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學習案例八:中國做對了什麼?

許多人都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14億人脫貧致富,創造了經濟奇蹟。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固然是巨大的,但它是可以解釋的。

所謂奇蹟,指的是那些我們沒有辦法透過現有的知識去解釋的現象,但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是完全可以解釋的,是合情合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當然,一個泱泱大國每天有無數人在做無數的事情,做錯的事情肯定很多,但做對的事情和做錯的事情互相抵消之後,還是留下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因此,著重去分析她到底做對什麼,就特別有意義。

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就可以繼續堅持做對的事情,也可以給其他的國家一個榜樣, 讓其他有相似的處境、相似的問題的國家也一起脫貧致富,共同發展。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取得這麼偉大的經濟成就,最重要的是做對了四件事情:

(1)給重要的資產確權;

(2)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

(3)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

(4)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讓中國人民直接參與了國際化的大合作。讓我分別解釋一下這四個關鍵的舉措。

界定產權:以土地與人力資本為例

第一,確權。在一個國家裡,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就是土地。在改革開放最初的時候, 中國就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土地的經營權、管理權、收入分配權,從大集體轉向小集體,甚至轉向家庭。

這一下子就改變了農民的積極性,從餘糧上繳變成只要上繳完固定的數量,餘糧都歸農民自己。農民成了剩餘索取者,積極性當然大增。

這一點我們在討論價格機制的時候講過。價格有三個作用:第一是傳遞關於稀缺的資訊;第二是指導生產;第三是指導分配。

而第三點,指導分配,是最關鍵的。因為如果價格不能指導分配,多幹活的人不能夠在分配時多拿一點,拿好一點,拿得早一點,人們辛苦拼搏幹什麼?人們為什麼要對價格做出反應?

如果價格不能指導分配,那麼價格前面的兩項功能也就會失效,價格就沒辦法傳遞關於稀缺的資訊,也沒辦法指導生產了。如何分餅會決定餅能做多大。

當然,我們後來在討論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時候,在討論誰來當老闆的時候,也提到了這個問題,我們讓那些很難衡量工作積極性、很難衡量工作投入的人拿剩餘的產出。那麼他們就會自己約束自己,自己激勵自己。

這兩部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們充分理解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優點。

當然改革開放以後,得到非常好的產權保護的不僅僅是土地一項,人們其他許多重要的資產也得到了強有力的保護。其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是政府對人力資本的保護。

過去在計劃經濟時代,高中畢業生、大學畢業生,都是政府和學校包分配、管就業 的,也就是說,實際上人力資本的使用權和收益分配權不在個人手上。你可以想見,那個時候的人力資本怎麼可能用得好。

當時四兩撥千斤的舉措,就是從政府包分配改為自謀職業。忽然間有了自由,當時很多人還感覺到彷徨,不知道怎麼辦好,還覺得包分配更好,有著落,不用自己發愁。

但人們很快就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好處,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人們上夜校、上函授大學、上成人大學,積極地改變自己,擁抱新的機會。當人們都這麼做的時候,社會迸發出來的活力大得令人難以想象。

引入市場競爭:從認人的制度改為認錢的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做對的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引入市場競爭。當然,同時也就放棄了價格管制和票證制度,讓價格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分配、娛樂和教育。

我們詳細地討論過“認人還是認錢”的問題。任何社會都免不了要採用這樣或者那樣的競爭機制,從而決出勝負,選出贏家和輸家,只有這樣才能控制無謂的競爭,才能治亂。

但問題是,不同的競爭規則就有不同的贏家、不同的輸家,誰贏誰輸甚至是可以預測的。所以要論公平,說不清楚哪種規則更公平。論資排輩、先到先得,按文憑高低來決 定、按年齡大小來決定、按出身來決定、按職位高低來決定、按出錢的多少來決定,都做不到絕對的公平。但按出價的高低來做決定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因為這種競爭規則而引發的無謂的損失、競爭的成本會降到最低,所以它是最有效的。

你可以說一個社會認錢不公平,但是如果你不認錢,你就必須認其他的,認男女、認出身、認官職、認智力、認體力,所以比較之下,認錢更有效率。不僅更有效率,而且它更公平。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性別、出身、種族、膚色、智力、教育背景、職業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相反,要攢一點錢卻是相對容易得多的事情。

中國做對的第二件事情是引入了市場競爭的機制。用大白話說,是從認人的社會基本上變成了認錢的社會。這個規則的改變也激發了整個社會巨大的生產潛能。

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充分利用企業家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做對的第三件事情是鼓勵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不同的分配製度、不同的決策機制,對資源的產出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市場和政府應該各自分工,互相配合。所以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當中,基本上讓私營企業作主,讓他們去冒險、讓他們去承擔責任,是一種比較恰當的選擇。而政府只站在旁邊保駕護航,進行底線監管,同時發揮政府應該發揮的作用。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非常睿智和實際的治理理念。

加入世貿組織:開放國門迎接競爭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做對的第四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國門迎接競爭,讓中國人一下子參與到國際合作的洪流當中。

我記得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有很多懷疑甚至反對的聲音,說中國不應該那麼早加入,中國要變得強大以後才能開啟國門。

這時候,要跟每一個人都講清楚經濟學當中的比較優勢原理,讓他們明白“只有打開了門國家才可能強大,只有丟了成本較高的工作,才可能找到成本較低的工作”的道理實在太難了。

而中國政府採用的辦法,是先實踐後解釋。先把事情在原則上定下來,後面讓事實來解釋,很多當時的問題今天就不再是問題了。

我自己當時雖然深信加入世貿組織是對的,發表過一篇叫作《愈讓步,愈進步》的文章,認為中國肯定能夠在這次開放當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但實際上,當時我自己也沒有想到,中國竟然能夠取得這麼大的利益,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變得這麼強大,而今天懷疑改革開放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這是中國做對的第四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國至少做對了四件重要的事情。有意思的是,這四件事情在當初實施的時候,如果必須取得大部分人的理解、取得大部分人的同意,那我想中國經濟的發展就不會有今天的速度,也不會有今天的高度。

思考題:

請你也談一談中國在經濟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你認為中國做對了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