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古代關於“轎子”那些事兒?

轎子的產生

轎子是古代人們出行的一種代步交通工具。有些地方郊外多山,古城街巷狹窄,許多橋樑都是拾級而上的拱橋,這些地方都很難騎馬通行。於是,因地制宜的轎子便應運而生,成為當時交通工具中的“驕子”。

轎子產生的年代,現有史料可查的,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漢書·嚴助傳》:“輿轎而隃(逾)領(嶺)。”顏師古作注時,引用了服虔和臣瓚兩人的註解。服虔曰:“轎音橋,謂隘道輿車也。”臣瓚曰:“今竹輿車也,江表作竹輿以行是也。”

轎,又寫作“簥”,有竹輿、輿轎、輿車、肩輿等別名。大多數轎子為木結構。轎子一般由轎廂和兩側的抬槓組成。轎廂內設定座位,可以坐人。兩側抬槓伸出轎廂前後,一般由四名轎伕放在肩上抬行。桑木製作的抬槓,堅固結實而富有彈性。抬行時,轎廂有節奏地微微擺動,人坐在裡面很舒服。古時候城內富室大戶、官宦紳士、文人墨客眾多,其宅內轎廳總備有幾肩轎子。宅主長年僱傭在家的轎伕,組成專門的“轎班”,隨時為主人出門抬轎。舉凡拜客、宴會、慶賀弔喪、外出遊覽,主人一般都要乘坐轎子。客人來訪,轎子也停放在主人家的轎廳。一般古宅中第二進為轎廳,名稱因停放轎子而得名。轎廳內專門配置的條凳,長而寬,俗稱“轎凳”,供轎伕坐下休息。

其實在古代轎子還分很多種的。下面我們來說一說!

轎子按乘坐者的身份地位分,有官轎和民轎之分。據《明史·輿服志》記載,官轎極為講究。它不但是皇室和官員的一種交通工具,更是尊嚴等級的一種象徵。皇家乘坐的官轎,稱為“御轎”,又稱“龍鳳轎”。康熙和乾隆南巡蘇州時,就隨身帶有龍鳳轎。不同等級的官員須乘坐不同等級的轎子,不可逾規。民轎則有呢轎、藤轎、花轎、山轎(滑桿)等數種。

細說古代關於“轎子”那些事兒?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至晚清,轎子的轎帷相當考究,一般用呢料裁剪而成,故又稱“呢轎”。一些名醫,出診也自備轎子。轎伕則臨時從轎行僱傭。這種轎子上標有特殊標記,便於人們辨認,俗稱“醫轎”。典雅華麗的花轎,是婚俗中迎娶新娘專用的一種轎子。殷富之家迎娶新娘的花轎,製作講究,美觀精良堪稱“豪華型”。其材質多為楠木、銀杏木,甚至有紅木等珍貴樹種。轎廂朱漆鎏金,鏤刻精美的圖案。這些具有喜慶色彩的圖案,一般都要討吉利的口彩。如“喜鵲登梅”圖,喻為“喜上眉梢”。又如“石榴花邊”圖,喻為“多子多福”。轎帷刺繡豔麗,有的還鑲嵌珠寶。轎前彩旗飛舞,音樂悠揚。轎伕八人抬之,少年四人策馬。一般城市市民和鄉間村民的新娘迎娶,則用普通花轎。其材質以竹扎架,轎帷繡縵,繪有花草鳥獸圖案。

古時清明掃墓、重陽節登高,都免不了拾級而上爬山。於是,適合登高的山轎便應運而生。山轎以蘇州太湖東山的“東山山轎”以及觀音山的“觀音山轎”最為著稱。蘇州東山山轎的特點是:轎上置頂,兩旁有窗,轎門前掛簾。它既可以遮陽擋風、避雨避塵,又可以憑窗近賞遠眺兩邊的山景,坐在其中別有情趣。遇上雨雪天氣,還可以罩上油布轎衣防寒防凍。

觀音山轎比較輕盈簡約,又稱 “觀音竹輿”“觀音滑桿”。它是當地山農就地取材,用砍下來的竹子製成的。體量小、小巧玲瓏,兩個人就可以輕鬆抬起。坐在不設帷蓋的山轎內,既可沐浴春風春陽,又能呼吸清新空氣,飽覽山林美景。此外,還有一種觀音山轎略大,設雙人座,專供年輕情侶乘坐。觀音山轎還登上大雅之堂,被文人雅士歌詠寫入詩中。清人鮑皋有《姑蘇竹枝詞》:“觀音山路不通舟,拌折金釵買竹兜。儂自倒行郎盡看,省郎一步一回頭。”詩裡所說的“竹兜,即觀音山轎。清人楊韞華在《山塘棹歌》裡也雲:“觀音山簥最輕盈,柳側花間好並行。儂是牡丹郎蛺蝶,相隨一路到天平。”

今天,在蘇州的網師園廳堂以及山塘街玉涵堂(吳一鵬故居)內,還可以見到按古代制式複製的轎子。

細說古代關於“轎子”那些事兒?