效率較低;

OSI 標準的制定週期太長,使得按照當時的標準生產的裝置無法及時進入市場;

OSI 的層次劃分不太合理,表現在有些功能在 多個層次中重複出現。

#### 3。1。2 OSI/RM

的簡化

五層的體系結構

這裡只是將 OSI/RM 的5、6、7 合併為 5: 應用層 目的是 為了 方便分析,理解。

每層的作用:

應用層

: 直接為使用者的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傳輸層

: 為兩臺主機中程序之間的通訊提供服務

網路層

: 為網路上的不同主機之間提供分組的傳輸服務

資料鏈路層

: 將分組資料 封裝成幀

物理層

: 將幀資料 轉換成位元流 透過底層的物理網路傳送出去

#####3。1。2。1

資料在

各層之間傳輸的情況

首先是總體上的把握

層與層之間的資訊流通

每層 協議資料的結構

3.2 TCP/IP體系結構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網路體系結構 體系如下:

大體認識就是 將五層中的資料鏈路層和物理層進行了統一

各層的協議

IP 協議的 關鍵性體現

雖然每層使用的協議各有不同, 但是網際網路絡層總是不變的 , IP 協議的制定,使得全球資訊流通成為可能。

3.3 OSI/RM 和 TCP/IP 體系的比較

出發點不同

OSI/RM

是作為國際標準制定的,考慮的情況更為複雜,協議的數量和複雜度都遠高於 TCP/IP 。

早期的

TCP/IP

協議是 為軍用網 ARPNET 設計的體系結構,一開始就考慮了一些特殊要求,如可用性,安全性,網路互聯性以及處理瞬間大資訊量的能力等。

*

一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同

對層次的關係: OSI/RM 模型嚴格按照層次結構,而 TCP/IP可以跨層; 無連線服務問題: OSI/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