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德國製造,“愛搞事”的譚師傅當上“成都工匠”

16年前,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高階裝置維修技師譚里民剛剛畢業進廠,走上了裝置維修崗位。當年,前輩們都說他是個喜歡搞事兒的年輕人,別人巴不得按部就班儘快完成任務,他卻喜歡給自己找麻煩,喜歡不斷嘗試新的方法。

16年的時光匆匆過去,譚里民從剛進廠的新人成長為成都首席技師工作室帶頭人,並在今天被正式命名為“成都工匠”。他說,特別感謝成都這座城市和所在的企業給瞭如此寬鬆的環境,鼓勵他們創新,容許他們試錯,讓他這個“愛搞事兒”的人成為今天大家眼中的“創新明星”。

解決方案戰勝外國技術

譚里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攻堅克難帶來的痛快是2007年,他所在的塗裝車間顏色編組異常,無法實現遠端顏色編組,公司從國外邀請了專家前來處理。由於工作方式不同,他們每天端著咖啡,不緊不慢地分析,問題卻不能儘快解決,故障帶來的損失不斷增加,整個車間的工友都很著急。

挑戰德國製造,“愛搞事”的譚師傅當上“成都工匠”

8小時工作時間內,譚里民在外國專家旁默默觀察;等他們下班走了,自己嘗試重新編寫控制程式……連續三週,譚里民透過不斷覆盤,慢慢掌握了外國專家的排障方法,弄清楚了他們的排障思路。在這個基礎上,他經歷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實驗之後,終於成功實現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由於執行更加穩定,車間採用了譚里民的方案。

提速5秒 每天增產50多臺車

2010年,一汽大眾到成都建廠,譚里民被調到了成都分公司,成為了一名“蓉漂”。成都的創新氛圍,工廠對“五小”(注: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的大力支援,也讓他面對各種麻煩更有底氣。

2013年,成都分公司速騰汽車的日產量達到了1150臺,處於超負荷生產,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他又想給自己找麻煩了,能不能讓生產再快一點呢?經過對生產線逐點排查,他發現問題出在塗裝車間面漆線上。面漆線就是給車身噴塗油漆的,10個工作站近百臺機器人流水線作業,完成一臺車僅需98秒。這套生產線是德國進口的,是當時業內的一流標準,這此基礎上提速,這個想法還真有點瘋狂,他和他的“五小創新”團隊還是想嘗試一下。

這98秒包含了噴漆和輸送的時間。機器人噴漆已經不能再快了,他們就從車身輸送上“打主意”。兩個工作站之間近10米的距離,能不能讓輸送速度更快,節約時間用來準確停位呢?

實驗中,他們撞壞了幾臺車,但還是堅持繼續實驗。最終我們用5。4秒完成了前半段輸送,用9。6秒完成多級降速和精準定位。他們在電腦裡面編寫程式、用生產間歇時間除錯,經過100多次實驗終於成功。不過這只是第一步,要想整線提速,還需要解決另外9個工作站的問題,由於每個工作站作業內容不同,速度的引數都要重新除錯和設計。

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裡,譚里民的腦子裡全是資料,完全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別人是分秒必爭,他是毫秒必爭!正是1毫秒1毫秒地累加,他們硬生生地從98秒裡摳出5秒。這5秒讓每天增產50多臺車,日產量突破1200臺,成為當時國內最高產的汽車生產線。

為了驗證風平衡對噴漆環境的影響,譚里民還爬風管、進噴房、測風速風量,成功實現了車間生產和待工期間能耗的自動切換,每年在車間空調的能耗上又節約出了300多萬。對於廠裡來講,技術革新帶來了經濟效益,對他自己來說,是又一次成功挑戰了德國製造的滿足!

紅星新聞記者 嚴丹 攝影記者 呂國應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挑戰德國製造,“愛搞事”的譚師傅當上“成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