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春吃酸,夏吃苦,秋吃辣,冬吃鹹

春秋戰國時期的飲食生活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百家爭鳴,各國並立,飲食文化也尤為豐富,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典範和菜譜。飲食飲食,自然要分成兩個部分:

食物和飲用品

。因篇幅所致,本期先聊一下食物篇。

古時,百姓主要以食五穀為主,稻(水稻)、黍(北方黃米)、稷(小米)、麥(麥子)、菽(各種豆類)。

他們做飯的水平受到廚具的限制,烹飪手段極為有限,多是把五穀製作成餅和糗(qiǔ)。糗是把米、面等食物炒熟,或者粘連成塊狀、糊狀等,如炒豆、炒米一類。

《孟子·盡心下》當中寫道:“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

當時連舜都吃的是“飯糗茹草”,也就是乾糧和野菜,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多是這樣的素食。

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春吃酸,夏吃苦,秋吃辣,冬吃鹹

以上是百姓的主食,戰國時期的副食包括肉類菜、蔬菜、瓜果、調料、油脂一類。

來之不易的肉食

肉類菜在普通人家不常見,都是過年才有可能吃到大餐,能經常吃到肉的多是皇帝和大臣等統治階級。所以,《左傳》裡用“

肉食者

”來形容統治階級。

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春吃酸,夏吃苦,秋吃辣,冬吃鹹

肉類多是六種牲畜——牛、羊、豕(豬)、犬、雁、魚,皇帝也不是頓頓飯都能吃到六牲,大多時候只能吃到一兩道。

《周禮·地官·牧人》記載:“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

集齊六牲只有在重大的祭祀典禮上才會備齊,連皇帝都不能過一頓吃六種新鮮肉的奢靡生活。

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春吃酸,夏吃苦,秋吃辣,冬吃鹹

其中牛是最為珍貴的牲畜,中國以農業立國,牛是重要的耕作工具,除非有特殊原因,不然不能輕易殺牛。

大雁是春秋戰國時期男女定親時,男方為了表達對女方的求娶誠意,會送上一對大雁。大雁蘊含“以雁為贄”的意涵,取自大雁清高專一的特徵,代表“守時守信”“忠貞無一”。

雖然肉食來之不易,但肉菜的滋味說不定還沒有素菜來得好。豬尚未經過閹割,多為野豬,肉腥臊且難嚼,其他肉類也多是如此。

不過平時飲食沒有油水,能吃上一頓肉已是不易,誰還會在乎味道好不好呢?

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春吃酸,夏吃苦,秋吃辣,冬吃鹹

古人烹飪方式

古人的聰敏體現在烹調之中,烹調肉類除了炙、膾這種烤肉的方式,還會用“醢”這種做成醬的方式。

《周禮·天官》有言:“醢人掌四豆之實,醓醢、蠃醢、蠯醢、蜃蚳醢、兔醢、魚醢、鴈醢。”

古人做醬料的手藝真是高超,豆類成熟時,順應時節,把豆類和肉類混合,製作成肉醬。

他們先用力把肉剁碎,加上鹽和粱麴一起揉搓,把美酒塗在瓶子裡面,再把肉碎放進去,醃製上百天,就做成了原始的發酵鹽類肉醬。

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春吃酸,夏吃苦,秋吃辣,冬吃鹹

做醢的鼎

各種肉都可以做成這種醬類的醢,按《周禮》記載,周天子每頓飯都是要擺六十種不同的醢,吃不到新鮮的,多是吃這種醃製類的肉。

可以說,中國有著悠久的做醬歷史和文化了。

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春吃酸,夏吃苦,秋吃辣,冬吃鹹

炊具

但肉類終歸是上層統治階級的吃食,普通百姓一年到頭見不到一點葷腥。他們頗有“神農嘗百草”,找到了不少可以食用的瓜果蔬菜。

蔬菜如葵(冬葵,古代最重要的蔬菜)、苴(青麻)、荼(古時一種苦菜)、壺(葫蘆)、芑(味道類似苦菜的草本植物)、葑(蔓菁、蕪菁)、芥(芥菜)等。

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春吃酸,夏吃苦,秋吃辣,冬吃鹹

瓜果有梅、杏、棗、梨、橘、海棠、桑葚、杝桃(獼猴桃)、柚、木瓜等。

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春吃酸,夏吃苦,秋吃辣,冬吃鹹

古人講究應時而吃

古人講究吃食要順應時節,因時而變,調整口味。

《周禮·天官·食醫》記載有養生之法,“春之時,多加酸味;夏之時,多加苦味;秋之時,多加辣味;冬之時,多加鹹味。”

以今日之視角觀之,確實充滿著大智慧。

不同的時節要吃不同的食物,春天乍暖還寒,酸味刺激人的味蕾;夏天苦夏悶熱,苦味清熱解毒;秋天萬物收穫,辣味驅除身體溼氣;冬天大雪連綿,鹹味增強力量。

原創不易,評論分享收藏關注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援,感謝每一位陪伴前行的人。[笑]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風物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