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樂山大佛是如何建造的?

自古以來,儒釋道就在中國呈三足鼎立之勢。在佛教興盛時期,中國大地上自然建造了不少寺廟、佛像,其中,有一座佛像成了我國最大的-尊摩崖石刻造像,它就是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也叫凌雲大佛。因為這尊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旁邊,所以被稱為樂山大佛。然而樂山大佛其實還有一個真正的名字。1989年,考古專家曾在大佛的龕窟右側的懸崖峭壁上發現一座高 6。6 米、寬3。84 米的摩崖碑,上書《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據證實,這座摩崖碑是研究“世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現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獻,而我們也因此確定了樂山大佛的真實名稱——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

樂山大佛處於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的三江匯流處。據說,古時候這裡一到汛期就發大水,威脅江上漁民和江邊村民的生命。於是,唐朝的海通禪師為了普度眾生,降低汛期發洪水的危害,就招集人力,歷時 19年,依山開鑿了一座彌勒佛像。

龐大的樂山大佛是如何建造的?

當我們身臨其境,看到樂山大佛的本尊時,就不難想象為什麼它要開鑿 19 年之久才建好了。經過實地測量,樂山大佛通高 71 米,僅頭部就高 147 米,寬10米!端看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腳踏大江,雙手撫膝,臨江危坐,卻不因過於高大而顯得木訥,反而一臉肅穆,看起來特別溫和,頗有俯視眾生之苦的意思

樂山大佛頭部有螺髻1051個,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這些發攀都是由一塊塊石頭逐個嵌人進去的。再看大佛的耳朵,長達7米,而耳垂根部內側,有一個深約25 釐米的窟窿。維修工人曾從耳中掏出許多腐朽的木泥,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這句話。大佛的腳背寬8。5 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大佛這麼大,是如何才能不 被雨水侵蝕的呢?這就要歸功於 大佛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了。正面我們看不出來,實際上,在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有一套設計巧妙的隱形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 層的螺髻中,第4層、第9層、第18 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衣領和衣紋皺褶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流的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 米、寬 1。26 米、高 3。38 米的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相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 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遍佈佛身的水溝和洞穴。真正如清代詩人王士禎所說的那樣“泉從古佛髻中流”,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蝕。

如此巧奪天工、奇思妙想,足可見我國古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