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千里,塗炭萬靈——太平天國運動始末探究

太平天國運動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落,歷時14年。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運動,又恰逢當時正處於中西方文化、經濟劇烈交融的特殊時期,因此歷來研究太平天國運動的文章便浩如煙海,然而在筆者看來,大多有如隔靴搔癢,不能盡興。筆者蒐集諸方資料,力求能全面展現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情形。

一、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在官方的史料中,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興起,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和當時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導致手工業者紛紛破產所致。這一宏觀背景固然能解釋當時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卻無法解釋一些微觀現象,缺乏對小環境的思考,容易忽略特定情形下個人的努力。筆者在查閱史料時,就對當時的一些現象頗為疑惑。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不過是一些鄉間小人物,或為落第書生,或是燒炭工,為何一呼而百應,短短數年便將國運二百餘載的清帝國打得只剩半條命?

筆者認為,在官方認定的原因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原因。

(一)科舉制的失能與社會價值的極度單一

透過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取代以出生論成敗的九品中正制本身是一種進步,然而在長達1300年的漫長時間裡,科舉制也不可避免地僵化,失去了它本身的目的,無法為國家選拔俱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科舉制始於隋朝大業年間,於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在這一階段,科舉制中最重要的科目——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就是詩賦。而詩賦是一種極為開放的課題,能真實反應出作者的才學。所以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助推了唐宋時期詩歌的發展。等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進一步有了嚴密的程式和體系,詩賦作為一種主觀性較強的文學體裁,自然排在考察範圍之外。八股文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八股考試,嚴密而死板,注重死記硬背,反而看不出新意,考試答案千篇一律,在這種情形下,科舉考試選不出有真才實學的官員。《儒林外史》中范進窮經皓首54歲才中舉,至喜之下竟然發了癲瘋!在清代男性人均壽命只有45歲的情況下,已然一隻腳踏入棺材,試問這樣的選拔機制能選拔出什麼樣的“人才”!

雖然明清兩代的統治者對科舉制高度重視,嚴厲打擊舞弊現象,使科舉制呈現一個較為公平的氛圍。然而在這樣的狀況下,科舉考試偏離了它的本身目的,公平還有什麼用呢?

洪秀全便是科舉場上的失寵兒,一連四次科舉考試失敗,連秀才都沒得到。1837年第三次科舉考試失利後,洪秀全竟然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回來後大病一場!也就是在這場大病中“夢見”了天父上帝和天兄耶穌,天父命他下凡救世,誅滅妖魔(指滿清政權)。太平天國的早期領導人中洪秀全、馮雲山、韋昌輝等人都是科舉場上的失敗者。

在科舉制失能的情況下,還有社會價值的極度單一。在封建社會“萬般皆下等,唯有讀書高”的社會背景下,一個讀書人如果科舉失敗、屢第不中,那就意味著人生被判了死刑!這些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有點才名的還可以開私塾,當教書先生,剩下的又能做些什麼呢?

1852年1月,被科舉嚴重傷害的洪秀全在起義後還未站穩腳跟,便迫不及待地召開科舉考試,號召太平天國中的讀書人參加,南王馮雲山第一個報名,並“勇奪”第一,荒誕得令人發笑。

而清王朝透過科舉考試選拔的“國之幹臣”又如何呢?可以透過一些歷史記錄瞭解一下。

1852年10月,年僅21歲的石達開於水陸洲大破清軍,斬殺兩萬清軍,清軍老將向榮僅以身免。

1853年秋,石達開西征安徽,攻破瀘州,迫使清軍名將江忠源自盡。

1854年,石達開再次西征,先後於湖口、九江兩次大敗湘軍,打得湘軍水師潰不成軍,逼得45歲的曾國藩竟欲跳水自殺。而此時的石達開不過24歲,好似周瑜重生。

1856年,石達開攻克江南大營,清軍老將向榮羞憤自殺。

轉戰千里,塗炭萬靈——太平天國運動始末探究

石達開雕像

石達開20歲參加金田起義,永安建制時獲封翼王,號稱“羽翼天朝”,時人稱讚其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是當時的偉男兒,也是太平天國政權中少有的富有遠略的人物。

轉戰千里,塗炭萬靈——太平天國運動始末探究

陳玉成漫畫

而太平天國的另一位風雲人物陳玉成更是不凡。

15歲參加金田起義。

1858年9月,22歲的陳玉成與李秀成配合,二破江北大營,清軍陣亡萬餘人。後來在鎮南關大破法軍的清軍名將馮子材率五千精騎來援,竟被打成光桿司令,單騎而走。

1858年11月,於三河鎮全殲湘軍李續賓部六千餘人,湘軍精銳盡喪,悍將李續賓陣亡,咸豐聞之震動。

1859年2月,攻破廬州,生俘巡撫李孟群。

1859年夏,獲封英王,年僅二十三歲。

1860年5月,再次與李秀成合作,擊破江南大營。清軍江南大營主將和春、猛將張國樑雙雙自殺身亡。

曾國藩對其深為畏懼,直言“自漢唐以來,未有如此賊之悍者。”

隨著中西方文明的劇烈交融,科舉制的弊端越來越為人所知,直至1905年,持續了整整1300年的科舉制被清王朝正式下令廢除。

(二)廣西“土客之爭”與清代社會矛盾加深

1844年,洪秀全攜馮雲山在廣西秘密傳播拜上帝教。當時的兩廣地區土客矛盾異常突出,因井水、婚娶、田地等鄉間矛盾而大打出手比比皆是,今日你殺我一人,明日我殺你兩人,雙方仇恨甚深。甚至於在後來爆發了傷亡百萬人的土客大械鬥,其之慘烈可見一斑。而洪秀全當時傳教的物件便是廣西一代的農民、礦工和燒炭工等底層民眾,其中尤以客家人居多,甚至於太平天國的高層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等人都是客家人。

這便解釋了後來金田起義後,起義軍棄兩廣於不顧,一路北上,轉戰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因為起義軍在當地已然失去了群眾基礎,當地的廣府人與客家人勢同水火,對起義軍不但沒有認同感,反而仇隙甚深。

當時的東王楊秀清便有先見之明,在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接連陣亡後,起義軍中人心惶惶,竟有人提出重回廣西老家,東王楊秀清立即站出來道:“已騎虎背,豈容復有顧戀鄉土之心。今日上策,應直前衝擊,循江而東,略城堡,攻要害,直殺金陵(南京),據為根本。然後逍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可為我有!”最終起義軍北上,與各省捻軍會合,攻破武昌,再順流而下,攻破南京。一時間清廷震動,各國使節愕然。

太平天國起義帶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便是洪秀全等人早期也沒有想過要改朝換代。李秀成被俘後,在《自述》中解釋起義的原因,“拜上帝人與拜上帝人一夥,團練與團練一夥,各爭自氣,各逞自強,因而逼起。”石達開亦說,“道光二十九年,因本縣(貴縣)土人趕逐客人,無家可歸,同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蕭朝貴、馮雲山共六人聚眾起事。”可以看出當時起義最主要的推手就是當時廣西“土客”矛盾已然到了不可調和的階段,鬥爭失敗的客民紛紛向金田匯聚,最終導致了起義的必然發生。

而在廣西的“土客之爭”之外,還有清代社會廣泛的、普遍的社會矛盾。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樣的社會氛圍,太平天國起義可能就只侷限於兩廣地區。

1852年6月,太平軍圍攻桂林不成,轉向湖南,於蓑衣渡遭遇重創,由永安突圍時的五萬人減員至不滿萬人,南王馮雲山戰死。在這一緊急情況下,楊秀清聯名蕭朝貴發表了《奉天討胡檄》,明指清朝統治者為胡為妖,對滿清統治法理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普遍矛盾。

夫中國有中國之形像,今滿洲悉令削髮,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獸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中國有中國之人倫,前偽妖康熙暗令撻子一人管十家,淫亂中國之女子,是欲中國之人盡為胡種也。中國有中國之配偶,今滿洲妖魔悉收中國之美姬,為奴為妾,三千粉黛,皆為羯狗所汙,百萬紅顏,竟與騷狐同寢,言之慟心,談之汙舌,是盡中國之女子而玷辱之也。中國有中國之制度,今滿洲造為妖魔條律,使我中國之人無能脫其綱網,無所措其手足,是盡中國之男兒而脅制之也。中國有中國之言語,今滿洲造為京腔,更中國音,是欲以胡言胡語惑中國也。凡有水旱,(滿清)略不憐恤,坐視其餓莩流離,暴露如莽,是欲我中國之人稀少也。滿洲又縱貪官汙吏,佈滿天下,使剝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國之人貧窮也。官以賄得,刑以錢免,富兒當權,豪傑絕望,是使我中國之英俊抑鬱而死也。凡有起義興復中國者,動誣以謀反大逆,夷其九族,是欲絕我中國英雄之謀也。滿洲之所以愚弄中國,欺侮中國者,無所不用其極,巧矣哉!

這篇文章發表之後,一時間震動宇內,清王朝立時陷入輿論下風,各地的民眾紛紛湧來,使太平軍迅速恢復元氣。《奉天討胡檄》更成為後來辛亥革命黨人的必讀之物。

二、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一直以來,學界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大多都認為是農民戰爭的侷限性,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但在筆者看來,這種認知太過於籠統。因為歷朝歷代改朝換代都有農民起義爆發,其中有失敗的,但也有成功的。太平天國便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發家史頗為相似,同樣是農民起義,也藉助了宗教力量,反抗的也是異族統治。由於朱元璋早年當過僧人、乞兒,當上皇帝后對此極為敏感,官員所上書文中出現類似字眼,便會勃然大怒,將官員下獄治罪。這種思維情緒便是農民領袖最大的侷限性。

太平天國的失敗在於其早期的先天不良,與朱元璋最大的不同就是太平天國的領導層是一群人,而朱元璋是一個人。

太平天國永安建制時,洪秀全為天王,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這六王構成了太平天國的最高領導層。

六王中,洪秀全才能平庸,但是宗教最高領袖;楊秀清軍事組織才能出眾,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皆賴於他;馮雲山長於政治,短於軍事,與洪秀全交情最好;蕭朝貴、韋昌輝都長於陷陣衝鋒;石達開更是一時之名將。六王中,馮雲山、蕭朝貴早亡,這意味著太平天國失去了政治掌握力,這在太平天國後期極為明顯,面對清廷的政治攻勢,太平天國只能被動接招。

朱元璋手握兵權,在察覺到白蓮教、明教對自身再無益處,反而還威脅到自身的權威後,還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之一腳踢開。然而,太平天國在面對這一情況,卻陷入了僵局。洪秀全才能平庸,卻是太平天國的最高領袖,依仗的便是“天父次子”的身份,一旦丟掉這一身份,那就等於丟掉了最高權力。如果硬要類比的話,洪秀全不是朱元璋,楊秀清才是。

轉戰千里,塗炭萬靈——太平天國運動始末探究

楊秀清“天父下凡”

楊秀清本是燒炭工出生,在馮雲山的影響下加入拜上帝教。後來馮雲山被捕,洪秀全返回廣州營救,教中一時無人做主。這時,馮雲山、蕭朝貴這兩哥倆站了出來,蕭朝貴“天兄下凡”,楊秀清“天父下凡”立時穩住了局勢,楊秀清還透過號召燒炭工捐錢,將馮雲山贖了回來。洪秀全回來後,面對這一既成事實,只能接受。與洪秀全不同的是,楊秀清出生貧苦,連字都不認識幾個,可其自身才能卻十分出眾。“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李秀成自述》。“過去東王在世時,拓土開疆,猶有日闢百里之勢,而今進寸退尺,戰勝攻取,大遜於曩時!” (洪仁玕語)。

筆者查閱資料時,就曾有懷疑,“天京事變”中,楊秀清向洪秀全逼宮,借“天父下凡”要求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恐怕意不在此,而是楊秀清早已認識到宗教介入政治的危害,拜上帝教能得一時認同,卻得不到一世的認同,更何況當時中國的精英份子是十分厭惡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國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先拋棄拜上帝教,而擋在他前面的就是“天父次子”洪秀全,只有先搬倒洪秀全,才能緩慢施為,減少拜上帝教影響,最終乃至將拜上帝教除滅。在不動用武力,使影響最小的情況下,“天父下凡”自然是最好的辦法。

轉戰千里,塗炭萬靈——太平天國運動始末探究

洪秀全詔令韋昌輝星夜返回,殺死楊秀清

可惜,洪秀全不願束手待斃,詔令在外作戰的韋昌輝連夜返回,奇襲東王府,殺死了楊秀清及其眷屬。“天父次子”殺死“天父代言人”,拜上帝教的謊言不攻自破。殺紅了眼的韋昌輝在天京大開殺戒,株連甚眾,楊秀清的部下大多被殺死。失去了楊秀清的掣肘,韋昌輝連洪秀全都不放在眼裡。韋昌輝隨後因行事無所忌憚,屠戮甚眾,最終為洪秀全捕殺,天京事變這才落下帷幕,在這場事變中大批太平天國中、高層無辜被殺,人心動盪,天京事變也成為太平天國衰落的起點。

一直以來,人們對太平天國運動頗有微詞,主要在於拜上帝教禁絕儒、釋、道三家,以及太平軍的一些粗暴做法。太平軍攻克武昌時,為補充兵力,將全城成年男子全部充軍,一時間,哭聲滿全城,父母妻兒淚斷肝腸。

然而,清軍又怎樣呢?1864年湘軍攻克天京,屠城數日,老弱婦女俱難倖免,受害者不下數十萬。

三、太平天國的影響

太平天國橫行東南一十八省,將本來就日薄西山的清王朝打得只剩一口氣。當時,中國的大城市分內外二城,內城又稱滿城,只有滿人才能居住。太平天國視滿人為妖,將社會矛盾直指滿人,因此大加屠戮。凡是太平軍運動的地方,滿人不是被屠戮一空,就是避禍他鄉。等太平天國運動結束之後,東南諸省皆為漢人軍閥所控制,清廷中央政府衰弱。1900年,慈禧對歐美十一國宣戰,東南各省督撫竟拒不執行,甚至還聯合起來與各國領事達成協議,形成東南互保。

需知,清代君主與臣子絕非君臣關係,而是主奴關係。唐宋時期,還有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在清代是絕無可能的。主奴關係層次分明,連奴才都是主人的財產,奴才又有什麼資格與主人平起平坐呢?

四、小結

錢穆先生評價太平天國時說,“若太平天國成功了,那就是中國歷史的失敗。”筆者對這一說法並不贊同,因為滿清專制統治中國近三百餘載,本身就是中國歷史的失敗。既然已經失敗過一次,那再失敗第二次又有什麼關係呢?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比西方先進了幾千年,及至近代,方才開始衰落。筆者對這一言論更不贊同。如果把握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脈絡,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算起,及至唐宋時期達至頂峰,元、明、清便已然是衰落期,只是在清末期,中西方劇烈交融,中國人這才察覺到國家的落後程度。那麼可以做這樣的一個猜測,如果沒有西方人開啟中國國門,那麼在清朝滅亡後,取代清朝的政權一定更專制、更黑暗。

參考文獻

梅毅:太平天國的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